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缺少教师的参与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积极改变教学策略,深入细致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数学教学在生活环境中体现
在教学推导“求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时,我让儿童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用硬纸片分别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各自的底和高。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用另外两组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好以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
直角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
锐角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钝角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从而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通过实践活动抓住孩子们的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样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见,寓教于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向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空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发展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果是怎样归纳的,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儿童在观察事物或图画时,往往被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所吸引,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相似的事物观察不精确,易于混淆,这就直接影响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学时对学生的观察活动,教师必须细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
例如,我在教第一册准备课中,教学比大小、比长短,比多少的知识时,我请班上的小江、小明两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边比高矮,尽管我已提出明确要求:要说清楚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但不少同学仍旧说错了。这时,我和小江站到一起,再让他们观察,同学们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小江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引导,唤起他们的分析思维活动。“刚才你们说小江高,现在又说小江矮,到底小江是高还是矮?”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小同学按高矮顺序站好。让小同学重新看看,比较比较,再仔细想想,应该说清楚、说完整。这里我又借助手势,暗示他们观察的顺序,以及怎样“比”。过了一会儿,小朋友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一个说:“小江和小明比,小江高;而小江与老师,小江矮。”另一个说:“小江比小明高,比老师矮。”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指出:“高矮是比较出来的,不能单说谁高谁矮。”说到这里,我又把小明抱到讲台上,让小朋友观察一下,比比看谁高谁矮,不少小朋友立刻举手提意见:“那样不对,应该站在同一个平地上。”这就很自然地揭示了比高矮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给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求长方形面积》时,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谁有办法知道学校这块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马上分成小組进行讨论、交流,并纷纷走出教室,手持卷尺到操场上去量操场的长和宽。通过实践和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结果应运而生,我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自己探索的内驱力。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又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活跃思路,积极思考,去解开一个又一个疑团。这样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年轻的教师在今后教学当中要不断创新改革,在新课标指引下,不断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大批创造型人才层出不穷。
【关键词】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数学教学在生活环境中体现
在教学推导“求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时,我让儿童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用硬纸片分别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各自的底和高。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用另外两组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好以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
直角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
锐角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钝角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从而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通过实践活动抓住孩子们的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样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见,寓教于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向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空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发展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果是怎样归纳的,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儿童在观察事物或图画时,往往被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所吸引,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相似的事物观察不精确,易于混淆,这就直接影响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学时对学生的观察活动,教师必须细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
例如,我在教第一册准备课中,教学比大小、比长短,比多少的知识时,我请班上的小江、小明两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边比高矮,尽管我已提出明确要求:要说清楚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但不少同学仍旧说错了。这时,我和小江站到一起,再让他们观察,同学们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小江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引导,唤起他们的分析思维活动。“刚才你们说小江高,现在又说小江矮,到底小江是高还是矮?”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小同学按高矮顺序站好。让小同学重新看看,比较比较,再仔细想想,应该说清楚、说完整。这里我又借助手势,暗示他们观察的顺序,以及怎样“比”。过了一会儿,小朋友眼睛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一个说:“小江和小明比,小江高;而小江与老师,小江矮。”另一个说:“小江比小明高,比老师矮。”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指出:“高矮是比较出来的,不能单说谁高谁矮。”说到这里,我又把小明抱到讲台上,让小朋友观察一下,比比看谁高谁矮,不少小朋友立刻举手提意见:“那样不对,应该站在同一个平地上。”这就很自然地揭示了比高矮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给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求长方形面积》时,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谁有办法知道学校这块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马上分成小組进行讨论、交流,并纷纷走出教室,手持卷尺到操场上去量操场的长和宽。通过实践和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结果应运而生,我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自己探索的内驱力。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又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活跃思路,积极思考,去解开一个又一个疑团。这样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年轻的教师在今后教学当中要不断创新改革,在新课标指引下,不断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大批创造型人才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