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应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推动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课前的预习,同时还应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以此促进教学效率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
  预习的重要功能在于把握真实的学情,为课堂教学铺路搭桥。学情是课堂设计的起点。高效对接的策略莫过于将预习中发现的真实学情转化为课堂教学设计,因而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就成了预习设计的重要环节。
  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那么除了完成其他预习要求外,还要选择一种修辞方法进行仿写。预习关于人物描写的课文,要运用符号找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并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说说感受,如《军神》等。
  当预习和课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我们的设计中,两者统筹兼顾、前后呼应就成了教师思考设计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譬如教学重点、难点、特点之间的前后呼应;预习方法和课堂学习方法的交叉互补等。
  二、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将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及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1.先习后学:前置性融合
  前置性融合指的是将学生的预习成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前奏和铺垫。如《狼和鹿》,同一个内容,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认识,这便能有效帮助教师知道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哪里。
  2.边习边学:中置性融合
  所谓中置性融合,是指将预习的每个项目都有机巧妙地整合到课堂教学进程中。如教学《望庐山瀑布》的精读环节时,我围绕“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设置了一道理解性预习,请学生想想诗人此刻的位置。不难发现,中置性融合是根据教学进程逐步展开和落实的,它要求根据不同板块、不同环节的学习目标,自然而巧妙地将预习插入其间,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3.先学后习:后置性融合
  后置性融合,是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该对其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进行检验、拓展,从而对新一轮的预习有帮助。
  三、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共生
  1.层次性共生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预习需要分层,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预习内容。以《东方之珠》为例: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即可;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还要了解这篇文章说了哪几个地方,主要说了哪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写的。分层次预习,学优生多关注文章,思考写法,提出问题,评价赏析;学困生则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抄写。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2.开放性共生
  预习任务不能一刀切,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在課堂教学中学生便能呈现出更有创意的见解和想法。阅读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对于高段学生而言就要关注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开放预习内容,应多设置这方面的个性化作业,有的学生可采用自问自答式,有的可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进行质疑。
  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使优生更优,后进生也得到了充分成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女冠独立的关键时期,女冠法服是这一现象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之一。透过女冠法服的演变,可清晰看到道教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及在此过程中,当世政治对道教的深刻影响。有唐一代,女冠法服大体经历了三次变化:初期形制基本确定;中期被赋予思想寓意,呈现教义化;后期思想固化为身体表演,出现了授法服仪式。这一演变轨迹不仅是道教内部通过构建日常秩序强化对女冠认同控制的过程,同时也是现实
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中华语言博大精深,无论是其构成还是含义,都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语文之美。接下来,我将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领会意境美以及升华情感美等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心得与体会。  一、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首先源于语言之美。教材中的课文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