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底,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推出后引发“爆炸”效应:上映头4天票房收入2.65亿,微博搜索量比《致青春》高出8倍……成长道路上,尤其是成名以来,郭敬明一直争议缠身,在成功的光环背后他忍受了多少苦与痛,只有他的父母知道。每当儿子消沉时,父母总是用亲情重燃他的斗志,托起他向上,再向上,直至今日——
慈母善教——让儿子追随兴趣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
1983年6月6日,郭敬明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父亲郭建伟是当地一家国企的技术工人,母亲邹慧兰在银行上班。因郭敬明自幼喜欢读书,妈妈经常给他买益智类幼儿书刊,并指导他阅读,遇到他不懂的地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身为独生子,郭敬明在家里没有玩伴,玩具和小人书是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买玩具,买书,买游戏机则是他从小最热衷的事情,因此他也渐渐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父母虽然收入很一般,但从未阻止过他的“挥霍”,宁肯自己节俭再节俭。在郭敬明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穿过什么漂亮衣服,有件红色的呢子大衣,是每年春节期间必定要拿出来穿的。小时候郭敬明觉得,妈妈特别喜欢那件衣服,长大了他才懂得,妈妈当年只有那件衣服能撑门面。
读小学四年级时,一天夜里,郭敬明听到隔壁房间传出母亲的声音:“咱这几间老瓦房,已经太旧了,一下雨就漏,不修整不行了。”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比你都心急,可哪有钱修房子啊!”因郭敬明的奶奶生病住院,家里的积蓄全花光了,眼看住房成了危房,夫妻俩却无力翻修。那一夜,父亲的哀叹和母亲的低泣,深深刻进了少年郭敬明的记忆中。
几天后,郭建伟和他的一个朋友投入了“战斗”,他们一个工人没请,自己动手给老房子换檩条,铺瓦片,刷油漆。其间,郭建伟往木材上钉钉子时,一不小心锤子砸在了左手上,顿时血肉模糊。到医院包扎后,他不顾妻子的劝阻,忍着伤痛爬上房顶,继续干活……历时一周,几间老屋翻修一新。那天郭敬明放学回到家,看见焕然一新的房子和爸爸缠着白纱布的手,既高兴又心疼。这件事让他懂得了父母的不易,胡乱花钱的毛病渐渐改掉了。
父母并未刻意培养郭敬明文学方面的能力,只是,他向妈妈要零花钱买课外书时,妈妈从不拒绝。因为邹慧兰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郭敬明懂事后,妈妈每次领他去书店,都任由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上小学期间,郭敬明买他最喜欢的《少年文艺》和安徒生童话;上初中后,他更广泛地阅读名家小说和散文,尤其钟爱金庸。哪怕郭敬明整个周末都沉浸在武侠世界里,父母也从不干预,他们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之余的一种有益放松,既调节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
大量的阅读,为郭敬明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清冷、唯美的写作风格渐渐形成。从小学到初中,郭敬明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
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收到杂志社寄来的10元稿费和样刊时,郭敬明欣喜万分。父母也对他倍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努力。
2000年12月,《萌芽》刊发了举办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通知,郭敬明想去上海参赛。可一想到四川自贡距上海几千公里,坐火车要两天时间,而正读高二的他学习又非常紧张,郭敬明犹豫了。母亲却满怀欣喜地鼓励他:“坐飞机去吧儿子,这个舞台属于你。”
其实郭家一直不宽裕,郭敬明此次远行要花掉家里数千元积蓄,可郭建伟夫妇认为值得!他们认为,此行既能展示儿子的写作特长,又能让他锻炼一下独立生活能力。
少年成名——妈妈叮嘱他打好底子才能发出恒久光芒
2001年初,郭敬明单枪匹马直飞上海,凭借作文《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获得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年,面临高考的他又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有4万多人参加,但他还是力压群雄,再次夺得一等奖。郭敬明从此声名大震,开始有出版社向他约稿。不久,他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获得广泛好评。
在高中校园里,郭敬明本就是个孤独忧郁的男孩,因为他特别瘦小,体育成绩不好,性格敏感,又很好强,总是无法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在少年成名之后,他开始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四处签名售书,回到学校还常常被女生们拉去照合影……一时间春风得意,过足了“校园明星”瘾,整个人也变得十分自信了。
