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九亿农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机制,解决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本文在把握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构建收入分配、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五大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内涵;发展思路;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城乡分离与对立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的正确把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其基本内涵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藩篱,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即农村、农业支持工业阶段。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统筹协调发展阶段。三是工业化(后期)发达阶段,即工业、城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正是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可以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城市带动。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也将加快,在继续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同时,也应该成为接受扶助的对象,更多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成果。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农民收入过低的现状,不仅使农民自身现实的生活状况难以改善,严重影响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而且由于农村消费不足,直接制约了农村市场发展,导致对城市和工业发展支撑显著减弱,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扩大内需尤其是启动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实质是“三大”“三弱”的问题:农业比重大,农民数量大,农村贫困面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突破了把“三农”问题与社会其它问题单独研究处理的政策取向,通过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工农联动、城乡共同繁荣。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的那样,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城市的很多问题也解决不了。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农村既是“全面”的组成部分,又是“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使城市、农村的发展相互促进、均衡推进,就不能确保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实行以城带乡、合理布局,促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同富裕,就难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出发点在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产业繁荣,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措施上保证,千方百计确保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
2.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合点在工业、空间结合点在城镇。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工业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它通过城镇的发展形成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为城乡产业的发展、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等拓展空间。现代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农村经济增长日益依靠城市的带动。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乡统筹,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式的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3.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出的,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市场参数体系确定的利益关系来引导生产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突破狭小封闭的生产方式、打破城乡之间的市场藩篱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经济活动成为开放式、社会化活动的过程,也是城乡资金、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高度整合的过程。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的本质规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4.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实质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是一种公共行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性和农业具有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并存的弱质性,需要政府大力给予扶持。因此,政府肩负着“统筹”的历史责任,统筹的主体是政府。这个统筹,更多的是关注农村、支持农业、扶助农民,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的调整,而不是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包办统揽,更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构建“五个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统一体,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地讲,需要重点构建“五个体系”:
1.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多年以来,我们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上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了农业剩余;在收入的再分配,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少、增长慢;在调节再分配上,对农民曾不仅征收农业税,而且还收取了一些不合理的“费”。世界上,无论美国、日本还是欧盟各国,政府普遍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有较大空间,关键是要统筹城乡投入结构,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逐步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
2.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是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产业的联动发展是城乡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形成融合度高、关联度强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实施产业统筹,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产业的对接,强化城乡产业体系间的关联,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突破口是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个联动”: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就是要以工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就是要通过产业的集中带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城镇建设的加快;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就是要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带动城镇工业的繁荣,为城镇化奠定产业基础。
3.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是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劳动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制度基础。在发达国家,就业问题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就业问题解决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政治前途。各发达国家都一贯重视就业问题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在我国,就业长期以来主要针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大量隐性失业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弹性逐步下降,城乡居民都面临就业压力。农民增收难,实质是就业难,现有的政策对城镇居民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择业却存在不少限制。这些限制性就业政策包括:流入地政府为保证城市就业而设置的农民工行业准入,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流出地政府针对农民外出就业而设置的各种收费项目、手续等。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就业体系,既要建立起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种种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又要建立起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这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4.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分摊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建设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从城镇延伸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方式、水平、时间不一,但农民普遍被先后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欧洲的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在与我国目前类似或更低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已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国“绿箱”政策中均有一定比例支出用于生产者退休计划:欧盟对55岁以上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提供补偿,同时还对从农场提前退休的农民给予补偿;日本则建立了农户退休金计划,根据劳动力转移情况给退休农民提供退休金补贴。据有关抽样调查,我国87%的农民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立足城乡统筹,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5.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保障。不论是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发展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还是社会事务的管理,都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务员队伍来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体系的设置、运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统筹城乡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层级较多,职能不够明晰,管理界限模糊,尤其是管理中的城乡分割状态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统筹的和效果。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张德元.农村义务教育与教育资源配置[J].财经科学,2002(增刊).
[2]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城乡建设,2003,(5).
[3]李文.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7).
[4]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1.
[5]丁兆庆.“双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调研世界,2004,(5).
[6]刘尔铎.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2).
[7]吴增芳.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求是,2003,(3).
