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父”阮仪三:古村落是福建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的雨笼罩着的泰宁,别有一番风味。雨后初晴,这座古城迎来了数十位从事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人群中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明代建筑尚书第前驻足,格外引人瞩目。
  阮仪三,他的姓名与平遥、周庄、丽江、凤凰等世界级的“中国名片”联系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走过100多处古村镇,在许多古城留下捍卫历史文化遗产的足迹。
  这一次,阮仪三到泰宁县参加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是福建自2013年以来第三次举办。之前的两次,分别于2013年、2014年在连城和屏南举办。
  “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泰宁古城明清古建筑群,历史信息丰富,气势宏大,这在全国也极为少见。”阮仪三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把像泰宁古城这样专属于中国古城镇的文化基因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福建文化积淀厚重,一代代福建先民在这块沃土上拓荒创业,繁衍生息,营造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留下大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福建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阮仪三说。
  抗倭历史中留下的土楼和土堡、“海丝”文化中孕育的蚝壳厝、因处于地震带而产生的出砖入石独特建筑风格的砖石厝,还有凝聚海外华侨华人及80%以上台胞思乡情结的红砖厝……正如阮仪三所说,历史留给这片土地的古村落,是八闽大地独特的文化记忆。
  但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古村落消失的速度逐渐加快,许多古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失去,不少传统村落还处于没有规划、缺乏管理的状态。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留住乡愁,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根。”为此,阮仪三数十年如一日,步履不停。“刀下救平遥”“誓死保周庄”都曾是他的“丰功伟绩”。
  阮仪三对福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为福建多处古村落、古建筑做过保护规划。
  前些日子,三坊七巷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景区,填补了福州在这方面的空白。三坊七巷能走到今天,与阮仪三的“护宝”之举脱不了关系。
  “我有很深的福州情结。”阮仪三说,他与福州的缘分,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上大学时,班上有七八个福州同学,有一年我刚好在福州,同济大学开校友会,校友来了700多个。”
  1961年,阮仪三大学刚毕业,同导师一起编写《中国城市建筑史》,全国各地到处跑,这其中少不了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福州。
  毕业后,阮仪三留校任教。1990年,他带着12个研究生、30个本科生,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对福州市进行调查,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他曾对学生说:“要看坊巷格局,全中国只有福州独一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阮仪三曾参编。他将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典型个案,写入了书中。遗憾的是,这个规划虽然通过了专家评审,但最终并未获当地政府批准。
  2005年11月,身为同济大学教授的阮仪三,和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分别牵头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划》确定将三坊七巷从普通的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后来也就有了我们如今所见到的三坊七巷。
  除了三坊七巷,南平邵武的和平古镇、晋江的福全古村等地的保护规划,内里也有他的手笔。
  十几年前,阮仪三到福建考察,评价和平古镇是“全国少有、保留数量最多的古民居群体,堪称古建筑的‘活化石’”。他承揽下编制和平古镇保护和整治的规划任务,用了近9个月时间,终于编制出数十万字的《和平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
  福全古村位于晋江市金井镇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有千年历史,现留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寺庙、祠堂、丁字形街巷、城墙、石刻、古树、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
  两年前,村委会在保护规划确定范围内大兴土木,在阮仪三的努力下,这一非法行为被叫停,当地干部群众也受到了一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
  而这次到泰宁,阮仪三说:“这几天收获很大,看到了福建全省上下保护传统文化遗存的信心与决心。”
  福建的乡间如珍珠般散落着大量古村落,他认为,对这些宝贝要好好珍惜,留住原来的历史形态,“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同时,把历史传统的艺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上,这是一种新的开拓,可以让人们追忆美好的情愫,留住乡愁。
  面对日渐消亡的古建筑,81岁的他仍在奔走呼告,在一场又一场保卫战中,他始终以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守护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着都市的文脉。
其他文献
一、引言九华山位于安徽长江南岸青阳县境内,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据《九华山志》记载,东晋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九华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