但母亲邹慧兰却觉得,孩子成名太早未必是好事,尤其见儿子渐渐变得恃才傲物甚至自满时,她慌了神。一天晚上,她与郭敬明促膝长谈:“许多明星都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一样,只在一瞬间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此后就归于黯淡,被世人遗忘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才华还不足以长久支撑头顶那些耀眼的光环,即使机缘巧合偶然蹿红,也终会被观众或读者抛弃。”
郭敬明似有所悟,问:“妈妈,您是在说我吗?”“对呀,短暂的发光发亮没什么了不起,身为高三学生的你,现在应该努力学习,备战高考。底子打好了,将来才能写出一部部更有分量的作品,让自己散发出恒久的光芒,而不是陶醉在小小的成功喜悦中止步不前。”听了妈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被突然成名冲昏头脑的郭敬明顿时清醒过来,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
高三那年,郭敬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出了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幻城》。高考后,他将《幻城》投给了《萌芽》杂志,于2002年第10期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2003年,郭敬明被上海大学编导系录取。由于家事繁多,当时父母经济拮据,郭敬明刚进大学第一年很穷,要数着日子花钱。可入学不久,老师就要求他们,每个人买一台照相机、一台DV、一台高配置电脑。
郭敬明犹豫了一个星期,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小声跟妈妈要这些东西。妈妈迟疑了一下说:“好,学习方面可不能马虎。”过了10天,妈妈才把那笔钱寄给郭敬明,同时还寄来了两双棉鞋和一件她亲手为他织的新毛衣。几年后郭敬明才知道,父母当时已在负债生活,那笔钱是妈妈跑了几家亲戚才借到的。 2003年1月,郭敬明根据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要求,将《幻城》改编成长篇玄幻小说出版,10个月时间,该书累计销售84万册。《幻城》不仅带给郭敬明近百万元收入,也给他带来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知名度。
有了钱,郭敬明首先想到孝敬家中的老人。他给奶奶买按摩仪、保健品,给父亲买价格不菲的手表和名酒。2004年妈妈生日前一天,郭敬明专程从上海赶回四川看望家人,并给妈妈买了一个GUCCI女包。邹慧兰虽然并不知道这5个英文字母背后所代表的是价值数十亿的产业,但包装袋里发票上的价格让她惊慌。
因为郭敬明回乡时没有带隐形眼睛的药水,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精心地换上好看的衣服,背上GUCCI的包包,出门帮他买药水。当郭敬明起床后,却看见妈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眼圈红红的,爸爸在旁边沉默地抽烟。桌子上放着那个被小偷用刀片划开一条长口子GUCCI女包。
郭建伟低声怒斥着妻子:“你就是爱炫耀,有了新包就了不起了,别以为自己是阔太太。”邹慧兰低着头,眼泪几乎要掉下来,说:“我没有这样想……我就是很高兴,想背……”郭敬明走过去抱了抱低头抹泪的妈妈,说:“没关系,我下次再买给你。”
当晚半夜起床时,郭敬明看见妈妈还在床边小声地抽泣,爸爸坐在一旁,戴着老花眼镜,在不太亮的灯光下用胶水一点一点地把那条口子粘起来。他站在门口,渐渐地感觉喉咙发紧。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有一天我要让妈妈像真正的阔太太一样,不再背着名牌包挤公交车!
后来,邹慧兰把那只包包小心地收藏在衣柜里,再也没舍得背过,即使那道疤痕黏合后完全看不出来。
成功路上非议连连——妈妈说不招人妒是庸才
2004年9月,郭敬明在上海成立了“岛”工作室,主要向春风文艺出版社提供杂志书内容。由于平日既要上学,又要写作和运作工作室,郭敬明渐渐感到分身乏术,他想到了退学创业。起初,父母极力反对,但眼看儿子日渐消瘦,为学业为工作心力交瘁,他们最终默许了儿子的决定。
《岛》系列图书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发行量很快就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20万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滚滚财源。当年,郭敬明被《福布斯》选入中国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但随之而来的,除了“粉丝”们的尖叫,还有大肆的讥讽和批评,尤其是因为《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身陷“抄袭门”之后,对他的指责甚至谩骂更是铺天盖地。表面上,郭敬明不以为意,其实他内心压力极大。
一次回四川自贡探亲时,郭敬明和母亲聊起自己最近的烦心事,突然勾着老妈的脖子说:“我要哭了……为什么别人只看到我的不好,却看不到我的努力?我做这些真的已经很累了!”说这话时,他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妈妈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记住明明,不招人妒是庸才。有人攻击你,忌妒你,正说明你做得比他们都好,你永远是我优秀的、善良的好儿子!”
