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与上海十里洋场相应的传统商业街称为老街。
旧时老街都在旧租界区外的华界,恪守着传统中国商铺格局,前铺后居,不讲究橱窗布置,甚至根本没有橱窗,迎街就是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一应货品很坦白地堆在店铺里,甚至街面上,与顾客是零距离接触,这种没有间隔的买卖很有农业时代人与人之间充分信赖,讲求诚信的遗风。故而从前作保,多会请相熟的店铺,这就是一种信誉。商家与顾客,往往是街坊相邻,有事没事靠着柜台聊聊天借个火讨杯水都没问题。老商铺讨价还价是常事,记账赊账都可以,“和气生财”嘛。老街的店铺并不是预先规划好的,而是如墙头草一样自己生息出来的,故而别具强烈的生趣。不长的一截街面,布庄、茶馆、饭庄、澡堂、当铺、钱庄、药铺、饭店、百货日用及南北货栈各色齐全,老百姓日常生活一应所需不出街口都能解决。
上海开埠以来随着租界地的开辟,具有西方经营管理模式的商铺开始冲击着传统商铺,传统商铺很快从租界区被改造掉了,唯有在华界如南市的城隍庙还保留着,此外,在城市近郊的乡镇里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中国城市的传统观念,就是衙庙之前常是市井之地,故而也是商铺集中之处,沪语俗称为“老街”。与现代化的商业大街比,老街没有宽敞的柏油马路,但那碎石铺成的长着苔藓的被人们踩行得溜光的滑的老街,就像一幅水墨画,很衬得起上海的百年传奇和风云沧桑。随着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上海版图上,老街急速地消失了。
日前重访安亭老街,别有一番滋味。
很喜欢“安亭”这个名字,清幽古朴,一派与世无争的恬淡。上世纪90年代曾去过安亭,那时安亭的以轿车工业和轿车生产配套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新城镇已经定型,但不知为什么,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条土里土气的老街。
都说中国百年历史看上海,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先人们已在这里聚合成村落,已有安亭了。中国传统习俗,大致每十里设一亭,亭就是供人停留休息之所。安亭早年称为安亭乡,明代就有“清江一曲汉时亭”的诗句,意寓百姓世代安居乐业,本分祥和过日子的朴实愿望。
上世纪90年代安亭还保留着一条原汁原味的老街,那是老镇的根。逛老街的主打节目就是孵茶馆,老街的茶馆往往带有书场,上午七八点钟茶馆里已坐得铺铺满满,不少原汁原味的老茶馆清早四点已开门营业,上世纪90年代一元一壶茶,粗紫砂茶壶配灰白粗茶盅连茶叶都是根粗味涩的粗茶,可以从开门泡到下午打烊。每天清早来孵茶馆已是老街周边居民几辈子的习惯,长年以来,也是唯一的消遣。茶馆里烟雾腾腾嘈嘈杂杂,要放大喉咙才听得清互相对话,穿着一身土布衣服(这可能是为了吸引游客)的茶博士忙碌地穿行着。这才像家茶馆店,无拘无束,尽管大口饮,大壶冲,大声讲。茶客大多是上了年纪退休的老人。午饭时分,茶客就在附近小食店叫碗葱油汤面,白黄的面条上撒一把翠绿的葱花,油香滑亮一大海碗,弥散着香浓的肉油味,甘香侵舌。有心为自己添个菜便可以再叫上一碟白切羊肉。简单点的去街上买两个刚炸出来的热腾腾的油墩子或香甜的海棠糕,就着茶细细享用,也是美好的一顿。孵茶馆还有一档节目,加几毛钱就可以在茶馆里听长书,座位是窄窄长长的有靠背的长板凳,前排椅背翻起就成后排的台面,散放着茶壶、瓜子花生香烟之类。这样原汁原味的老茶馆老书场,真的已不多见了。
尽管社会文明已发展到可以坐在家里看有声有画有色的电视,却总也代替不了香烟喷喷,瓜子嗑嗑,互相聊天的那份生活情趣,或者这就叫小农经济,无所事事、懒懒散散;什么股市楼市,节奏效率,他们都无所谓,只要可以每天叫上一壶茶,在这里孵上一天就很满足了。
安亭老街的位子,就是古安亭镇的中心,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见滋养安亭老街的土地有多肥沃!
