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形双通道桥接管的研制及其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研制新型的梭形双通道桥接管建立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理想实验研究模型,评估该模型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方法利用医用乳胶管制成梭形双通道桥接管,桥接管以中轴左右对称,垂直长度为10 mm,管外径2 mm,内径1.8 mm.用其桥接60只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A组:空白对照,B组:医用几丁糖凝胶100 μl;C组:医用几丁糖凝胶100 μl+20 ng/μl神经生长因子(NGF)5 μl和医用几丁糖凝胶100 μl+60 ng/μ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5 μl.通过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 结果桥接管无移位、变形、塌陷及裂开,且桥接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轻,病理学检查为网状纤维和新生血管;术后4,8,12周时,A组和B组两支管内再生神经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无显著性差异,而C组CNTF侧再生纤维明显优于NGF侧. 结论用新型的梭形双通道桥接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研究周围神经缺损再生的理想模型。

其他文献
为探讨c-fos与重型脑外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期刊
1999年6月~2003年6月,我院对36例严重原发性脑干损伤采取后颅窝减压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观察了手术减压前后脑干周围池及第四脑室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期刊
期刊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临床相对少见,约占腹部损伤的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7% [1,2],与十二指肠损伤相关死亡率为1.0%~6.6%[1,3],处理较为棘手.我院自1992年8月至2002年12月对13例十二指肠破裂患者采用经十二指肠乳头置管,行胰胆管肠外引流胰液、胆汁,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期刊
我院1989年3月-2004年5月收治12例心脏破裂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9~51岁.胸部穿透伤8例,其中左前胸刀刺伤5例,右前胸刀刺2例,施工工地被钢丝刺伤1例.胸部钝性伤4例,其中交通事故致胸部开放性损伤1例,交通事故致胸部闭合性损伤3例.入院距受伤时间为21 min~2 h.入院时血压90/60~72/50 mm H
期刊
我科自1991年1月至2001年1月共行手术清除218例幕上单纯性硬膜外血肿,术后并发23例脑梗死,约占10.6%.现报告如下。
期刊
笔者建立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经BrdU标记后植入大鼠纽约大学(NYU)脊髓损伤模型[1],通过BBB运动功能评分法[2]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及损伤部位脊髓的修复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期刊
尿微量蛋白是一组包括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在内的尿蛋白总称,通常作为各种原因导致肾功能早期损害的重要监测指标[1].笔者检测了52例多发伤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期刊
我院自1989年8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运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61例,取得脑血管造影随访者10例.为探讨球囊栓塞TCCF后影像学变化,现对这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期刊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近年兴起的微创治疗新技术,因该技术能使患者迅速缓解疼痛、创伤小,在国外发展较快.国内2002年报道了PVP的临床应用[1,2].我院自2001年8月治疗了54例患者,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