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背包客及穷游文化的引入,与之相关的旅行电影也得到了发展。2010年的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和2011年《转山》的成功上映,引发了国内青年人中间的“趁着年轻去旅行”的热潮。这类以旅行为题材的电影大致有两种风格走向:女性文艺清新式梦想之旅和男子汉式壮游之旅。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旅行电影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其对壮游情结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关键词】旅行电影 壮游情结 背包客
本世纪初,以美国、法国、巴西等为代表陆续推出了如《摩托车日记》、《荒岛生存》、《荒野大飚客》、《朝圣之路》等旅行类题材电影。这类电影多以“寻根、救赎、成长、回归”为主要线索,讲述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心中的神圣之地,最终收获内心的平静和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台湾是我国拍摄旅行类电影较早的地区,2004年的《练习曲》及2010年的《第36个故事》,都以其温馨清丽的风格赢得了好评。而2011年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转山》更是以其极富梦想与生命的力量深深感染了千万观众,而由其引发的壮游文化及壮游情结也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旅行电影与壮游情结
旅行电影,类别上可以归属于新生代电影。新生代叛逆民族电影传统,呈现出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这种特征既体现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方面的“表现什么”,也体现在形式和美学特征方面的“如何表现”。主要从表现边缘人生的黑色电影风格、反思和批判社会人生,突出人性复杂性、倡导纪实美学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它的产生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题材和主题上将其归为困惑人生电影、叛逆人生电影、贫困人生电影和另类人生电影。旅行电影是近年来文化消费越来越小众化, 电影的观众类别更加细化之后出现的一种类型化的新生代电影。它的特征是以旅行者的路线为线索展开故事, 并通过主人公在行进过程中的轨迹, 将一系列的人物和故事串起来, 通过具有共性和递进关系的故事, 传达编导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引起观众的持久的共鸣。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壮游情结。壮游(grand tour),这一名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诗圣杜甫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它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中国的壮游传统由来已久,却也失落已久,而欧洲却将这一精神发扬开来。
二、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影响
1、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积极影响
(1)青年一代新的励志方式和成年人新的宣泄方式。旅行电影多关注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年青一代的心理感受。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冲击当中。价值观的不明确和缺失,生活压力的巨大,使得人们,尤其是处于刚跨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彷徨,青春的感伤和愤懑无处诉说,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旅行电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影片中洋溢的青春欢快、苦难和艰辛,都会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个性张扬的满足感,激励着他们跨出门,走出去,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电影中所宣扬的“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口号,更是道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心声。于是,80、90后的青年一代再不愿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空等青春远离,年华逝去,背包客、沙发客、穷游族们都纷纷背上行囊,骑上单车,奔向远方。
当下时代的中年人,多数衣食无虞,但是由于生存压力,人性异化问题日益突出,与他人的沟通发生了困难,特别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在情感上矛盾重重。起因恰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是生命个体和整个的客观环境难以协调,经常表现出一种难以排遣的焦虑。此刻,旅行类电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恰如《The way》中,Tom问邮局盖邮戳的女工作员:“Have you walked the Way of St. James?”对方回答:“No, never. When I was young, I was too busy. And now that I am older. I am too tired.”太少的人可以像Tom一样能够在花甲之年走上朝圣之路,却常常在回望年轻时,掬一捧热泪。旅行电影传递这样一种力量——壮游,与年龄无关。
(2)壮游情结新的表现方式。追溯以往的壮游及抒发壮游情怀的表现方式,从唐朝的诗词歌赋到如今的图片、书籍,旅行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壮游情结表达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容易被广泛接受。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化和文化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电影,再次走近人们,唤醒他们心中本有的对壮游文化的热情和关注。壮游意识的复苏是对中国传统壮游情结的寻根,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人类原始性情的回归。这类旅行电影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像商业大片一样卖座,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够保持珍贵持久的光芒。
2、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消极影响
(1)壮游情结沦为消费情结。传统壮游情结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容易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沦为消费的产物。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于生活的本身。旅行电影激起人们的壮游情结激励他们走出去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激励了旅游消费。如今80、90后青年宣扬的“青春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乍听起来个性张扬令人热血澎湃,单反、死飞、大号双肩包……已成为这些背包客的象征符。青年人常常在对电影传达理念还的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已上路,而追随旅行电影的他们是否真的可以独立负担得起其旅行成本?相信对于多数年轻观众来说,如主人公洒脱的做法并不容易效仿。由崇拜产生的消费,消费产生的攀比,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在此时遭遇误导,无论于其个人还是社会,代价都将是巨大的。
