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操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操运动员协调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得出结论为:协调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综合性运动素质。体操运动员协调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在6-14岁儿童感觉动作阶段,以动作的刺激数量为主;体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培养应该从动作的衔接能力、节奏能力、分辨能力、运动的感知能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心理等几方面进行培养;并且运动素质有自身的转移过程,在进行协调性其它方面练习时也应加强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练习。
  【关键词】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培养;构成要素
  前言
  协调能力是学习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在一些运动项目特别是体操、跳水以及球类等项目中,运动员的协调性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本技术掌握的优劣。从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论上讲,学生对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是有机体按照技术动作的时间、空间、节奏等要求进行练习的结果。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了解动作的关系,具备较好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发展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发展协调能力的意义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肌肉间的“协调”程度对运动员力量发挥起重要的作用。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能降低因紧张互相牵制而产生的阻力,肌肉的协调放松作用有利于快速完成动作,减少内耗,节约能量,使机体能量储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对求得最佳运动成绩极为重要。因为肌肉收缩快,而放松慢,要快速重复某一动作就得放松已收缩的肌肉通过协调能力培养,可使运动技能储备增多,使大脑皮层间的暂时神经联系加强,加速训练进程,减少时间与精力的消耗。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协调能力的归属、协调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协调能力的构成要素、逐渐分析出合理的提高协调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对体操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协调性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对动作协调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协调性的概念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不少作者未能区分“灵敏”与“协调”。
  在国内运动训练学专著中,有作者把“灵敏协调”作为同一概念或把协调当作灵敏素质的一种特征:“协调性(即灵敏性)是人们迅速、合理、省力和机敏地,也就是最完好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复杂而突然任务的能力。” 其实协调性与灵敏(灵活)性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多项素质共同参与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是许多复杂系统协同参与工作的结果,它们不同于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单一表现方式,是运动素质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具有复合性特征。 但它们也存在很多本质的差异,例如:协调性主要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来调节自身动作,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是灵敏性的基础。而灵敏性主要是以协调能力和心理机能为基础,提高机体应付外界事物变化的动作应变能力,伴随外界其它物质条件的存在而产生,是协调的高程度。因此,协调性是灵敏性的基础,两者表现方式不同。
  2. 协调能力发展的时期
  运动协调能力作为对运动素质的一种组合或“粘合”本领是不断随儿童神经肌肉的逐渐成熟,体格和力量的增强以及动作技能的全面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是儿童本人对有价值动作经验的选择和记忆,是由儿童的先天遗传潜能,在逐步成熟的基础上与后天习得的经验之间建立起来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先天性神经协调对协调能力作用较大,因此遗传对协调能力的影响很大,但后天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只有选准协调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Floyd. L. Ruch列举了动作发展过程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尚未分化的整体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局部性的动作的分化;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动作层次。在人类胚胎形成期间,肌肉的功能是先于神经的功能的,动作神经在感觉神经之前就开始发生作用,位于肌肉和肌腱的感觉末端器官,比外部感受器更为敏感,动作图式是在实际经验和实际运用之前,就存在于有机体之中的。格赛尔认为:虽然某些动作形式是天生的,但仍然需要学习经验, 这些动作形式是在学习者合乎自然的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出现的,要促进技能发展,就应该在这个时期(动作协调的基础的发展阶段)及时的实施动作教育。也就是说,协调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后天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得以发展和提高,提高的幅度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在6岁以后,学习影响着个体在某一特定的固有动作形式方面发展成的合乎时宜的活动。7~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最有利的时期,其中6~9岁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9~14岁则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一般在13~14岁时(个别15岁),协调能力达到高峰,此时其大脑皮质和延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已充分发育成熟。13~16岁是性成熟期,由于心理上出现不稳定状态和内分泌腺产生变化,协调能力的发展也不稳定。16~19岁,此时期发育趋向结束,运动素质也有很大提高,能满足完成复杂、困难的技术要求,能表现出良好的协调能力。因此,除了在运动员选材时选出先天协调能力好的运动员之外,后天的训练更是一个关键,这个关键时期的选择则是影响体操运动员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多数人认为在人生的感觉动作阶段刺激的数量比质量尤为重要。在训练中建立基础的、简单的条件反射数量越多,则在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时就越顺利,所表现的协调能力越好。例如学习掌握好各种滚翻类动作,对以后学习空翻技术时协调性更强。当刺激同人们所关心的理想行为(高度协调动作)改变直接有关时,刺激是最有效益的。特别是在儿童感觉动作阶段,开始感知动作空间的身体意向与身体位置,这将成为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