虽心情低落了一阵子,但郭敬明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很快振作起来。2006年,他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与长江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当年10月,他创办了时尚文学刊物《最小说》。年末,他以85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随后两年,他接连蝉联榜首。
短短几年,郭敬明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为“最世”,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张。同年,郭敬明以2300万元的收入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次席。与此同时,他还被正式聘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变身“副处级干部”。头衔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
成名后的郭敬明,似要弥补儿时因物质短缺而留下的缺憾,他开始被各种奢侈品包围着,任何时候出现在公众场合都是一身娱乐明星式的穿戴;他的工作室是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编辑部,有swarovski水晶灯,装潢极富现代感,穿着时尚的年轻员工们,在那里编着童话般的畅销书和精美的漫画……
郭敬明的高调炫富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反感,人们通过种种途径挖苦、讽刺他,对他展开恶毒的人身攻击,甚至连他老家的父母都要“躺着中枪”。一次,郭敬明用几十万元稿费为父亲买了一辆车,父亲开心地试车时,一些媒体记者闻风赶到,拍了照片。第二天,一家报纸刊登了这张照片,配上的标题竟是《看一看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郭敬明含泪买光了住所周围的所有报纸,在垃圾桶里把它们烧成灰烬。“凭什么作家就不能有钱?一个五音不全的三流偶像歌手,唱歌出去都一大票人前呼后拥地伺候,一个实力作家感染很多人,一个助理都没有,自己可怜兮兮地去坐火车,我不认为这理所应当。”他愤愤不平,恨透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但一想到妈妈那句“不招人妒是庸才”的话,他很快就释然了,并在几个月后自己的一部作品醒目位置写道:“感谢一直憎恨和讨厌我的人,是你们掘凿出更深的痛苦,让我以后的幸福填充得更为丰盈。”
每当郭敬明有负面新闻出现,母亲总会在半夜里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儿子最近好不好,完了还会赶忙补充说:“你爸爸这几天都睡不好,一直叹气,我就想是不是你有什么事了……”
母亲偶尔和同事、朋友聚会,有好事者会若无其事地提起郭敬明的负面话题。她总是摇头算是作答,其实她很想帮儿子解释,但又怕说错话,只好什么都不说。
2011年父亲节这天,郭敬明将自己开的那辆凯迪拉克送给了父亲,并将一套房产的钥匙交给母亲说:“这是我在上海为你和爸爸买的别墅,以后想我了,就来你们上海的新家住住。”
在上海居住时,父母曾几次来到郭敬明的图书签售现场。日渐佝偻的他们就默默地站在远处的角落里,盯着被“粉丝”团团围住的儿子。有时候郭敬明从匆忙的签名中抬起头,透过黑压压的无数头顶望向他们,都能看到爸爸开心的微笑和妈妈激动的目光。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值得,只要能换得父母自豪的笑容。
2012年夏,郭敬明决定将自己几年前创作的小说《小时代》拍成电影。该系列小说拥有近3000万读者,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观众群。
听说儿子要当导演,远在四川家乡的爸爸在电话中不安地说:“你现在已经是成功的作家、出版商人,再跨界去当导演,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能成吗?万一搞砸了呢?”母亲却抢过话筒在电话里给郭敬明鼓劲:“别听你爸瞎说,你当年学的就是编导,当导演也是专业对口,我相信你的能力,加油!”
2012年11月,《小时代》正式开拍不久,编剧兼导演郭敬明中耳炎发作,但他仍然熬夜几天,坚持和约好的人谈完了事才休息。原定80天完成,他79天就拍完了《小时代》上下两部电影。制片人安晓芬说:“郭敬明是我见过的最勤奋最聪明最用功的年轻人,他没有理由不成功。”
2013年6月27日,《小时代》首映当天创下7300万票房,第四天累计达到2.65亿,微博搜索量则高出《致青春》8倍。
如今,郭敬明掌控的“最世文化”出版公司已有签约作家77名,80多名员工,每年创造两亿码洋,数千万利润。毫无疑问,集才华、勤奋、孝心于一身的郭敬明,已经打造出一个颇具“文艺范儿”的商业帝国!
