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砖:让路面环保起来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路面硬化和新建筑造成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使得城市雨水不能顺利地回归自然,不仅造成了地下水补充涵养大量减少,洪峰流量大大增加,加剧了城市防洪排水负担,造成城市大面积积水事件。同时,弱化了城市环境的呼吸功能(即生命功能),造成热岛效应(燥热)、扬尘和噪音加剧,恶化了城市小气候,降低了城市的舒适度。且硬化地面是“死亡性地面”,会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和树木的生长。相反,透水路面却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滞洪蓄雨、涵养甘霖、透水透气、降尘减噪,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
  透水砖的应用在国际上由来已久。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美国和日本等国也制定了推广透水性路面的相关法规,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国内,北京市颁发了建设项目实行“节水三同时”的规定,明确要求采用透水性材料铺装路面,同时对雨水利用改造项目给予补助。
  
  透水砖的组成与类别
  
  环保型路面透水砖是指经过特殊工艺预制的透水性混凝土制品,主要用于铺设广场、庭院、人行道及低速行车道,使雨水能够迅速透过地面渗入地下,也可用于砌筑渗井透水墙。
  根据不同的胶凝材料、骨料及成型工艺,目前,路面透水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水泥型路面透水砖
  以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采用单一粒径的骨料,不用或少用细骨料等配制而成。
  水泥型路面透水砖属于普遍推广的一种类型。由于水泥制品造价低廉、性能稳定,传统上铺设的路面砖通常是采用水泥制品。由于制成高强度水泥透水性路面砖的配方、工艺和技术已经成熟,造价和不透水砖相比也基本接近,因此大规模以透水砖取代不透水砖的时机已经成熟。
  树脂型路面透水砖
  以高分子树脂为胶凝材料,采用单一粒径的骨料等配制而成。一般也采用压力成型,形成满足特定强度要求,同时具有一定连通孔隙的混凝土制品。
  高分子树脂作为胶凝材料具有强度高和美观的特点,但是开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却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主要原因是树脂的耐老化性能差,加上骨料选择不当也造成了透水性能降低。另外由于造价太高、性价比不当,用户一般也不愿意采用。该类产品只适合于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有树荫遮蔽的高档小庭院内。
  烧结型路面透水砖
  以长石、高岭土、粘土等矿物的粒状体和浆体拌和,压制成胚体,经高温煅烧而成的具有多孔结构的块体材料。
  烧结型路面透水砖以陶瓷透水砖为主。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是造价太高、性价比不当,用户一般不愿意采用。其次也有一些强度不够。该类产品适合于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高档的小庭院内。
  
  生态环境功能
  
  


  透水路面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度量。
  渗透能力
  根据资料统计,北京市近5年遇到的最大降雨强度约为0.1mm/s(毫米/秒),而环保型路面透水砖的透水系数要求为1mm/s,完全可以使雨水迅速下渗到垫层下,路面不产生任何积水。
  一般而言,透水砖厚度为60mm,孔隙率为20%,垫层厚度一般为150mm,孔隙率为30%,相当于形成57mm深的隐形蓄水池。也就是说,即使垫层下完全不透水,也无排水,降雨57mm路面也无积水。可见透水路面完全可以满足大雨的下渗要求。
  改善水质
  透水砖对下渗的雨水有吸附过滤作用,具有一定改善水质的功能。根据北京建工学院初步试验结果,透水砖COD(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污染越重)去除率为30.00%,SS(悬浮物)去除率为61.45%,TN(总氮)去除率7.4%,TP(总磷)去除率40.16%。
  改善局部小气候
  透水路面可改变地表附近的温度和湿度。观测数据显示,在高温季节,透水路面的地表温度比不透水路面要低2~5°C;在干燥季节,透水路面的地表湿度比不透水路面要高1%~3%。同时,透水路面的透水透气功能可大大减轻不透水路面下“死亡性”土壤的危害,有利于乔木的生长。
  (责任编辑 刘俊)
其他文献
植物气味与保健马荣全许多植物都能释放气味。但植物不同,气味也不同,有的香,有的臭,有的辣,有的腥。这些气味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植物的芳香气味,能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美国的火星协会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改造火星计划,而且计划正如“愚公移山”一般地逐步实施,也许1000年后,我们的子孙将生活在火星上。这颗让古代人类充满幻想的星球,如今又成为人类
何谓SNS?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