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希望能对从事初中生物一线教师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命活力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堂应该充分体现“生命”特色,充满“生命”活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1、教师照本宣科,依教材讲教材;2、教师以语言描述为主,讲授有生命的实物;用语言文字替代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3、由于课时的限制,“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4、课堂气氛沉闷,生物课堂变成了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呢?通过八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下尝试,效果不错。
一、选用教具遵循“有实物不用标本、模型,有标本、模型不用视频、图片,有视频、图片不用语言文字描述”原则。
1、初中学生对真实的生物非常感兴趣,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准备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实物,作为“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给他们带来“惊喜”。例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课中,我提前到海边捞一些海带、紫菜、裙带菜等藻类植物;到公园池塘边采集一些单细胞的水绵;到花市去买一些肾蕨。上课时,我把这些实物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带着好奇心走进了新课的学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如果没有办法找到实物,我会挑选相关的标本或模型来代替实物,效果也不错。例如: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部分的教学,我们不可能拿来实物,但是,我们可以用DNA分子和染色体的模型来展示其结构组成,不仅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很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模型,我们也可自己制作一些模型,或带领同学们一起做一些模型。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孢子印的制作。这样,不仅解决了课上教具的问题,还锻炼了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3、视频和图片资料的辅助使用。有些生物的生命活动历程,我们是无法亲眼看到真实情况的。这时,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录像、图片或FLASH来弥补这样的遗憾。例如:关于“植物的受精过程”一课的教学,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相关的FLASH,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植物的受精过程;又如:关于病毒在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中的传播,我利用相关录像资料,让同学们“亲眼”看到了这一过程。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记忆深刻。
二、充分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培养实验材料。刚参加工作时,我在生物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花房,有些实验材料就可以自己进行培养。如天竺葵,既可以用它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还可以用它的花来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仙人掌和仙人球,可以用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学习;肾蕨,用于蕨类植物的学习;月季花,可以用于“植物的生殖”中的“材料的扦插”。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及时培养一些实验材料。例如:在“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一课教学中,在上课前的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里,我将捆菜用的稻草剪成一寸长的段,放在水中进行培养(常温即可)。期间,我往培养液中滴加几滴牛奶(为草履虫提供营养)。一周后,草履虫就培养出来了,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真实的草履虫啦;又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教学中,课前二十一天,我将种蛋放在恒温箱(42摄氏度)中进行培养,同时保证恒温箱中的湿度,并常常进行翻蛋。二十一天后,可爱的小鸡就孵化出来啦。同学们惊喜地看着小鸡啄破蛋壳出来时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
2、寻找替代的实验材料。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材料确实很难找到。这时,我一般会寻找替代的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例如:“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一课,菜青虫很难找到。我选择用果蝇来代替。果蝇的培养很简单:在培养皿中放入少量的葡萄皮(带有少量的果肉),盖上盖,放在常温下保存。过2到3天,就会有很小的白色的“蛆”(果蝇幼虫)出现。
3、改进实验设计。教科书上有很多探究活动,其中有一些活动,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我对那些不具操作性或操作起来较难的实验,做了一些改进。例如:“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探究活动,教科书中提供的材料是:彩色纸片代替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彩色布料代替这种动物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彩色纸片很难被“捕食者”抓起来,浪费时间。因此,我用彩色玻璃球代替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人工塑料草坪(0.8平方米左右)模拟这种动物的生存环境。这样操作起来既简单、又形象,而且还节省时间。实验设计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创造,学生可以参与,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中,我带领同学们到学校旁边的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了鼠妇,这时,我提示同学们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并把它们收集起来,为下一章的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实验材料。这样做,不仅能让同学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而且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为下面的生物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举多得!另外,我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生物兴趣小组,带领同学们参与建设我的实验室花房,给学生分配任务,如每个小组认领一盆花进行饲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 “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
[2] 《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命活力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堂应该充分体现“生命”特色,充满“生命”活力。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1、教师照本宣科,依教材讲教材;2、教师以语言描述为主,讲授有生命的实物;用语言文字替代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3、由于课时的限制,“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4、课堂气氛沉闷,生物课堂变成了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呢?通过八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下尝试,效果不错。
一、选用教具遵循“有实物不用标本、模型,有标本、模型不用视频、图片,有视频、图片不用语言文字描述”原则。
1、初中学生对真实的生物非常感兴趣,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准备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实物,作为“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给他们带来“惊喜”。例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课中,我提前到海边捞一些海带、紫菜、裙带菜等藻类植物;到公园池塘边采集一些单细胞的水绵;到花市去买一些肾蕨。上课时,我把这些实物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带着好奇心走进了新课的学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如果没有办法找到实物,我会挑选相关的标本或模型来代替实物,效果也不错。例如: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部分的教学,我们不可能拿来实物,但是,我们可以用DNA分子和染色体的模型来展示其结构组成,不仅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很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模型,我们也可自己制作一些模型,或带领同学们一起做一些模型。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孢子印的制作。这样,不仅解决了课上教具的问题,还锻炼了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3、视频和图片资料的辅助使用。有些生物的生命活动历程,我们是无法亲眼看到真实情况的。这时,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录像、图片或FLASH来弥补这样的遗憾。例如:关于“植物的受精过程”一课的教学,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相关的FLASH,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植物的受精过程;又如:关于病毒在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中的传播,我利用相关录像资料,让同学们“亲眼”看到了这一过程。学生对此部分内容记忆深刻。
二、充分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培养实验材料。刚参加工作时,我在生物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花房,有些实验材料就可以自己进行培养。如天竺葵,既可以用它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还可以用它的花来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仙人掌和仙人球,可以用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学习;肾蕨,用于蕨类植物的学习;月季花,可以用于“植物的生殖”中的“材料的扦插”。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及时培养一些实验材料。例如:在“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一课教学中,在上课前的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里,我将捆菜用的稻草剪成一寸长的段,放在水中进行培养(常温即可)。期间,我往培养液中滴加几滴牛奶(为草履虫提供营养)。一周后,草履虫就培养出来了,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真实的草履虫啦;又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教学中,课前二十一天,我将种蛋放在恒温箱(42摄氏度)中进行培养,同时保证恒温箱中的湿度,并常常进行翻蛋。二十一天后,可爱的小鸡就孵化出来啦。同学们惊喜地看着小鸡啄破蛋壳出来时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
2、寻找替代的实验材料。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材料确实很难找到。这时,我一般会寻找替代的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例如:“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一课,菜青虫很难找到。我选择用果蝇来代替。果蝇的培养很简单:在培养皿中放入少量的葡萄皮(带有少量的果肉),盖上盖,放在常温下保存。过2到3天,就会有很小的白色的“蛆”(果蝇幼虫)出现。
3、改进实验设计。教科书上有很多探究活动,其中有一些活动,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我对那些不具操作性或操作起来较难的实验,做了一些改进。例如:“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探究活动,教科书中提供的材料是:彩色纸片代替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彩色布料代替这种动物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彩色纸片很难被“捕食者”抓起来,浪费时间。因此,我用彩色玻璃球代替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人工塑料草坪(0.8平方米左右)模拟这种动物的生存环境。这样操作起来既简单、又形象,而且还节省时间。实验设计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创造,学生可以参与,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中,我带领同学们到学校旁边的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了鼠妇,这时,我提示同学们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并把它们收集起来,为下一章的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实验材料。这样做,不仅能让同学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而且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为下面的生物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举多得!另外,我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生物兴趣小组,带领同学们参与建设我的实验室花房,给学生分配任务,如每个小组认领一盆花进行饲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 “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
[2] 《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