[8]胡鞍刚.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J].改革,2002,(5).
关键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内涵;发展思路;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城乡分离与对立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的正确把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其基本内涵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藩篱,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即农村、农业支持工业阶段。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统筹协调发展阶段。三是工业化(后期)发达阶段,即工业、城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正是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可以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城市带动。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也将加快,在继续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同时,也应该成为接受扶助的对象,更多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成果。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农民收入过低的现状,不仅使农民自身现实的生活状况难以改善,严重影响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而且由于农村消费不足,直接制约了农村市场发展,导致对城市和工业发展支撑显著减弱,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扩大内需尤其是启动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实质是“三大”“三弱”的问题:农业比重大,农民数量大,农村贫困面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突破了把“三农”问题与社会其它问题单独研究处理的政策取向,通过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工农联动、城乡共同繁荣。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的那样,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城市的很多问题也解决不了。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农村既是“全面”的组成部分,又是“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使城市、农村的发展相互促进、均衡推进,就不能确保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实行以城带乡、合理布局,促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同富裕,就难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出发点在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产业繁荣,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措施上保证,千方百计确保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
2.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合点在工业、空间结合点在城镇。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工业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它通过城镇的发展形成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为城乡产业的发展、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等拓展空间。现代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农村经济增长日益依靠城市的带动。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乡统筹,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式的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3.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出的,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市场参数体系确定的利益关系来引导生产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突破狭小封闭的生产方式、打破城乡之间的市场藩篱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经济活动成为开放式、社会化活动的过程,也是城乡资金、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高度整合的过程。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的本质规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4.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实质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是一种公共行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性和农业具有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并存的弱质性,需要政府大力给予扶持。因此,政府肩负着“统筹”的历史责任,统筹的主体是政府。这个统筹,更多的是关注农村、支持农业、扶助农民,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的调整,而不是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包办统揽,更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构建“五个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统一体,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地讲,需要重点构建“五个体系”:
1.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多年以来,我们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上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了农业剩余;在收入的再分配,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少、增长慢;在调节再分配上,对农民曾不仅征收农业税,而且还收取了一些不合理的“费”。世界上,无论美国、日本还是欧盟各国,政府普遍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有较大空间,关键是要统筹城乡投入结构,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逐步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
2.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是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产业的联动发展是城乡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形成融合度高、关联度强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实施产业统筹,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产业的对接,强化城乡产业体系间的关联,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突破口是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个联动”: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就是要以工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就是要通过产业的集中带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城镇建设的加快;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就是要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带动城镇工业的繁荣,为城镇化奠定产业基础。
3.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是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劳动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制度基础。在发达国家,就业问题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就业问题解决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政治前途。各发达国家都一贯重视就业问题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在我国,就业长期以来主要针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大量隐性失业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弹性逐步下降,城乡居民都面临就业压力。农民增收难,实质是就业难,现有的政策对城镇居民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择业却存在不少限制。这些限制性就业政策包括:流入地政府为保证城市就业而设置的农民工行业准入,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流出地政府针对农民外出就业而设置的各种收费项目、手续等。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就业体系,既要建立起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种种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又要建立起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这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4.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分摊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建设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从城镇延伸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方式、水平、时间不一,但农民普遍被先后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欧洲的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在与我国目前类似或更低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已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国“绿箱”政策中均有一定比例支出用于生产者退休计划:欧盟对55岁以上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提供补偿,同时还对从农场提前退休的农民给予补偿;日本则建立了农户退休金计划,根据劳动力转移情况给退休农民提供退休金补贴。据有关抽样调查,我国87%的农民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立足城乡统筹,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5.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保障。不论是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发展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还是社会事务的管理,都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务员队伍来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体系的设置、运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统筹城乡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层级较多,职能不够明晰,管理界限模糊,尤其是管理中的城乡分割状态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统筹的和效果。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张德元.农村义务教育与教育资源配置[J].财经科学,2002(增刊).
[2]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城乡建设,2003,(5).
[3]李文.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7).
[4]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1.
[5]丁兆庆.“双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调研世界,2004,(5).
[6]刘尔铎.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2).
[7]吴增芳.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求是,2003,(3).
[8]胡鞍刚.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J].改革,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