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在学校的大力倡导和强力推进下,我校教师正在努力进行角色转变,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教师变导师,课堂变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下面,我就以我前段时间讲授的《〈世说新语〉两则》为例,谈谈我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整体感知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为了扫清生字词障碍,我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对于不会读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作出标记,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小组内商讨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老师给出专门的时间,全班共同解决。最后,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全班齐声朗读课文和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阶段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这属于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商讨解决,这属于合作学习。小组商讨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是难度较大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这当然属于探究学习。
二、理解文意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一点,我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一步理解词义和翻译句子,力争通过自学来理解文章大意。理解不了的地方,前后左右桌之间均可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它和第一阶段相比,难度上有明显的提高。为了明确学习任务,我设计了随堂练习。练习的设计呈现出明显的由易到难的梯度,即由“字”到“词”再到“句”。习题数量的设计配合班级学习小组的数目,便于分组学习和检测。每小组分配的习题不同,同样是按照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后探究学习的步骤进行。
三、复述故事
在透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是“自主、合作、探究”三步走:先是自己复述,再是结对复述,最后是小组内复述,推荐出最优者在课堂上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老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的时候,遇到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经常尝试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复述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篇文言文,老师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让同学们任选一则故事,把它编成顺口溜或诗歌,讲给大家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发现大家有着让人震惊的自学能力,老师期待着同学们更加出色的表现!”
临近尾声的时候,我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看来大家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同学们的表现也激发了老师的激情,我禁不住也想要班门弄斧一番了。”接下来我展示出自己的作品:1.雪寒日内集,老谢论文义。白雪何所似?撒盐差可拟。兄女胜一筹,柳絮因风起。2.太丘与友期,过午舍友去。友问先行故,应答颇得体。友对子骂父,童据理还击。这样不仅做到了生生互动,而且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欣赏辩论
在基本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拓展延伸和升华拔高的问题,是公开课的共同特点。也正是有了这一点,公开课与常规课相比才更显深度、厚度、高度和力度。为进一步彰显语文课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把雪比作盐和柳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说出理由。”另一个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两个问题,一个侧重于语言的赏析,一个侧重于为人处世道理的辩论。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两段引导语:“1.下面,让我们稍微放松一下,用平静的心态来寻找这两篇短文中最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吧!2.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聪明的同学,你的观点如何呢?”这一阶段的学习,老师根据观点的不同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团队展开辩论,每队选出一名队长。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认识,然后队内合作交流,以便使本方的观点更鲜明,理由更充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融,互相渗透,课堂学习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教师小结
一节课处理两篇课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面面俱到。我用下面的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45分钟转眼间就要结束了,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领略了我国古代少年儿童的知书达理、聪颖机智和落落大方!可是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属于古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倒是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心中充满了希望,让老师不禁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两句诗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节课进行到这里,教师已经从一个课堂的组织者悄然转变为一个欣赏者。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和根本要求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形式的变革。教师变导师、课堂变学堂的核心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照本宣科的传授者转变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超出了教师事前的准备,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所以说,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整体感知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为了扫清生字词障碍,我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对于不会读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作出标记,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小组内商讨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老师给出专门的时间,全班共同解决。最后,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全班齐声朗读课文和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阶段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这属于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商讨解决,这属于合作学习。小组商讨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是难度较大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这当然属于探究学习。
二、理解文意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一点,我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一步理解词义和翻译句子,力争通过自学来理解文章大意。理解不了的地方,前后左右桌之间均可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它和第一阶段相比,难度上有明显的提高。为了明确学习任务,我设计了随堂练习。练习的设计呈现出明显的由易到难的梯度,即由“字”到“词”再到“句”。习题数量的设计配合班级学习小组的数目,便于分组学习和检测。每小组分配的习题不同,同样是按照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后探究学习的步骤进行。
三、复述故事
在透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是“自主、合作、探究”三步走:先是自己复述,再是结对复述,最后是小组内复述,推荐出最优者在课堂上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老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的时候,遇到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经常尝试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复述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篇文言文,老师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让同学们任选一则故事,把它编成顺口溜或诗歌,讲给大家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发现大家有着让人震惊的自学能力,老师期待着同学们更加出色的表现!”
临近尾声的时候,我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看来大家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同学们的表现也激发了老师的激情,我禁不住也想要班门弄斧一番了。”接下来我展示出自己的作品:1.雪寒日内集,老谢论文义。白雪何所似?撒盐差可拟。兄女胜一筹,柳絮因风起。2.太丘与友期,过午舍友去。友问先行故,应答颇得体。友对子骂父,童据理还击。这样不仅做到了生生互动,而且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欣赏辩论
在基本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拓展延伸和升华拔高的问题,是公开课的共同特点。也正是有了这一点,公开课与常规课相比才更显深度、厚度、高度和力度。为进一步彰显语文课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把雪比作盐和柳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说出理由。”另一个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两个问题,一个侧重于语言的赏析,一个侧重于为人处世道理的辩论。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两段引导语:“1.下面,让我们稍微放松一下,用平静的心态来寻找这两篇短文中最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吧!2.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聪明的同学,你的观点如何呢?”这一阶段的学习,老师根据观点的不同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团队展开辩论,每队选出一名队长。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认识,然后队内合作交流,以便使本方的观点更鲜明,理由更充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融,互相渗透,课堂学习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教师小结
一节课处理两篇课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面面俱到。我用下面的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45分钟转眼间就要结束了,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领略了我国古代少年儿童的知书达理、聪颖机智和落落大方!可是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属于古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倒是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心中充满了希望,让老师不禁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两句诗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节课进行到这里,教师已经从一个课堂的组织者悄然转变为一个欣赏者。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和根本要求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形式的变革。教师变导师、课堂变学堂的核心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照本宣科的传授者转变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超出了教师事前的准备,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所以说,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