  3. 协调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
  运动协调不同于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其变量难以用单一的标准计量,具有复合性的特征。为此,要探讨如何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首先要了解影响协调能力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而才有可能把握好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发展时机,有针对性地避开不利因素,科学地安排协调训练的运动负荷,从而寻找出改善运动员纵、横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促使运动成绩稳步提高。   协调能力可分为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一般协调能力统帅着合理完成各种运动技能(无论任何专项)的能力。每名体操运动员都要具备充分的一般的协调能力。因为,一般协调能力是专项协调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础。专项协调能力反映着体操运动员快速、省力、精确、流畅地完成专项技术和与专项技术密切相关的各种练习动作的能力,它与专项的特点紧密关联,并有助于运动员更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专项协调能力是运动员多年重复专项技能和技术环节的结果。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及培养方法主要表现在:
  3.1 衔接能力与培养
  衔接能力是指运动员能够将分解动作或单个技术环节有目的、按序列地有机联系起来。技术动作的衔接能力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体操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要从一种准确协调的动作转为另一种动作,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从一种条件转向另一种条件时迅速、准确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所以,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有针对地发展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的各种协调能力。发展协调性素质首先要开发发展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灵活过程,提高对肌肉运动的指挥能力,使之做到快速收缩与及时放松。如采用一些细腻的舞蹈动作,使机体的小肌肉群得到充分锻炼。
  3.2 节奏能力与培养
  节奏是一个综合性的要素,是指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运动幅度的大小、动作快慢的有机配合。体操运动员的节奏能力对专项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体操项目、每个体操动作都有各自的特殊的动作节奏和全程节奏。针对学生的共同点以及个别属性.解决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动作结构、动力学特征,逐步解决综合性特征—动作节奏,改进提高动作技术质量。如对关键要素详细讲解,并用直观教具进行形象的空间定位,对速度、用力的大小、用力的方向作精要的示范,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逐步解决学习和练习中的动作节奏问题,使动作更加完美,符合动作要求。变换不同速度、节奏和频率做动作, 用成绩定向标准,让运动员在能力范围内,按不同的速度要求,完成所跑路程,以寻找肢体对力量、速度的感觉灵敏度。如以鞭打动作技术为例:在下摆瞬间,一般先做腿部的下加速动作(下压),过握点水平后,腿作反方向的制动动作,使上体向下加速运动,当肩部运动到垂直部位时,肩带放松即所谓沉肩,使上体突然向下运动,这样迅速减小了上体向前运动的速度,而使下肢向前运动的速度增加。当摆动经过垂直部位后,下肢顺势急速屈髋,做腿部向上加速运动。但前鞭打技术在身体下摆至杠垂面部位约70度时,做髋走在腿的前面,身体呈“反弓”型做鞭打动作。做该动作时,应尽可能地增大肩(约180度),大幅度地使髋或臀部走在腿的前面,使伸肌紧张,屈肌的初长度被拉长,增加肌肉的“预张力”,使肌肉进入“激活状态”,从而增加肌肉用力的时间,加大摆动的幅度,增加回转半径,使转动惯量增大。减小转动速度,为鞭打加大腿部的运动速度作好准备,为完成后面的连接动作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使动作的快与慢的瞬间转换,空间体位的展与收,与动作用力的协调结合,使动作的节奏感强,姿态优美,合乎动作技术的规范要求。。
  3.3 分辨能力与培养
  分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对力量、空间、时间等因素的精确辨别与区分,使运动员的单个技术环节或整体技术动作完成的省力而实效。对少年儿童来说,技能储备越多,就越有利于协调能力的发展,并为形成新的、更复杂的协调能力创造条件。在技能训练中,应该根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选择那些有利于促进协调能力发展的运动技能,特别注意提高运动员的“空间感觉”和动作的“空间准确性,。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备高度准确的判断动作空间条件以及迅速准确用力的能力,然而,由于动作的空间、时间和动力学准确性往往相互制约,只有三者统一协调,才能使这种判断力得以表现。因此,为使动作更准确,把注惫力放在动作整体的准确性上,可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同一动作多种做法和改变姿势来做。如技巧的不同滚翻动作。不同姿势和方法做站立和跳起转体等。
  3.4 运动感知能力与培养
  运动感知能力是指运动员对时间、空间、位置和身体运动时改变的知觉。它也是一种对空间—时间—定向运动预知和控制的能力。分时间感知、空间感知、运动深度的感知。时间感知是人体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主要由大脑来控制。通常大脑对某段时间的长短感觉是不确定的这与心理因素有关。空间感知:人体在正常姿态下,判定上下、左右、前后一般是不会出错的,但在非正常姿态下,就很难立即判定方向和人体姿态。 运动深度知觉的形成,主要通过视觉的作用,运动员对周围物体距离、高度的视觉判定,其准确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体操运动中进行空间知觉训练,是形成各种动作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运动深度知觉的训练,应当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进行。
  在比赛中,感知能力的不足会造成某些技术细节动作定型模糊,而常常因为一个或几个细节动作不准确的积累,造成技术的不稳定或者失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临场发挥不好。而运动员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精细程度,正反映出其训练水平。训练水平越高,运动员动作技术掌握得越精细,动作越不易走形,技术的稳定性也就越高,临场发挥也就出色。在细节动作中,运动员如能调控好动作,人体空间姿态本体判定正确,整体技术就会符合技术原理,这就是所谓的最佳竞技状态。可采用变化不同方向完成动作。对已完成了的简单动作采用正反方向均进行练习的方法。如技巧侧手翻、站立向左或向右做单脚立转体360度、徒手操做不对称的动作等。
  3.5 平衡能力与培养
