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慢生活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朋友聊起“慢生活”,她马上想起的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说:“王维在辋川过的是真正的慢生活!”
  当然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并不空,有人,只不过这个人是闲的,于是能够感受到山的空、春夜的幽美。心闲,心外的声音便只是衬托世界的宁静,這声音,可以是鸟鸣,也可以是人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更美妙的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声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皎洁的月光照着松林,清泉流过石上(这句从视觉转成视觉兼听觉,以下主要是听觉),竹林喧响,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女子,荷花纷纷晃动,便知是沿水下行的渔船过来了。大自然和人都是活泼的,但是特别和谐,因此达成了一种大宁静,宁静得很彻底,优美得很深刻。
  唯有一颗清静的闲心与诗心,才能写出这样一种彻底的宁静和深刻的优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人独自在竹林中,但是并不孤寂伤感,而是无比清静悠然自得。“弹琴复长啸”,唯一的见证是照进深林的月亮,它似乎是知音?是与不是,都不要紧,因为一切都出乎自己的本性,人是自在的。
  高人都擅长独处,喜欢“我与我周旋”,但也不拒绝自然的相遇和交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正因为能够享受独处,一个人也可以充分领略山水云烟之美,自然不会刻意去寻找聊天的人,但是如果恰好遇上,也会聊得很开心。
  对王维而言,明月、清泉、深林,与浣女、渔夫、林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遇便遇,不遇便不遇,不论是否遇见,彼此都是安然自在的。也因此,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逝也变得不再重要。春天的芳菲就任随其消歇,想留在山中的人自可以留在这片宁静之中,也就是说,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人都可以拥有不受其影响的宁静圆满的内心。
  其实最能体现慢生活的,是王维的这首《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不但心闲、人淡,没有欲望,没有计较,也没有了是非,简直一切都无可无不可,眼前所见,心中所念,都是自然的、洁净的、优美的,但也都是淡淡的、微温的。
  除了王维,空山静夜也让人想起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所怀想的朋友,和在秋夜散步的自己,都是在清幽的慢生活里的。人说韦应物“古淡”,这种风格和他的生活完全合拍,不刻意,不强求,不计较,不紧张。因为淡,所以很松弛。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也是彻底的慢生活: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一切都是随心所欲、漫不经心的,在山花盛开处对饮,又像是没完没了地对饮把山花给喝开了。一个狂放不羁的诗人,和一个山中隐居的幽人,就这样一杯一杯又一杯。诗人喝醉了,便毫不拘礼地对朋友说:我要睡觉了,你且回去吧!明天再来接着喝,你还可以带着你的琴来助兴哦。
  莲塘泛舟图 宋 王诜
  《客至》发生的时节是春天,夏天容易令人烦躁,古人是如何慢生活的?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写夏夜和纳凉最好的唐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的“清景幽情”历来备受称赏,我印象深的是有人说它“深静”,确实“静”得很“深”:沐浴后披散着头发,大开门窗,躺着纳凉,清风送来了荷花幽微的香气,竹叶上的露珠滴到池面上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响(因为是晚上,所以对景物的感受主要不是视觉的,而是嗅觉和听觉的,非常准确),如此清幽的氛围,不由想取琴来弹,可惜也没有好朋友在这里欣赏(这里诗人应该是几乎无动作,只是心理过程,近似于《红楼梦》里写凤姐初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但必须去掉“忙”字,因为诗人分明是舒服而懒洋洋的,懒懒地“欲起身犹未起身”,就想到取了琴来弹也没有人欣赏,马上就作罢了,有点像为懒得起身找了个借口,诗人觉得遗憾的,应该不只是朋友不能听自己弹琴,而是朋友不能和自己一起共享美妙的此时此刻),然后是思念起了朋友,晚上梦见了他。
  山径春行图 宋 马远
  什么是慢生活?这些诗已经告诉了我们。首先是时间节奏和心理节奏上的缓慢。而空间的开阔疏朗有助于这两种缓慢的充分展开,达到从容和悠闲。其次,悠闲之后,要卸下各种心理负担,不紧张,无压力,随心所欲,可行可止,从“悠闲”达到“闲适”“适意”,让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这才是美妙的慢生活,或者说,才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真正的慢生活。
  “开轩卧闲敞”,孟浩然纳凉用的是“卧”的姿势,慢生活的最佳形体姿势,应该就是这一式——“卧”。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松刘十六归山》),“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李商隐《春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只不过当“卧”和“南山”“白云”相连,就不是随便一躺,而是谢安“东山高卧”的那一种卧法,或者“雪满山中高士卧”的那一种卧法,包含着隐居的意思。
  能不能过上慢生活,关键就是一个“闲”字,需要三闲:闲暇、闲境、闲心。其中闲心最重要,也最难得——“人闲桂花落”,首先须人闲,烦心尽解、俗虑全消,才能“真与烟霞相接纳”。心若不闲,山就不空,桂花松子都白落了,明月照也白照,清泉也白流了;世界仍然是嘈杂的,纵使表面上不在忙碌,心也是辛苦的。
  有了闲心,闲暇才是真的,闲境才是活的,才可能领略明月清风、天空地靜的“慢”。
  那么,如何才能心闲?或者更进一步,我们梦寐以求、可望不可即的慢生活,在当下究竟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抑或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王维、孟浩然”们的提示是:第一,减少欲望,不要执着于目标,拒绝功利性焦虑。第二,远离人群,摈弃俗世常规,让自己的天性舒展自如。第三,无论什么处境,都要随遇而安,安顿内心。
  可是如今的许多人,何止是目标明确,目的性强,简直是整个人生都活在一张明晰的时间表里,不但有目标,还有无数分阶段的小目标;然后就是心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在任何一个人生阶段;每一天都要全力以赴,“根本停不下来”;要捕捉每一个机会,要第一时间达到最佳效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有效而精准,“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仅如此,还什么都要快速、再快速、最快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时间计量单位已经是以秒计了:秒回、秒懂、秒删、秒杀……这样的日常,与其说快捷、高效,不如说是令人惊骇的。
  与慢生活无缘的“人生赢家”,真的赢了吗?