日前有事又去了趟安亭,自然不会放过老街,老街已经修复改造华丽转身,有书法名家周慧在巨石上的题词:“安亭老街”,四字遒劲有力,很有老街的沧桑感。
在古代,桥是很重要的交通设施,安亭老街范围内曾经有大小桥梁34座,修复后的老街还保留着六座石桥,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游览中的交通便利,也为今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增添了老街的文化色彩。站在桥上看,东望永安塔,西见菩提寺,沿街屋宇,青堂瓦舍,粉墙瓦黛,飞檐斗角,古意盎然。沿安亭泾两岸为树龄高达60年的樟树,再往前就是以书画奇石为主题的文化一条街,还有“老街一号”等陈设幽雅古典的茶馆,内里有座位舒适的书场,还有训练有素的茶艺小姐为你服务……相对嘈杂喧闹的老茶馆,这里提供了另一种氛围,丰俭由人,各有所取。
经过多年精心修复,安亭老街变得清婉典雅,不知为什么,我却强烈怀念起当年满是围着作裙(一种老布围裙)、手挽竹篮、悠闲漫步或吆喝做生意的行人和小贩的老街,很坦白地向街敞开着的嘈嘈杂杂的店铺,还有就是各种现做现卖的地方小吃。所谓“自早至日中涩沓相竞,声沸水面”,足见当时安亭老街及安亭泾河面的热闹与旺盛!
文化要靠积淀不能靠打造。然无论如何,今天适逢盛世,修复破残的老街为功德无量之举,但愿从此天下太平,过几百年后,经时光修炼,留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给子孙后代津津乐道。
与上海十里洋场相应的传统商业街称为老街。
旧时老街都在旧租界区外的华界,恪守着传统中国商铺格局,前铺后居,不讲究橱窗布置,甚至根本没有橱窗,迎街就是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一应货品很坦白地堆在店铺里,甚至街面上,与顾客是零距离接触,这种没有间隔的买卖很有农业时代人与人之间充分信赖,讲求诚信的遗风。故而从前作保,多会请相熟的店铺,这就是一种信誉。商家与顾客,往往是街坊相邻,有事没事靠着柜台聊聊天借个火讨杯水都没问题。老商铺讨价还价是常事,记账赊账都可以,“和气生财”嘛。老街的店铺并不是预先规划好的,而是如墙头草一样自己生息出来的,故而别具强烈的生趣。不长的一截街面,布庄、茶馆、饭庄、澡堂、当铺、钱庄、药铺、饭店、百货日用及南北货栈各色齐全,老百姓日常生活一应所需不出街口都能解决。
上海开埠以来随着租界地的开辟,具有西方经营管理模式的商铺开始冲击着传统商铺,传统商铺很快从租界区被改造掉了,唯有在华界如南市的城隍庙还保留着,此外,在城市近郊的乡镇里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中国城市的传统观念,就是衙庙之前常是市井之地,故而也是商铺集中之处,沪语俗称为“老街”。与现代化的商业大街比,老街没有宽敞的柏油马路,但那碎石铺成的长着苔藓的被人们踩行得溜光的滑的老街,就像一幅水墨画,很衬得起上海的百年传奇和风云沧桑。随着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上海版图上,老街急速地消失了。
日前重访安亭老街,别有一番滋味。
很喜欢“安亭”这个名字,清幽古朴,一派与世无争的恬淡。上世纪90年代曾去过安亭,那时安亭的以轿车工业和轿车生产配套工业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新城镇已经定型,但不知为什么,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条土里土气的老街。
