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零对等”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零对等”翻译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效果上的对等。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远盛于对科技、商务翻译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科技、商务翻译均可以用对等的方式翻译,但事实上,科技、商务翻译中“零对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现象及其存在的理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商务翻译;“零对等”;文化
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经济生活,我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实际上,现代商务英语已经涵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其内涵和外延已得到扩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而国际商务离不开翻译,全球化视角下,中西方文化、思想越来越融合,人们不再局限于本土的文化和观点,而是以更宽广的胸襟看待翻译中的异文化现象。因此在商务翻译中为了达到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零对等”翻译。
一、功能对等与“零对等”
“零对等”这个概念是李江春教授首次中提出的,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莱比锡语言学派Kade关于翻译的对等类型说,如完全一致的对等,一对多对等,一对部分对等以及“零对等”——但并未阐述。本研究中之所以称“零对等”,一是因为先有“对等”。关于“对等”人们都耳熟能详,包括18世纪末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最早提出的“对等”,以及一代翻译宗师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对等”。二是因为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达到这样那样的“对等”我们采用的翻译方法无不透露着或蕴含着“零对等”。
源语与译语在結构和文化方面差异越大,那么翻译中碰到的不对等、不可译因素就可能越多,译文就更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卡特福特(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谈及可译性限度时指出:在完全翻译中,会出现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种情况。因此我们把不可译从广义上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二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但在翻译实践中,只要是因为交际的需要而须翻译的文本其译者总是会尽可能译出意义、风格、效果都尽量对等的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零对等”的翻译方法。
邱懋如先生提出了“零翻译”的概念,就是像VCD、DVD这样的词在中文里仍然用同样的表达——即不译,“人们也看得懂”。笔者在拙文“零对等翻译刍议”中,也将其与“不对等”“不可译”统称为“零对等”翻译。
二、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文化因素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颇为巨大,在翻译中我们必须恰当处理。“零对等”处理方式不失为一个合宜的办法。“零对等”翻译忽略国际商务交流中不利于商务活动的、不雅的和不便于表达或表达已过时的词与句,而代之以符合潮流的、雅俗共赏的但绝不影响交际效果的表达。以下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活动中“零对等”翻译的理据。论述之前,先简单界定一下“纵向”与“横向”两个概念。所谓“纵向”的理据是指因时间变化而影响到的商务翻译的方方面面,而所谓“横向”的理据是指因地域因素影响到的商务翻译的方方面面。
1.“零对等”翻译的纵向理据
众所周知,经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是不是此中涉及的商务翻译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呢?是的,尤其是其中一小部分,比如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改变了,因为信息接受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纵向的因素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意识增强。“negro”一词原本是对“黑人”歧视的称呼,而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增强,现在出现在各语用场合的已不再是它了,代之而起的是“black”(肤色为黑色的人,非常中性的用词)。
(2)语言现代化加……随着人们现代意识的增强,不光只是古代的服装不穿了,连过去常用的词、句也发生了改变,例如,我国旧时代所说的“票号”翻译成“bank”,而如今都是以“银行”取代。“mobile phone”或“cell phone”过去译为“大哥大”,现在都说“手机”了。“仆人”“丫环”(maid)代之而起的是“保姆”(nurse)。
(3)谦让意识的变化。汉语言文化中“自卑尊人”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但是如今我国商务活动者没有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过于“谦卑”、“礼让”,在措辞上尽可以采取“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在外贸函电中可以采用一整套公文惯用语,如“贵方”、“谨”、“承蒙”、“为荷”、“见谅”等。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用词特点,在保持意思不变、语气相等的情况下,采用“零对等”的方式将其翻译过来。如:
Dear Sirs.
I am requested by the Import&Export Department to inform you that the 150 tons of coal ordered from your company one month ago has not been delivered.Will you be so kind as to institute inquiries concerning this non-delivery?
It will be appreciated that you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Yours sincerely.