  而曾经,等待是慢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旅行是慢的,“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客愁也是慢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相思也是慢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整个生活都是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细数落花因久坐,缓寻芳草得归迟”……
  “慢”,令人细细体味的,不正是人生的真滋味吗?执著于目标,热衷于效率,精准迅捷,一刻不闲,如此生涯,谈何适意?何来自在?
  如何能慢?如何得闲?文学家韩愈早就说了,就是十个字:“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经营无太忙。人生苦短,何须机关算尽,何必终日奔忙?慢下来,一寸寸光阴细细活过去,一层层滋味慢慢品出来,如何?
其他文献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据说,魏晋名士陶渊明时常会在膝上置一张无弦无徽的古琴,每当有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苏轼就非常欣赏陶渊明和他的无弦琴:『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可见,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世界的人来说,只要懂得琴中真趣,琴无弦又何妨呢?音乐存于内心,便足够了。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古琴意境。七弦琴 战国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十弦琴 战国 湖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在法语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优美的《论语》中,最为动人的是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这句话并不像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为一个异地朋友的远道而来感到内心愉悦。这个“远方”,它既是宽广无边的地理空间,更是恒无际涯的历史时间。上下纵横无边无涯的时空中有缘得以知遇,是何等的难得而令人欣喜。其间倾诉的,是对这宇宙人生中最为惊心的相遇所油然而生的感动。  
“我要指控我的父母生下了我。”赞恩在法庭上用手指向自己的亲生父母。此时此刻,银幕前的观众仿佛也坐在陪审席中,陪着12岁的赞恩一起进行这场苦涩的审判。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在《何以为家》中,将镜头放置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让观众跟随着赞恩的眼睛,一同进入到“他们的世界”。童年不是成为大人的准备期  《何以为家》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凭借真实感十足的镜头叙事,使影片情节富有层次感。  影片第一幕以赞恩的视角
梨花鹁鸽图(局部)马十六匹图 纸本设色 88.5×323cm 唐 韩幹唐朝前期的花鸟画成就  唐朝前期的花鸟画创作十分繁荣,以描绘贵族生活中的鹤、鹰、鹘、马和庭园中的奇花异兽为主,往往画于屏风、障壁及团扇等处。至于画家,仅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和北宋《宣和画谱》等书记载,能画花鸟、走兽的就有几十人,其中有不少是光耀后世的大家。  初唐的花鸟画家中,薛稷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薛稷,
徙民佛教与“皇帝即如来”思想  北魏早期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徙民活动,组建北魏政权与建设国都平城就是这种徙民政策的成果。同样,北魏佛教也是因为徙民政策而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北魏建国以前是几乎与佛教无缘的鲜卑族拓跋部,建设平城后不久就迅速开展佛教活动,甚至第三代太武帝因佛教过于盛行还发布了废佛令。作为北魏佛教盛况的背景,徙民这种强行文化移植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北魏早期的佛教,那就是“徙民佛
《初恋这首情歌》(原名《Sing Street》)并非只是一部音乐少年的纯爱电影,它更适合被称作“少年康纳之烦恼”—家庭使他筋骨麻痹,学校令他体肤疮痍,暗恋让他迷失所为,兄长的黑胶唱片和乐队的创作表演则伴他心志成长。青春残酷,时节美好,也许事隔经年,重逢何以致意。  题目的构思源于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来自拜伦的《春逝》。作为一个并不忠实的读者,终究只知道他这一首颇流行的情诗,依稀记得遣词造句背后也
中国人喜欢吃、讲究吃,在赞美莲花并赋予其高洁品质的同时,也发现了莲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莲肥大的根茎——藕,可以凉血消暑、健脾开胃;莲叶性平味苦,有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也是消脂佳品;莲子极具营养价值,是上好的补品,中秋时节莲蓉月饼广受欢迎;莲子心味苦性寒,清心败火……难怪有人认为,莲是“百病可却”的植物。  事实上,古人食用莲藕、莲子等的历史非常悠久。1952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附近挖掘出一种
仿古山水图册(十开选二)纸本水墨或设色 56.2×36.2cm 明 董其昌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对山水画的经营是先将物体形状和关系解构,再以干爽的笔墨重新架构,在物像和笔墨之间求得平衡。上述两幅是研究董其昌着色山水的重要资料。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在山水画领域曾雄踞画坛的吴门画派逐渐走向衰微,随之出现了松江派、武林派等,形成了画派纷争、名家竞进的局面。在这些画派中,松江派因拥有一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无法逃避疫病的威胁。瘟疫的流行给社会风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节令风俗中,常能见到与驱疫、避疫有关的内容,这一点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季冬记》云:“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先秦时期,人们在除夕这一天要举行驱傩仪式,用击鼓的方式驱逐“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当今除夕的各种习俗,例如挂灯笼、放爆竹、贴门神等,都与驱疫有关。甚至“除夕”的“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