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角度出发,提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试方式等具体措施来提高服装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服装工程;就业;竞争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近5年来我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逐年下降,很多学校甚至低至40%。究其原因:其一是扩招带来的影响,学生基数明显扩大;其二在于传统服装人才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全球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出口产量大幅减少。所以,如何创新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服装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纺织、艺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合理统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如何统筹服装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如何协调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是摆在高校服装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认为,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如教学、科研、服装设计、服装商贸、自主创业等等),充分处理好课堂内传授知识与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服装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时候,系统地考虑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厚基础、宽适应、重实践”的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优化课程体系:一是要加厚,加宽基础课的教学。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要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加厚加宽基础课是日后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二是整合和重组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结构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创建一些有特色的新课程。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类、实习类课程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通过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选定的专业问题,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1]。
2.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常常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背诵、记忆,但实际效果难尽人意。由于服装工程专业具有偏工程、重应用的特点,为此应积极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如课程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各种手段,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当然,对于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仍然采用闭卷考核,强化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掌握。而对于结构设计、程序编辑等部分则采用开卷的方式,不必让学生花费时间去记忆一些设计公式,而将重点放在理解与应用上,学生只要掌握设计思路、借助于专业书籍和参考资料即能进行设计计算,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优化实践教学、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指导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丸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需要,也为素质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三,探索实习方式改革。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顶岗上班,并在工厂师傅的带领下,体会企业真正的生产实践过程。
1.优化实践教学,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工程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从专业认识出发,以掌握服装基础理论为基础,以服装CAD课程为主体,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同时注意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紧密衔接的一个整体。
(1) 专业认识实践。专业认识实践是服装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认识实践主题、聆听有关专家的专题讲座、对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和撰写报告。通过专业认识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服装专业知识的应用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2) 服装结构、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类课程实验。通过各种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独立运用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手工打板;运用服装CAD软件进行结构设计、放码、排料;运用服装生产管理专业知识设计生产流水线,服装厂规划,为服装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 提倡双证书教育。为培养与职业标准相接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既拿到学历证书又拿到国家或地方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国家或地方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培训理念、培训技巧与认证体系融入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
2.强化实践指导
(1) 分小班或小组组织实践以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课程实验以小班形式组织实施,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掌控实验过程等,从而通过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同一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或小组负责人组织下就实践的主题及各个环节的实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践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聘请校外专家以强化校外实践的指导与管理。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服装专业人员为兼职教授或校外导师,强化校外实践的指导与管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杜春慧,吴春金,吴礼光.创新教学思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教论坛. 2010, (12): 59-60.
[2]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 高教论坛. 2010, (11): 16-19.
[3] 孔昭林. 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北京教育. 2010, (54): 74-76.
【关键词】服装工程;就业;竞争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近5年来我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逐年下降,很多学校甚至低至40%。究其原因:其一是扩招带来的影响,学生基数明显扩大;其二在于传统服装人才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全球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出口产量大幅减少。所以,如何创新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服装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纺织、艺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合理统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如何统筹服装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如何协调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是摆在高校服装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认为,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如教学、科研、服装设计、服装商贸、自主创业等等),充分处理好课堂内传授知识与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服装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时候,系统地考虑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厚基础、宽适应、重实践”的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优化课程体系:一是要加厚,加宽基础课的教学。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要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加厚加宽基础课是日后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二是整合和重组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结构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创建一些有特色的新课程。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类、实习类课程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通过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选定的专业问题,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1]。
2.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常常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背诵、记忆,但实际效果难尽人意。由于服装工程专业具有偏工程、重应用的特点,为此应积极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如课程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各种手段,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当然,对于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仍然采用闭卷考核,强化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掌握。而对于结构设计、程序编辑等部分则采用开卷的方式,不必让学生花费时间去记忆一些设计公式,而将重点放在理解与应用上,学生只要掌握设计思路、借助于专业书籍和参考资料即能进行设计计算,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优化实践教学、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指导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丸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需要,也为素质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三,探索实习方式改革。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顶岗上班,并在工厂师傅的带领下,体会企业真正的生产实践过程。
1.优化实践教学,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工程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从专业认识出发,以掌握服装基础理论为基础,以服装CAD课程为主体,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同时注意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紧密衔接的一个整体。
(1) 专业认识实践。专业认识实践是服装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认识实践主题、聆听有关专家的专题讲座、对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和撰写报告。通过专业认识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服装专业知识的应用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2) 服装结构、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类课程实验。通过各种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独立运用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手工打板;运用服装CAD软件进行结构设计、放码、排料;运用服装生产管理专业知识设计生产流水线,服装厂规划,为服装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 提倡双证书教育。为培养与职业标准相接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既拿到学历证书又拿到国家或地方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国家或地方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培训理念、培训技巧与认证体系融入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
2.强化实践指导
(1) 分小班或小组组织实践以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课程实验以小班形式组织实施,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掌控实验过程等,从而通过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同一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或小组负责人组织下就实践的主题及各个环节的实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践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聘请校外专家以强化校外实践的指导与管理。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服装专业人员为兼职教授或校外导师,强化校外实践的指导与管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杜春慧,吴春金,吴礼光.创新教学思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教论坛. 2010, (12): 59-60.
[2]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 高教论坛. 2010, (11): 16-19.
[3] 孔昭林. 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北京教育. 2010, (54):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