敬启者:
进出口部请我通知贵方:一个月前从贵公司订购的150吨煤至今未发货,能否请贵方过问一下此未发货事宜?
关键词:商务翻译;“零对等”;文化
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经济生活,我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实际上,现代商务英语已经涵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其内涵和外延已得到扩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而国际商务离不开翻译,全球化视角下,中西方文化、思想越来越融合,人们不再局限于本土的文化和观点,而是以更宽广的胸襟看待翻译中的异文化现象。因此在商务翻译中为了达到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零对等”翻译。
一、功能对等与“零对等”
“零对等”这个概念是李江春教授首次中提出的,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莱比锡语言学派Kade关于翻译的对等类型说,如完全一致的对等,一对多对等,一对部分对等以及“零对等”——但并未阐述。本研究中之所以称“零对等”,一是因为先有“对等”。关于“对等”人们都耳熟能详,包括18世纪末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最早提出的“对等”,以及一代翻译宗师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对等”。二是因为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达到这样那样的“对等”我们采用的翻译方法无不透露着或蕴含着“零对等”。
源语与译语在結构和文化方面差异越大,那么翻译中碰到的不对等、不可译因素就可能越多,译文就更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卡特福特(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谈及可译性限度时指出:在完全翻译中,会出现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种情况。因此我们把不可译从广义上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二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但在翻译实践中,只要是因为交际的需要而须翻译的文本其译者总是会尽可能译出意义、风格、效果都尽量对等的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零对等”的翻译方法。
邱懋如先生提出了“零翻译”的概念,就是像VCD、DVD这样的词在中文里仍然用同样的表达——即不译,“人们也看得懂”。笔者在拙文“零对等翻译刍议”中,也将其与“不对等”“不可译”统称为“零对等”翻译。
二、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文化因素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颇为巨大,在翻译中我们必须恰当处理。“零对等”处理方式不失为一个合宜的办法。“零对等”翻译忽略国际商务交流中不利于商务活动的、不雅的和不便于表达或表达已过时的词与句,而代之以符合潮流的、雅俗共赏的但绝不影响交际效果的表达。以下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活动中“零对等”翻译的理据。论述之前,先简单界定一下“纵向”与“横向”两个概念。所谓“纵向”的理据是指因时间变化而影响到的商务翻译的方方面面,而所谓“横向”的理据是指因地域因素影响到的商务翻译的方方面面。
1.“零对等”翻译的纵向理据
众所周知,经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是不是此中涉及的商务翻译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呢?是的,尤其是其中一小部分,比如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改变了,因为信息接受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了。纵向的因素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意识增强。“negro”一词原本是对“黑人”歧视的称呼,而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增强,现在出现在各语用场合的已不再是它了,代之而起的是“black”(肤色为黑色的人,非常中性的用词)。
(2)语言现代化加……随着人们现代意识的增强,不光只是古代的服装不穿了,连过去常用的词、句也发生了改变,例如,我国旧时代所说的“票号”翻译成“bank”,而如今都是以“银行”取代。“mobile phone”或“cell phone”过去译为“大哥大”,现在都说“手机”了。“仆人”“丫环”(maid)代之而起的是“保姆”(nurse)。
(3)谦让意识的变化。汉语言文化中“自卑尊人”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但是如今我国商务活动者没有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过于“谦卑”、“礼让”,在措辞上尽可以采取“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在外贸函电中可以采用一整套公文惯用语,如“贵方”、“谨”、“承蒙”、“为荷”、“见谅”等。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用词特点,在保持意思不变、语气相等的情况下,采用“零对等”的方式将其翻译过来。如:
Dear Sirs.
I am requested by the Import&Export Department to inform you that the 150 tons of coal ordered from your company one month ago has not been delivered.Will you be so kind as to institute inquiries concerning this non-delivery?
It will be appreciated that you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Yours sincerely.
敬启者:
进出口部请我通知贵方:一个月前从贵公司订购的150吨煤至今未发货,能否请贵方过问一下此未发货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