都说中国百年历史看上海,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先人们已在这里聚合成村落,已有安亭了。中国传统习俗,大致每十里设一亭,亭就是供人停留休息之所。安亭早年称为安亭乡,明代就有“清江一曲汉时亭”的诗句,意寓百姓世代安居乐业,本分祥和过日子的朴实愿望。
上世纪90年代安亭还保留着一条原汁原味的老街,那是老镇的根。逛老街的主打节目就是孵茶馆,老街的茶馆往往带有书场,上午七八点钟茶馆里已坐得铺铺满满,不少原汁原味的老茶馆清早四点已开门营业,上世纪90年代一元一壶茶,粗紫砂茶壶配灰白粗茶盅连茶叶都是根粗味涩的粗茶,可以从开门泡到下午打烊。每天清早来孵茶馆已是老街周边居民几辈子的习惯,长年以来,也是唯一的消遣。茶馆里烟雾腾腾嘈嘈杂杂,要放大喉咙才听得清互相对话,穿着一身土布衣服(这可能是为了吸引游客)的茶博士忙碌地穿行着。这才像家茶馆店,无拘无束,尽管大口饮,大壶冲,大声讲。茶客大多是上了年纪退休的老人。午饭时分,茶客就在附近小食店叫碗葱油汤面,白黄的面条上撒一把翠绿的葱花,油香滑亮一大海碗,弥散着香浓的肉油味,甘香侵舌。有心为自己添个菜便可以再叫上一碟白切羊肉。简单点的去街上买两个刚炸出来的热腾腾的油墩子或香甜的海棠糕,就着茶细细享用,也是美好的一顿。孵茶馆还有一档节目,加几毛钱就可以在茶馆里听长书,座位是窄窄长长的有靠背的长板凳,前排椅背翻起就成后排的台面,散放着茶壶、瓜子花生香烟之类。这样原汁原味的老茶馆老书场,真的已不多见了。
尽管社会文明已发展到可以坐在家里看有声有画有色的电视,却总也代替不了香烟喷喷,瓜子嗑嗑,互相聊天的那份生活情趣,或者这就叫小农经济,无所事事、懒懒散散;什么股市楼市,节奏效率,他们都无所谓,只要可以每天叫上一壶茶,在这里孵上一天就很满足了。
安亭老街的位子,就是古安亭镇的中心,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见滋养安亭老街的土地有多肥沃!
日前有事又去了趟安亭,自然不会放过老街,老街已经修复改造华丽转身,有书法名家周慧在巨石上的题词:“安亭老街”,四字遒劲有力,很有老街的沧桑感。
在古代,桥是很重要的交通设施,安亭老街范围内曾经有大小桥梁34座,修复后的老街还保留着六座石桥,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游览中的交通便利,也为今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增添了老街的文化色彩。站在桥上看,东望永安塔,西见菩提寺,沿街屋宇,青堂瓦舍,粉墙瓦黛,飞檐斗角,古意盎然。沿安亭泾两岸为树龄高达60年的樟树,再往前就是以书画奇石为主题的文化一条街,还有“老街一号”等陈设幽雅古典的茶馆,内里有座位舒适的书场,还有训练有素的茶艺小姐为你服务……相对嘈杂喧闹的老茶馆,这里提供了另一种氛围,丰俭由人,各有所取。
经过多年精心修复,安亭老街变得清婉典雅,不知为什么,我却强烈怀念起当年满是围着作裙(一种老布围裙)、手挽竹篮、悠闲漫步或吆喝做生意的行人和小贩的老街,很坦白地向街敞开着的嘈嘈杂杂的店铺,还有就是各种现做现卖的地方小吃。所谓“自早至日中涩沓相竞,声沸水面”,足见当时安亭老街及安亭泾河面的热闹与旺盛!
文化要靠积淀不能靠打造。然无论如何,今天适逢盛世,修复破残的老街为功德无量之举,但愿从此天下太平,过几百年后,经时光修炼,留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给子孙后代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