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育人体系的电路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669842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全程育人的教学体系对大学电路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培养兴趣、带着问题学习、专业引导、知识应用、系统设计、创新开发等手段实现教学过程,使电路实践教学自始自终贯穿大学本科,并且提出了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能提高电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其他工科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全程育人 带问题学习方法 电路类课程
  
  1引言
  
   电路类课程是信息电子、电气、通信以及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理论性强,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按大学的教学计划先后,电路类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高频电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方向特点,进一步学习方向专业课程,通信专业如“通信原理”、“射频电路”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集成电路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等,电气专业如“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程,然后再进行实践和實验教学。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由于电路类课程涉及大量数学推导和抽象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②在其后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往往变成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总结,大部分学生不会去探究深层次的知识内涵;③由于是理论知识先入为主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专业和知识的应用理解不深,容易缺失动手能力的传授。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并对国内外的电路类课程进行了多方位的调研。发现丹麦奥尔堡大学的教学方法[1]有具一定借鉴意义。该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面向项目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是在同实际项目开发、研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项目中的问题来自现实生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习和运用解决项目问题的方法和理论;项目决定了学习的课程和教学计划[2]。这种教学模式对管理和设备的要求也较高:① 每个项目组配备一问专门的办公室,并能够得到一名专业教师经常性的指导和建议;② 内部适应性的变革观点要求讲课内容和教学大纲经常变换和更新,这对教育资金投人也有很高的要求;③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完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日本的东京大学则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前三年的每一年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完成电源制作的一部分,直至三年理论知识全部学习完成,电源也制作完成,大四时的毕业设计就使用自己制作的电源来实现电路的综合设计。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开始就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但该教学体系的应用面比较窄,知识应用的系统性不够强,在全面能力的培养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借鉴上述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力求改革的教学体系完整性,创新性、系统性、并做到全过程育人。
   基于全程育人体系的电路类课程教学模式,其教学结构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增加了趣味电路制作和通用电路设计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纵贯整个学年;在第三学年对电路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强化,增加了系统化设计和电子设计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学年以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在抓手,着重能力创新和知识的扩展,并力求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题,紧贴社会需求。
  
  2电路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借鉴国外大学的优秀成果,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师资的自身特点,我们提出了电路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该方案充分结合“教”与“学”的过程,其主导思想为:
  ①在定位上,面向基础性应用型本科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由浅入深的知识传输,在此基础上培养读者对电路类课程的学习的兴趣,为深入学习和工程技术研究打基础;
  ②在内容上,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举例的形式,说明理论结果的物理意义,由此掌握原理性的知识;
  ③在方法上,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内容抽象的知识传输。尽量避开大篇幅的、繁杂的公式推导。增加思考、提问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力做到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的方式,学习过程中有自得、自悟。
  ④尽力使知识体系完整性,连贯统一,并注重实际和理论相结合。
  本着与时俱进、与校俱进、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匹配的思想,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性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将实践教学自始至终地贯彻到信息与电子类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实验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过程环节包括培养兴趣、带着问题学习、专业引导、知识应用、创新开发等,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建设、完善和改革各教学模块,健全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以“电子电路制作”、 “通用电子电路实践”、 “电子系统设计”、“创新性电子系统开发(毕业设计)”的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为基础,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
  在本项目的改革中,我们建立两个教改班级,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以选修课程的方式选取80人分为两个班级,进行有计划的电子电路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教学贯穿大学四年,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当这两个教改班级的学生毕业的时候,统观该项改革的成效,与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利弊,并将原有模式与该教改模式相结合,使得我们的培养方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并在以后的学生中普及该实践教学。
  