  平衡,是指在保持静止和在运动中的稳定姿势或在失重后尽快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这对体操运动项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平衡分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能力可利用平衡木上垫步走、测交叉步走、行进间前侧后踢腿、闭目直线前进后退走、平衡木上行进间旋转等进行训练;静态平衡能力可利用单足前脚掌和全脚掌站立、平衡木上纵向和横向燕式平衡平衡木上纵向和横向手倒立等方法进行训练。
  3.6 反应能力与培养   反应能力是思维到行动的一种反射过程。是体操运动员对各种信息和外界刺激做出应答时反应速度的快慢程度。反应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运动员做出判断的速度。只有积极地提高运动员反应能力,他们才能有效地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判断。这种协调能力与运动员的反应时和行动时密切相关,因此,对专项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体操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神经通路的通畅程度相关,教练员要在运动员训练前、训练过程中、训练后实施心理的训练来提高神经通路的通畅程度。目前运动心理学界认为念动训练和想象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神经通畅的程度,还能使运动员拓展旧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发展运动员的运动思维能力。通过对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通畅程度,提高运动员反应能力,达到有益于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促进运动员判断能力的提高。
  3.7 心理能力与培养
  协调能力的训练要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少年儿童在训练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教练员要把握时机,在他们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训练,疲劳时练习协调性效果较差。由于少年儿童机械记忆能力强,善于模仿,这就要求教练员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示范,才能使队员建立正确的肌肉感觉。少年儿童的情感,集中表现在情绪上的易感性,一遇挫折,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教练员要态度平和,多鼓励少指责,并经常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4. 综合素质练习
  协调素质是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发展的重要保证。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发展是“协调”的结果。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表明,运动素质的转移是客观存在的,在进行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的训练与提高过程中定会提高协调性素质的水平,但是这只能说是可以促进而决不可以代替。如果只依赖于运动素质的转移过程来发展灵敏协调性素质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以上直接发展协调能力的形式来进行培养与训练。因此,在进行协调性其它方面练习时也应加强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的练习。按照一般训练规律,发展协调性素质大多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在运动员的精神情绪正处于饱满时来安排,而且训练内容不宜多,时间不宜长,但要适当多安排训练日的次数。
  5.结论
  5.1协调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综合性运动素质。体操运动员协调性的发展关键时期应在6-14岁儿童感觉动作阶段,以动作的刺激数量为主。
  5.2体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训练应该从体操所要求的协调能力构成要素出发进行全方面训练与培养。
  5.3从分析中得出体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主要从培养动作的衔接能力、节奏能力、分辨能力、运动的感知能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心里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培养。
  5.4运动素质之间具有转移过程,在进行协调性其它方面练习时也应加强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练习。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5(23).
  [2]翁志强,李景莉.对运动协调归属问题的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80-83.
  [3]李景莉.运动员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之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9.
  [4]李景莉,郭修金.运动协调的相关概念、特征及其分类的理论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29-32.
  [5]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6] R.M.利伯特等著,刘范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7]许崇高,严波涛.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1):31-34.
  [8]王赞. 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感知觉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8):70-75.
  [9] 马跃,冯晓辉. 谈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的途径与方法[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566-567.
  [10] 高辉,李景莉. 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发展途径[J]. 体育学刊,2004,11(6):112-115.
  [11] 潘泰陶,吕东江.7—12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41-43.
  [12]许崇高.动作协调能力结构、层次、分类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35-38.
  [13]严波涛.动作协调能力属性及其相关定义的理论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3):31-34.
  [1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运动技能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225.
  [1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6] 葛长钰,刘启,张丰庆.要注重对青少年灵敏与协调性的训练[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3):22-2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