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之发展而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无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和发展着人类文明。他们有许多思想集大成者成为教育家,璨若繁星,交相辉映,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劳动群众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前进。正如朱熹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对教育家的赞颂,同时也看出教育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一、 教育家“种子”落地三“要素”
⒈阳光——时代呼唤教育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特色的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之大势和专家建议,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并于2006、200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
⒉土壤——区域期待教育家
2014年初夏,我们跟随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谢巍局长的脚步来到了青岛——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系列主题活动。从这位担任教育局长两年以来,从未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却选择一个纯学术的学会活动,立足于规划区域教育人才发展布局谋篇的研究行动,我们振奋地感受到了我们的领头人谢巍局长所传递的信息——加入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积极探寻教育家成长机制,研究探索教育家成长规律和特点,营造教育家成长的有利环境,为未来教育家成长提供保障支持。
⒊空气——信仰成就教育家
5月8日晚上,谢巍局长带领我们一同拜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在这位白发皓首的专家面前,我们的局长从湖湘文化的起源谈到了天心教育的发展历史:愉快教育、说授评、创造教育,这些品牌彰显了天心教育注重教育研究的优良传统。“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让教育家校长办学,太重要了!”谢巍局长的言谈得到了刘堂江副会长的嘉许,他既为年轻的教育局长有如此决心而喝彩, 又为天心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欣慰。同时,他也勉励会谈的各位校长:“教育家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所以,我们要有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自觉和实践行动,明晰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路径和特质,让未来教育家在天心区生根落地。
二、 教育家“种子”生根三“叩问”
(一)第一问:什么是教育家?
教育家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在教育学术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在教育实践中有突出贡献,在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为世人敬仰。凸显以下四个特征:
1.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先生被称为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对中国社会“愚、穷、弱、私”的“见”,更是因为他以“农民化”而去“化农民”,以身体力行“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而著称。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无论外界“风向”如何,校长还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学生发展为本,顶得住方方面面的压力。这样,才能朝着教育家的目标迈进。闸北八中不按学生成绩分班,这个做法坚持了20年。刘京海不改初衷:“我们培养学生不是和人家比分数,而是比人生。”教育家精神就是懂得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2.教育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
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教师、课堂和教材。杜威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学生、活动和经验。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大家熟知的谭迪敖老师,他的名字被刘堂江会长多次提及,也是源于他在创造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3.教育家是改革创新的探路者
未来教育家要能够与时俱进,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深刻反思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为此,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
4.教育家是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
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设计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在确立学校办学宗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强调“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二)第二问:为什么要培养未来的教育家?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家能认识并达到使受教育者沿着正面方向全方位发展的目的,而“教书匠”仅仅以用某些手段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为目的。教育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仅仅是他育人的一个手段,而“教书匠”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知识,学生仅仅是他传授知识时所需要的对象。 (三)第三问:哪些人能够成为教育家?
早在1919年,陶行知曾对教育家进行过分类,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者。”而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三、未来教育家生长三“过程”
⒈人格品行的修炼过程
“教”字的本义是效法,说文解字的解释:“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师者,不仅要成为经师,更应是人师,要以人格的力量时刻影响学生。教育家的理想人格内涵到底有哪些呢?可以这样描述: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最早的代表,所有的教育实验均以“爱”为原则和灵魂。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阿尔卑斯山主持一所孤儿院,除一位女佣外没有其他助手,一人负责近八十名孤儿的养护和教育工作。裴斯泰洛齐日夜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赤诚的爱滋润着孤儿的心,探索合乎心理学规律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裴斯泰洛齐把自己的一生虔诚地奉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人性的光辉,不求回报,他的大家情怀感人至深。
⒉坚守一线的耕耘过程
教师以传递人类文化、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劳动成果主要凝结在成百上千学生的素质之中,短时期内难以充分显现。因此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奉献自己、埋头耕耘的过程。要坚守教育第一线,甚至坚守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26年校长期间所展示的教育观念,简直就是一部成功的校长工作指南。
1956年,霍懋征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之后多家单位希望调她过去任职,有许多“高升”的机会,但她拒绝或只答应借调,最终没有离开小学课堂和孩子们。教育家们大多终身服务于一所学校,将办好学校当作毕生的事业追求,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正所谓“甘坐板凳十年冷”,坚守,还需要耐得住寂寞。以数十年甚至终身努力,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教育财富。
⒊思想成熟的充盈过程
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家能提出有价值或有完备体系的教育思想,如“学学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中学”等,今天这些思想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现实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抑或在教育改革、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如蔡元培接手北大,力挽狂澜,大力改革,大胆地“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实行教授治校,倡导进步社团活动,使学校形成生动活泼的“思想自由”之风。教育家冯恩洪认为: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自己,发展教育。如果按照投票来说,发展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这四个“发展”是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轨迹。如果不能发展教育,“教育家”永远要加“未来”两个字。
回眸历史,教育家成长之路,正是其人格、精神、贡献形成的过程。历史上许多人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家,大多因为“条件的欠缺”或“人性的弱点”,“不是山顶上容不下,而是许多人到达不了山顶”。让我们在寓言的哲理中慢慢领悟吧!