【编辑:冯士军】
慈母善教——让儿子追随兴趣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
1983年6月6日,郭敬明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父亲郭建伟是当地一家国企的技术工人,母亲邹慧兰在银行上班。因郭敬明自幼喜欢读书,妈妈经常给他买益智类幼儿书刊,并指导他阅读,遇到他不懂的地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身为独生子,郭敬明在家里没有玩伴,玩具和小人书是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买玩具,买书,买游戏机则是他从小最热衷的事情,因此他也渐渐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父母虽然收入很一般,但从未阻止过他的“挥霍”,宁肯自己节俭再节俭。在郭敬明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穿过什么漂亮衣服,有件红色的呢子大衣,是每年春节期间必定要拿出来穿的。小时候郭敬明觉得,妈妈特别喜欢那件衣服,长大了他才懂得,妈妈当年只有那件衣服能撑门面。
读小学四年级时,一天夜里,郭敬明听到隔壁房间传出母亲的声音:“咱这几间老瓦房,已经太旧了,一下雨就漏,不修整不行了。”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比你都心急,可哪有钱修房子啊!”因郭敬明的奶奶生病住院,家里的积蓄全花光了,眼看住房成了危房,夫妻俩却无力翻修。那一夜,父亲的哀叹和母亲的低泣,深深刻进了少年郭敬明的记忆中。
几天后,郭建伟和他的一个朋友投入了“战斗”,他们一个工人没请,自己动手给老房子换檩条,铺瓦片,刷油漆。其间,郭建伟往木材上钉钉子时,一不小心锤子砸在了左手上,顿时血肉模糊。到医院包扎后,他不顾妻子的劝阻,忍着伤痛爬上房顶,继续干活……历时一周,几间老屋翻修一新。那天郭敬明放学回到家,看见焕然一新的房子和爸爸缠着白纱布的手,既高兴又心疼。这件事让他懂得了父母的不易,胡乱花钱的毛病渐渐改掉了。
父母并未刻意培养郭敬明文学方面的能力,只是,他向妈妈要零花钱买课外书时,妈妈从不拒绝。因为邹慧兰知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郭敬明懂事后,妈妈每次领他去书店,都任由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上小学期间,郭敬明买他最喜欢的《少年文艺》和安徒生童话;上初中后,他更广泛地阅读名家小说和散文,尤其钟爱金庸。哪怕郭敬明整个周末都沉浸在武侠世界里,父母也从不干预,他们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之余的一种有益放松,既调节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
大量的阅读,为郭敬明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清冷、唯美的写作风格渐渐形成。从小学到初中,郭敬明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
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收到杂志社寄来的10元稿费和样刊时,郭敬明欣喜万分。父母也对他倍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努力。
2000年12月,《萌芽》刊发了举办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通知,郭敬明想去上海参赛。可一想到四川自贡距上海几千公里,坐火车要两天时间,而正读高二的他学习又非常紧张,郭敬明犹豫了。母亲却满怀欣喜地鼓励他:“坐飞机去吧儿子,这个舞台属于你。”
其实郭家一直不宽裕,郭敬明此次远行要花掉家里数千元积蓄,可郭建伟夫妇认为值得!他们认为,此行既能展示儿子的写作特长,又能让他锻炼一下独立生活能力。
少年成名——妈妈叮嘱他打好底子才能发出恒久光芒
2001年初,郭敬明单枪匹马直飞上海,凭借作文《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获得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年,面临高考的他又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有4万多人参加,但他还是力压群雄,再次夺得一等奖。郭敬明从此声名大震,开始有出版社向他约稿。不久,他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获得广泛好评。
在高中校园里,郭敬明本就是个孤独忧郁的男孩,因为他特别瘦小,体育成绩不好,性格敏感,又很好强,总是无法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在少年成名之后,他开始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四处签名售书,回到学校还常常被女生们拉去照合影……一时间春风得意,过足了“校园明星”瘾,整个人也变得十分自信了。
