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一天,几十辆小车同时惨遭毒手——被利器划伤了。愤怒的车主们决定联合起来,揪出肇事者,严惩不贷。
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警方也开始介入调查。
很快,一位母亲向派出所的民警承认,那些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另一个是儿子的同学,没有动手。
晚上,儿子放学回家。母亲问儿子,儿子低头不说话。母亲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勇于担当。”儿子承认了。“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 “心疼。”儿子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可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会不会心疼?”“妈妈,我知道错了!”儿子向母亲一连鞠了几个躬。
当晚,这位母亲给那些车主写了道歉信,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道歉信复印了几十份,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她还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车。
之后的连续两个晚上,母亲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张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纸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后来,所有的车主都表示,愿意原谅孩子。
母亲对儿子说:“叔叔阿姨们都很包容,原谅了你。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包容当成自己犯错的借口,你要敢于担当,知道什么叫责任心,学会感恩。”
这是作家孙道荣在《一位母亲的危机处理》中说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作为犯错孩子的母亲,自始至终,她都没有雷霆大怒,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冷静、及时地处理了事件,并以果敢和诚意感动了车主。更重要的是,她让孩子认识了错误。
有人说,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这话很有道理。作为家长,应该以宽容之心原谅孩子的无知,同时,要学会利用孩子犯错的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正视错误,欣然接受“错误资源”
孩子的成长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反射出孩子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状态等,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帮助家长从孩子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案例中的母亲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她善于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表现出能够尊重、愿意接纳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她欣赏孩子主动认错的勇气,鼓励孩子拿出改错的行为,一场危机也就被成功地化解了。可见,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胆量,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
◎捕捉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家长与孩子通过共同查错、析错、纠错,从而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等。所以,家长要善于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行为习惯尚不稳定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理解他们,接受他们,并根据问题或错误,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去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例如:女儿喝了水后,瓶盖没有盖好,结果水倒出来了,弄湿了书包。一位父亲发现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孩子如何盖盖子:第一次,他故意将瓶盖不盖好,然后将瓶子倒立过来,这时,水从没有盖好的缝隙中流了出来。第二次,他将瓶盖拧得严严实实,然后再将瓶子倒立过来,结果滴水不漏。通过前后两次演示和女儿自己的几次尝试,女儿很快学会了盖瓶盖。
◎预设错误,巧妙诱发“错误资源”
有学者认为,孩子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的。也就是说,有的错误,家长是能够预料到的,是在情理之中的。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孩子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的问题加以预设,主动诱发错误,使孩子的思维产生错与对的交叉冲突和悬念,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质疑、辨析、发现,最终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确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警方也开始介入调查。
很快,一位母亲向派出所的民警承认,那些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另一个是儿子的同学,没有动手。
晚上,儿子放学回家。母亲问儿子,儿子低头不说话。母亲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勇于担当。”儿子承认了。“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 “心疼。”儿子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可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会不会心疼?”“妈妈,我知道错了!”儿子向母亲一连鞠了几个躬。
当晚,这位母亲给那些车主写了道歉信,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道歉信复印了几十份,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她还联系了一家信誉很好的汽车修理厂,负责修理所有被孩子划伤的车。
之后的连续两个晚上,母亲领着孩子,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她要求,门铃都由儿子自己来摁。儿子在课余折叠了很多张纸船,上面都醒目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大字,他要将纸船作为礼物,送给车主们。后来,所有的车主都表示,愿意原谅孩子。
母亲对儿子说:“叔叔阿姨们都很包容,原谅了你。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包容当成自己犯错的借口,你要敢于担当,知道什么叫责任心,学会感恩。”
这是作家孙道荣在《一位母亲的危机处理》中说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作为犯错孩子的母亲,自始至终,她都没有雷霆大怒,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冷静、及时地处理了事件,并以果敢和诚意感动了车主。更重要的是,她让孩子认识了错误。
有人说,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这话很有道理。作为家长,应该以宽容之心原谅孩子的无知,同时,要学会利用孩子犯错的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正视错误,欣然接受“错误资源”
孩子的成长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反射出孩子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状态等,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帮助家长从孩子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案例中的母亲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她善于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表现出能够尊重、愿意接纳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她欣赏孩子主动认错的勇气,鼓励孩子拿出改错的行为,一场危机也就被成功地化解了。可见,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胆量,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
◎捕捉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家长与孩子通过共同查错、析错、纠错,从而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等。所以,家长要善于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行为习惯尚不稳定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理解他们,接受他们,并根据问题或错误,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去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例如:女儿喝了水后,瓶盖没有盖好,结果水倒出来了,弄湿了书包。一位父亲发现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孩子如何盖盖子:第一次,他故意将瓶盖不盖好,然后将瓶子倒立过来,这时,水从没有盖好的缝隙中流了出来。第二次,他将瓶盖拧得严严实实,然后再将瓶子倒立过来,结果滴水不漏。通过前后两次演示和女儿自己的几次尝试,女儿很快学会了盖瓶盖。
◎预设错误,巧妙诱发“错误资源”
有学者认为,孩子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的。也就是说,有的错误,家长是能够预料到的,是在情理之中的。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孩子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的问题加以预设,主动诱发错误,使孩子的思维产生错与对的交叉冲突和悬念,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质疑、辨析、发现,最终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确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