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ke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则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積极性,培养其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英语的好奇心
  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全英语的教学环境。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初学阶段应该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表情或者解释说明等,再加上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就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无论课堂上下,还是校园内外,都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说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说英语,这样不仅克服了畏难心理,又使学生敢说敢练,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耐心帮助学生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用英语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借助英语作为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建立新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更多的亲近和可信赖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真诚相待,给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给学生多一点真诚的帮助,多一点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一点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赖,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由厌学逐步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这样,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三、真诚表扬,提高学英语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多给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更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激励。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从正面鼓励,而不是处处纠错,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断尝试着进行语言操练的,犯一些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学英语刚刚起步,需要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赏,适当中肯的话语对他们会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树立奋发进取的勇气,从而发挥其潜能,而直接生硬的话语则会对他们有消极的暗示作用。不分性质,见错就纠正,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增强他们怕出错的紧张心理,而使其失去信心,造成自卑甚至胆怯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一次成功并得到表扬之后,会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哪怕只是用好了一个单词或句子,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鼓励其继续发扬。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表扬和鼓励之词,也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英语学习的突破口,因势利导。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学习效果也就会不断地提高,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负担能逐渐减缓,兴趣也就能够得以长久。
  总之,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与兴趣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赫斯柏说:“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两部分。”“学会做事”就是要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就是要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到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和生长点,把教学过程整合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设计中彰显人文精神  1.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既要完成生产任务。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培养“四有”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