一只麻雀问另一只麻雀:“你知道一片雪的重量吗?”对方不知如何回答。他自答:“那棵树的一根树枝上落了367片雪,又落了一片,树枝折断了。”也许我们今天的努力并不会带来明天的成功,正像开始的367片雪,但每落一片都是为了迎接那最后一片雪。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无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和发展着人类文明。他们有许多思想集大成者成为教育家,璨若繁星,交相辉映,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劳动群众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前进。正如朱熹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对教育家的赞颂,同时也看出教育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一、 教育家“种子”落地三“要素”
⒈阳光——时代呼唤教育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特色的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之大势和专家建议,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并于2006、200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
⒉土壤——区域期待教育家
2014年初夏,我们跟随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谢巍局长的脚步来到了青岛——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系列主题活动。从这位担任教育局长两年以来,从未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却选择一个纯学术的学会活动,立足于规划区域教育人才发展布局谋篇的研究行动,我们振奋地感受到了我们的领头人谢巍局长所传递的信息——加入未来教育家成长联盟,积极探寻教育家成长机制,研究探索教育家成长规律和特点,营造教育家成长的有利环境,为未来教育家成长提供保障支持。
⒊空气——信仰成就教育家
5月8日晚上,谢巍局长带领我们一同拜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在这位白发皓首的专家面前,我们的局长从湖湘文化的起源谈到了天心教育的发展历史:愉快教育、说授评、创造教育,这些品牌彰显了天心教育注重教育研究的优良传统。“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让教育家校长办学,太重要了!”谢巍局长的言谈得到了刘堂江副会长的嘉许,他既为年轻的教育局长有如此决心而喝彩, 又为天心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欣慰。同时,他也勉励会谈的各位校长:“教育家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所以,我们要有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自觉和实践行动,明晰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路径和特质,让未来教育家在天心区生根落地。
二、 教育家“种子”生根三“叩问”
(一)第一问:什么是教育家?
教育家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在教育学术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在教育实践中有突出贡献,在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为世人敬仰。凸显以下四个特征:
1.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先生被称为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对中国社会“愚、穷、弱、私”的“见”,更是因为他以“农民化”而去“化农民”,以身体力行“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而著称。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无论外界“风向”如何,校长还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学生发展为本,顶得住方方面面的压力。这样,才能朝着教育家的目标迈进。闸北八中不按学生成绩分班,这个做法坚持了20年。刘京海不改初衷:“我们培养学生不是和人家比分数,而是比人生。”教育家精神就是懂得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2.教育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
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教师、课堂和教材。杜威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强调了学生、活动和经验。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大家熟知的谭迪敖老师,他的名字被刘堂江会长多次提及,也是源于他在创造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3.教育家是改革创新的探路者
未来教育家要能够与时俱进,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深刻反思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为此,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
4.教育家是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
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设计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在确立学校办学宗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强调“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二)第二问:为什么要培养未来的教育家?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家能认识并达到使受教育者沿着正面方向全方位发展的目的,而“教书匠”仅仅以用某些手段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为目的。教育家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仅仅是他育人的一个手段,而“教书匠”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着的是知识,学生仅仅是他传授知识时所需要的对象。 (三)第三问:哪些人能够成为教育家?
早在1919年,陶行知曾对教育家进行过分类,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者。”而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三、未来教育家生长三“过程”
⒈人格品行的修炼过程
“教”字的本义是效法,说文解字的解释:“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师者,不仅要成为经师,更应是人师,要以人格的力量时刻影响学生。教育家的理想人格内涵到底有哪些呢?可以这样描述: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最早的代表,所有的教育实验均以“爱”为原则和灵魂。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阿尔卑斯山主持一所孤儿院,除一位女佣外没有其他助手,一人负责近八十名孤儿的养护和教育工作。裴斯泰洛齐日夜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赤诚的爱滋润着孤儿的心,探索合乎心理学规律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裴斯泰洛齐把自己的一生虔诚地奉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人性的光辉,不求回报,他的大家情怀感人至深。
⒉坚守一线的耕耘过程
教师以传递人类文化、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劳动成果主要凝结在成百上千学生的素质之中,短时期内难以充分显现。因此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奉献自己、埋头耕耘的过程。要坚守教育第一线,甚至坚守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26年校长期间所展示的教育观念,简直就是一部成功的校长工作指南。
1956年,霍懋征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之后多家单位希望调她过去任职,有许多“高升”的机会,但她拒绝或只答应借调,最终没有离开小学课堂和孩子们。教育家们大多终身服务于一所学校,将办好学校当作毕生的事业追求,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正所谓“甘坐板凳十年冷”,坚守,还需要耐得住寂寞。以数十年甚至终身努力,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教育财富。
⒊思想成熟的充盈过程
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家能提出有价值或有完备体系的教育思想,如“学学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中学”等,今天这些思想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现实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抑或在教育改革、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如蔡元培接手北大,力挽狂澜,大力改革,大胆地“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实行教授治校,倡导进步社团活动,使学校形成生动活泼的“思想自由”之风。教育家冯恩洪认为: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自己,发展教育。如果按照投票来说,发展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这四个“发展”是未来教育家成长的轨迹。如果不能发展教育,“教育家”永远要加“未来”两个字。
回眸历史,教育家成长之路,正是其人格、精神、贡献形成的过程。历史上许多人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家,大多因为“条件的欠缺”或“人性的弱点”,“不是山顶上容不下,而是许多人到达不了山顶”。让我们在寓言的哲理中慢慢领悟吧!
一只麻雀问另一只麻雀:“你知道一片雪的重量吗?”对方不知如何回答。他自答:“那棵树的一根树枝上落了367片雪,又落了一片,树枝折断了。”也许我们今天的努力并不会带来明天的成功,正像开始的367片雪,但每落一片都是为了迎接那最后一片雪。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