但母亲邹慧兰却觉得,孩子成名太早未必是好事,尤其见儿子渐渐变得恃才傲物甚至自满时,她慌了神。一天晚上,她与郭敬明促膝长谈:“许多明星都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一样,只在一瞬间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此后就归于黯淡,被世人遗忘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才华还不足以长久支撑头顶那些耀眼的光环,即使机缘巧合偶然蹿红,也终会被观众或读者抛弃。”
郭敬明似有所悟,问:“妈妈,您是在说我吗?”“对呀,短暂的发光发亮没什么了不起,身为高三学生的你,现在应该努力学习,备战高考。底子打好了,将来才能写出一部部更有分量的作品,让自己散发出恒久的光芒,而不是陶醉在小小的成功喜悦中止步不前。”听了妈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被突然成名冲昏头脑的郭敬明顿时清醒过来,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
高三那年,郭敬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出了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幻城》。高考后,他将《幻城》投给了《萌芽》杂志,于2002年第10期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2003年,郭敬明被上海大学编导系录取。由于家事繁多,当时父母经济拮据,郭敬明刚进大学第一年很穷,要数着日子花钱。可入学不久,老师就要求他们,每个人买一台照相机、一台DV、一台高配置电脑。
郭敬明犹豫了一个星期,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小声跟妈妈要这些东西。妈妈迟疑了一下说:“好,学习方面可不能马虎。”过了10天,妈妈才把那笔钱寄给郭敬明,同时还寄来了两双棉鞋和一件她亲手为他织的新毛衣。几年后郭敬明才知道,父母当时已在负债生活,那笔钱是妈妈跑了几家亲戚才借到的。 2003年1月,郭敬明根据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要求,将《幻城》改编成长篇玄幻小说出版,10个月时间,该书累计销售84万册。《幻城》不仅带给郭敬明近百万元收入,也给他带来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知名度。
有了钱,郭敬明首先想到孝敬家中的老人。他给奶奶买按摩仪、保健品,给父亲买价格不菲的手表和名酒。2004年妈妈生日前一天,郭敬明专程从上海赶回四川看望家人,并给妈妈买了一个GUCCI女包。邹慧兰虽然并不知道这5个英文字母背后所代表的是价值数十亿的产业,但包装袋里发票上的价格让她惊慌。
因为郭敬明回乡时没有带隐形眼睛的药水,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精心地换上好看的衣服,背上GUCCI的包包,出门帮他买药水。当郭敬明起床后,却看见妈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眼圈红红的,爸爸在旁边沉默地抽烟。桌子上放着那个被小偷用刀片划开一条长口子GUCCI女包。
郭建伟低声怒斥着妻子:“你就是爱炫耀,有了新包就了不起了,别以为自己是阔太太。”邹慧兰低着头,眼泪几乎要掉下来,说:“我没有这样想……我就是很高兴,想背……”郭敬明走过去抱了抱低头抹泪的妈妈,说:“没关系,我下次再买给你。”
当晚半夜起床时,郭敬明看见妈妈还在床边小声地抽泣,爸爸坐在一旁,戴着老花眼镜,在不太亮的灯光下用胶水一点一点地把那条口子粘起来。他站在门口,渐渐地感觉喉咙发紧。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有一天我要让妈妈像真正的阔太太一样,不再背着名牌包挤公交车!
后来,邹慧兰把那只包包小心地收藏在衣柜里,再也没舍得背过,即使那道疤痕黏合后完全看不出来。
成功路上非议连连——妈妈说不招人妒是庸才
2004年9月,郭敬明在上海成立了“岛”工作室,主要向春风文艺出版社提供杂志书内容。由于平日既要上学,又要写作和运作工作室,郭敬明渐渐感到分身乏术,他想到了退学创业。起初,父母极力反对,但眼看儿子日渐消瘦,为学业为工作心力交瘁,他们最终默许了儿子的决定。
《岛》系列图书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发行量很快就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20万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滚滚财源。当年,郭敬明被《福布斯》选入中国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但随之而来的,除了“粉丝”们的尖叫,还有大肆的讥讽和批评,尤其是因为《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身陷“抄袭门”之后,对他的指责甚至谩骂更是铺天盖地。表面上,郭敬明不以为意,其实他内心压力极大。
一次回四川自贡探亲时,郭敬明和母亲聊起自己最近的烦心事,突然勾着老妈的脖子说:“我要哭了……为什么别人只看到我的不好,却看不到我的努力?我做这些真的已经很累了!”说这话时,他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妈妈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记住明明,不招人妒是庸才。有人攻击你,忌妒你,正说明你做得比他们都好,你永远是我优秀的、善良的好儿子!”
