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决定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9-01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决定了高校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现象认识不足,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在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前,一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复杂性、易变性以及难预测等特点,存在积极面和消极面共生的情况。概而言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四强四弱”的问题。“四强”指的是进取心强、时代感强、社会认同感强及主体意识强;“四弱”指的是责任意识弱、辨别能力弱、实践能力弱以及集体观念弱。显而易见,四强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展现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四弱则制约高校的教育,对于高校与学生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二、在创新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创新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要抓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时效性的根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个大学生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从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真正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政治成长,而不能停留在过去一般的理论灌输和简单的号召上。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通过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关心及帮助等手段,使人格的培养、人生方向的确定、思想境界的提升成为大学生思考社会、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自觉追求。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问题,明确教育的方法途径,体现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二)创新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内容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时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贴近现实社会。现阶段高校学生因受多元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思想认识模糊、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现象。为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在选择教育的内容时,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找到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并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去看待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其次,要贴近学生的专业要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传统的教育内容由于过于呆板,已经难以被学生广泛接受,许多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密切关联的思想问题与思想矛盾也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专业的选择、学习及素质提高等,改革与完善原有的教育内容,去粗取精,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各种现实问题。
(三)創新教育形式
创新教育形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时效性的手段。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开拓视野,扩宽思路。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各个学科中,与专业课教学的特点相结合,思想教育就有抓手,有载体。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也是高校在育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性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开展集体活动时,思想教育的主导性要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出主导性、专业性、思想性、娱乐性与群体性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出一个能够引导、感染、激励以及熏陶人的育人氛围。三是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网络自身的强大功能以及网络的新奇性与趣味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多媒体作为介质的展示,将教育的工作内容直观地显示出来,生动形象,引人注意,是教育形式的时代性变革,如果利用有方,定会收到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智,许良.浅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
244-246.
[2]张起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02):201-203.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9-01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决定了高校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现象认识不足,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在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前,一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复杂性、易变性以及难预测等特点,存在积极面和消极面共生的情况。概而言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四强四弱”的问题。“四强”指的是进取心强、时代感强、社会认同感强及主体意识强;“四弱”指的是责任意识弱、辨别能力弱、实践能力弱以及集体观念弱。显而易见,四强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展现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四弱则制约高校的教育,对于高校与学生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二、在创新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创新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要抓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时效性的根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个大学生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从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真正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政治成长,而不能停留在过去一般的理论灌输和简单的号召上。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通过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关心及帮助等手段,使人格的培养、人生方向的确定、思想境界的提升成为大学生思考社会、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自觉追求。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问题,明确教育的方法途径,体现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二)创新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内容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时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贴近现实社会。现阶段高校学生因受多元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思想认识模糊、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现象。为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在选择教育的内容时,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找到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并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去看待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其次,要贴近学生的专业要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传统的教育内容由于过于呆板,已经难以被学生广泛接受,许多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密切关联的思想问题与思想矛盾也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专业的选择、学习及素质提高等,改革与完善原有的教育内容,去粗取精,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各种现实问题。
(三)創新教育形式
创新教育形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时效性的手段。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开拓视野,扩宽思路。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各个学科中,与专业课教学的特点相结合,思想教育就有抓手,有载体。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也是高校在育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性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开展集体活动时,思想教育的主导性要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出主导性、专业性、思想性、娱乐性与群体性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出一个能够引导、感染、激励以及熏陶人的育人氛围。三是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网络自身的强大功能以及网络的新奇性与趣味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多媒体作为介质的展示,将教育的工作内容直观地显示出来,生动形象,引人注意,是教育形式的时代性变革,如果利用有方,定会收到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智,许良.浅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
244-246.
[2]张起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02):201-20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