【关键词】旅行电影 壮游情结 背包客
本世纪初,以美国、法国、巴西等为代表陆续推出了如《摩托车日记》、《荒岛生存》、《荒野大飚客》、《朝圣之路》等旅行类题材电影。这类电影多以“寻根、救赎、成长、回归”为主要线索,讲述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心中的神圣之地,最终收获内心的平静和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台湾是我国拍摄旅行类电影较早的地区,2004年的《练习曲》及2010年的《第36个故事》,都以其温馨清丽的风格赢得了好评。而2011年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转山》更是以其极富梦想与生命的力量深深感染了千万观众,而由其引发的壮游文化及壮游情结也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旅行电影与壮游情结
旅行电影,类别上可以归属于新生代电影。新生代叛逆民族电影传统,呈现出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这种特征既体现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方面的“表现什么”,也体现在形式和美学特征方面的“如何表现”。主要从表现边缘人生的黑色电影风格、反思和批判社会人生,突出人性复杂性、倡导纪实美学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它的产生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题材和主题上将其归为困惑人生电影、叛逆人生电影、贫困人生电影和另类人生电影。旅行电影是近年来文化消费越来越小众化, 电影的观众类别更加细化之后出现的一种类型化的新生代电影。它的特征是以旅行者的路线为线索展开故事, 并通过主人公在行进过程中的轨迹, 将一系列的人物和故事串起来, 通过具有共性和递进关系的故事, 传达编导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引起观众的持久的共鸣。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壮游情结。壮游(grand tour),这一名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诗圣杜甫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一词。它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中国的壮游传统由来已久,却也失落已久,而欧洲却将这一精神发扬开来。
二、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影响
1、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积极影响
(1)青年一代新的励志方式和成年人新的宣泄方式。旅行电影多关注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年青一代的心理感受。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冲击当中。价值观的不明确和缺失,生活压力的巨大,使得人们,尤其是处于刚跨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彷徨,青春的感伤和愤懑无处诉说,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旅行电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影片中洋溢的青春欢快、苦难和艰辛,都会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个性张扬的满足感,激励着他们跨出门,走出去,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电影中所宣扬的“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口号,更是道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心声。于是,80、90后的青年一代再不愿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空等青春远离,年华逝去,背包客、沙发客、穷游族们都纷纷背上行囊,骑上单车,奔向远方。
当下时代的中年人,多数衣食无虞,但是由于生存压力,人性异化问题日益突出,与他人的沟通发生了困难,特别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在情感上矛盾重重。起因恰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是生命个体和整个的客观环境难以协调,经常表现出一种难以排遣的焦虑。此刻,旅行类电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恰如《The way》中,Tom问邮局盖邮戳的女工作员:“Have you walked the Way of St. James?”对方回答:“No, never. When I was young, I was too busy. And now that I am older. I am too tired.”太少的人可以像Tom一样能够在花甲之年走上朝圣之路,却常常在回望年轻时,掬一捧热泪。旅行电影传递这样一种力量——壮游,与年龄无关。
(2)壮游情结新的表现方式。追溯以往的壮游及抒发壮游情怀的表现方式,从唐朝的诗词歌赋到如今的图片、书籍,旅行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壮游情结表达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容易被广泛接受。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化和文化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电影,再次走近人们,唤醒他们心中本有的对壮游文化的热情和关注。壮游意识的复苏是对中国传统壮游情结的寻根,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人类原始性情的回归。这类旅行电影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像商业大片一样卖座,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够保持珍贵持久的光芒。
2、旅行电影对壮游情结的消极影响
(1)壮游情结沦为消费情结。传统壮游情结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容易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沦为消费的产物。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于生活的本身。旅行电影激起人们的壮游情结激励他们走出去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激励了旅游消费。如今80、90后青年宣扬的“青春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乍听起来个性张扬令人热血澎湃,单反、死飞、大号双肩包……已成为这些背包客的象征符。青年人常常在对电影传达理念还的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已上路,而追随旅行电影的他们是否真的可以独立负担得起其旅行成本?相信对于多数年轻观众来说,如主人公洒脱的做法并不容易效仿。由崇拜产生的消费,消费产生的攀比,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在此时遭遇误导,无论于其个人还是社会,代价都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