虽心情低落了一阵子,但郭敬明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很快振作起来。2006年,他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与长江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当年10月,他创办了时尚文学刊物《最小说》。年末,他以85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随后两年,他接连蝉联榜首。
短短几年,郭敬明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为“最世”,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张。同年,郭敬明以2300万元的收入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次席。与此同时,他还被正式聘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变身“副处级干部”。头衔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
成名后的郭敬明,似要弥补儿时因物质短缺而留下的缺憾,他开始被各种奢侈品包围着,任何时候出现在公众场合都是一身娱乐明星式的穿戴;他的工作室是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编辑部,有swarovski水晶灯,装潢极富现代感,穿着时尚的年轻员工们,在那里编着童话般的畅销书和精美的漫画……
郭敬明的高调炫富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反感,人们通过种种途径挖苦、讽刺他,对他展开恶毒的人身攻击,甚至连他老家的父母都要“躺着中枪”。一次,郭敬明用几十万元稿费为父亲买了一辆车,父亲开心地试车时,一些媒体记者闻风赶到,拍了照片。第二天,一家报纸刊登了这张照片,配上的标题竟是《看一看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郭敬明含泪买光了住所周围的所有报纸,在垃圾桶里把它们烧成灰烬。“凭什么作家就不能有钱?一个五音不全的三流偶像歌手,唱歌出去都一大票人前呼后拥地伺候,一个实力作家感染很多人,一个助理都没有,自己可怜兮兮地去坐火车,我不认为这理所应当。”他愤愤不平,恨透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但一想到妈妈那句“不招人妒是庸才”的话,他很快就释然了,并在几个月后自己的一部作品醒目位置写道:“感谢一直憎恨和讨厌我的人,是你们掘凿出更深的痛苦,让我以后的幸福填充得更为丰盈。”
每当郭敬明有负面新闻出现,母亲总会在半夜里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儿子最近好不好,完了还会赶忙补充说:“你爸爸这几天都睡不好,一直叹气,我就想是不是你有什么事了……”
母亲偶尔和同事、朋友聚会,有好事者会若无其事地提起郭敬明的负面话题。她总是摇头算是作答,其实她很想帮儿子解释,但又怕说错话,只好什么都不说。
2011年父亲节这天,郭敬明将自己开的那辆凯迪拉克送给了父亲,并将一套房产的钥匙交给母亲说:“这是我在上海为你和爸爸买的别墅,以后想我了,就来你们上海的新家住住。”
在上海居住时,父母曾几次来到郭敬明的图书签售现场。日渐佝偻的他们就默默地站在远处的角落里,盯着被“粉丝”团团围住的儿子。有时候郭敬明从匆忙的签名中抬起头,透过黑压压的无数头顶望向他们,都能看到爸爸开心的微笑和妈妈激动的目光。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值得,只要能换得父母自豪的笑容。
2012年夏,郭敬明决定将自己几年前创作的小说《小时代》拍成电影。该系列小说拥有近3000万读者,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观众群。
听说儿子要当导演,远在四川家乡的爸爸在电话中不安地说:“你现在已经是成功的作家、出版商人,再跨界去当导演,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能成吗?万一搞砸了呢?”母亲却抢过话筒在电话里给郭敬明鼓劲:“别听你爸瞎说,你当年学的就是编导,当导演也是专业对口,我相信你的能力,加油!”
2012年11月,《小时代》正式开拍不久,编剧兼导演郭敬明中耳炎发作,但他仍然熬夜几天,坚持和约好的人谈完了事才休息。原定80天完成,他79天就拍完了《小时代》上下两部电影。制片人安晓芬说:“郭敬明是我见过的最勤奋最聪明最用功的年轻人,他没有理由不成功。”
2013年6月27日,《小时代》首映当天创下7300万票房,第四天累计达到2.65亿,微博搜索量则高出《致青春》8倍。
如今,郭敬明掌控的“最世文化”出版公司已有签约作家77名,80多名员工,每年创造两亿码洋,数千万利润。毫无疑问,集才华、勤奋、孝心于一身的郭敬明,已经打造出一个颇具“文艺范儿”的商业帝国!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