  3电路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1)第一学年,课程名称:“趣味电路制作”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培养兴趣、学习中提出问题,引导专业方向。主要让学生自行组装电路,焊接电路板,着重观察现象,针对现象提出问题。以此达到以下目标让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理论学习,在将来学习数电、模电、单片机等核心课程时会有一个感性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很茫然。
  课程安排:1.0学分每周2课时,共32周。
   教学内容:①常用电子电路元件、器件的识别与主要性能参数(电阻、电感、电容)。②半导体器件的简单识别(二极管、三极管、MOS管)。③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编码器、译码器、放大器、A/D变换器、D/A变换器等)。④装配工具及使用方法(电烙铁、尖嘴钳、焊料、焊接工艺及方法等)。⑤测量工具的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⑥给学生一个具有趣味性的硬件电路,让学生学会元器的选择和整体电路的焊接,并实现功能(电子门铃、LED指示灯、报站器、红外报警器、新型的多功能玩具电路等)。
  


  课程评价:电子电路的功能性实现为标准。通过电子电路的制作,提出电子电路需要掌握的那些原理性、关键性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看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提交电子电路制作的报告和实物。
   (2)第二学年,课程名称:“通用电路设计”
  课程目标:应用电路的设计,让学生从原理图开始,设计原理图、用Protel等工具画PCB版,到最后软硬件相结合实现功能。
  课程安排:2学分 每周4课时,共32周
  教学内容:①电路的设计及功能模拟;②PCB版的制作;③印制电路版设计与制作;④电路调试;⑤功能实现。
  课程评价:以电路设计的指标要求,结合电路板制作水平,功能实现的情况以及实验设计报告的编写情况给学生打分。
   (3)第三学年,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
  课程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一个系统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实现电子系统的性能指标;再通过暑期电子设计竞赛及其他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安排:3学分 每周6课时,共32周
  教学内容:①模拟系统综合应用;②数字系统综合应用;③FPGA综合应用;④DSP系统接口与编程;⑤嵌入式系统设计。
  课程评价:采用电路实物与答辩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考核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电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清楚地解释电路的功用,为毕业答辩做准备,另以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进行评价。
  (4)第四学年,课程名称:“创新性电子系统开发”
  课程目标:综合性地强化训练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以面向项目和面向课题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项目和课题来自社会生活,可由学生自行选择,以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社会需求的洞察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安排:大四上6学分 每周6课时,共16周;
  大四上12学分 每周12课时,共16周;
  教学内容:①开题报告;②毕业论文;③社会实习;④论文撰写;⑤论文答辩。
  课程评价:选题的新型性,论文工作中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社会实习中的交流沟通能力,毕业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答辩过程中的口头表达能力。
  
  4电路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实践教学的改革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是学生逐步掌握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电子类工程的基本素质。
  4.1 以先入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实践教学体系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与理论学习相配合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参观、演示、动手和做一些小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好习惯。
  4.2 以顺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实践教学的中级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实训来完成。电路类实践教学的中级阶段应包括学生就业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各项动手能力,如焊接电路板,基本电路故障的处理能力等。
  4.3 以整体训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的整体训练教学阶段,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整体训练系列来完成,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自设性内容,针对性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4.4 以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主要通过素质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形实践环节来完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5结语
  
  专业教改方案的编制及其实施过程,应是一个自始至终贯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是信息电子类专业办出特色、专业教改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专业教改方案的制定,是关系到专业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改工作刚刚起步,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会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加强信息电子类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探索并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 Finn Kjersdamt Stig Enemark,The Aalborg Experiment-Project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Aalborg U niversity Press,ISBN 87一7303-408—2,1994.
  [2] 乔闪,奥尔堡大学面向项目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Vol.2 p69-7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伴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春风,党校函授教育阔步前行了20多载,并取得了辉煌业绩。但近几年,省辖市党校函授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并初步理出了影响省辖市党校函授教育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提升省辖市党校函授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党校;函授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7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它是对学生基础、桥梁课程及临床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第一场所.医学生作为一培训对象,师资因素对学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对隐喻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认知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章从隐喻的概念入手,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与文化的关系,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隐喻;文化;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1      1 概念       Richa
该文通过对峡山区资源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目前商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借鉴国外商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整合影响和制约崂山区商业发展确定性战略因素,运用价值
该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作者提出了该文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对战略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为制定发展战略作出理论上的准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该文的重点,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