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那片沉睡的风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选编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这一教学过程作一番寻绎。
  先学:抵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想: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批注。
  通过自学,学生很容易抓住王冕孝顺与勤学的特点,并且找到课文中相关语句进行佐证。这一教学环节也是很多语文教师经常运用的,应该说大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因为这个环节的设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到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很轻松地“摘到了桃子”。下一步怎么走?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内容,品读找出来的语句。
  师:有些同学找到了刚才没有发现的句子,大家的思考在一步步地深入。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想的。
  生:(读)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从读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王冕很勤奋。
  师:能联系语句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每天给的点心钱”,“积攒一两个月”。
  师:是啊。联系上下文,我们看一下,这点心钱是让他干什么的?
  生:吃早饭的。
  师:他是一天不吃早饭吗?
  生:不是,是一两个月。
  师:一两个月,王冕都不吃早饭,省下钱来买书,这的确说明他很勤奋。还有画别的地方的吗?
  生:(读)“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王冕才10岁,不上学心里一定很难受。他还说在学堂里闷得慌,说明他很懂事。
  师:你把这种懂事的感觉带到文字中再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
  师:还有画这段话的吗?
  师:(指一名学生)王冕没法读书了,会有什么感觉?
  生:十分痛苦。他母亲挣的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王冕在学堂里心里也不好受。帮人家放牛,既能贴补家用,又能读书。
  师:王冕在自责。你把这种感情带进去,再读一读。
  师:小小的王冕说这话时,感情是复杂的:既想安慰母亲,又有自己的痛苦。我们根据自己的体会,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师:那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呢?
  生:(读)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母亲说这段话时,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母亲说这话时心里是愧疚的。
  师:请你带着愧疚的感情来读一下这段话。
  (学生读,但语速偏快。)
  师:母亲对孩子说话,语速要慢一些。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要读出感觉来。
  (这个学生读得比较到位。)
  师:这位同学读时,有几个词语读得重一些,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实在、只好。
  师:对,听别人读书时,我们也要用心。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这部分对话。女生读母亲的话,语气要沉重一点;男生读王冕的话,他虽然心里难受,但又不想让母亲不高兴,语气相对要轻松一点。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出了“话里有话”。
  学生的学在步步深入,越来越接近一些学生已有思维的边界。他们会觉得有些话心里有,但不知如何表达。这种“愤悱”状态值得我们教师欣喜。这是学生在靠近我们有所作为的领地,但最后的突破还没有到。
  后教:拨开云雾见青天
  “凡是学生能一读就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凡是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那些学生看不出来,但经过教师点拨就能豁然有所悟的地方。本文选自小说《儒要外史》。小说是写人的。这一篇不长的选文,却有一大段写景的内容。作者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景呢?“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师:你们还画什么地方?有一位同学画了别人没有画出来的地方。(指名学生读)
  生:“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你为什么画这么一段话?
  生:这地方描写得很美。
  师:有没有也画这段景色描写的?
  (没有学生举手。)
  师:你们为什么没画呢?
  生:这段话只描写了景色,并没有十分具体地写王冕。
  师:那这段话有没有用呢?
  生:这段话写出秦家人让王冕放牛的地方十分美丽,更能表现出秦家人对王冕的关爱。
  师:噢,你是这样理解的。同学们,这位同学眼光独具,找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找的地方。他知道这段话写得好,但为什么好,说得有点不太到位。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花这么多笔墨写了一段景,这段景与全文显得好像有点不契合,那么是不是要去掉呢?
  生:要。
  师:先别急着下结论。一起来看一下这段景物描写的上下文。
  师:“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然后就是作者对风景的泼墨的描写。想一想:你看出了什么,最后王冕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自由地读一读。   ……
  师:景色非常美,但是我们学语文还要进一步想一想:它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呢。
  生:因为这景色是王冕想学画的原因之一。
  师:美景促使王冕成为一个画家。还有谁来说?
  生:只有这样的美景,才能让王冕成为一个画家。
  师:老师的问题是这段景物描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什么特点?比如,词语怎么样?
  生:美。
  师:哪些词语美?
  生1:树木葱茏、雾气缭绕、晶莹透亮。
  生2:“黑云边上镶着白云”的“镶”。
  师:下面我们就学习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出示相关PPT)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 。阳光透出来了,照得 。山上 , ;山下 , 。树枝像 ,绿得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 ,荷叶上水珠 。
  (学生自由说,进行填词练习。)
  师:这段描写有什么条理呢?
  生:从上到下。先写天空,接着写山上,再写山下,最后写荷花。
  师:这就是叙述的条理。我们按照这种叙述的条理再来自由地说一说。(出示相关PPT)
  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 。
  阳光 。
  山上 ;
  山下 。
  树枝 。
  湖里 。
  (学生自由说,进行填空练习。)
  师:最后推出的是荷花,这叫重点突出。我们一起来把写荷花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齐说。)
  师:把这段写景的话放在这一小节里,还是可有可无的吗?
  生:不是的。
  师:没有两三年的读书积淀,王冕看风景和村里的人是一样的。王冕现在看景却入了迷。景色能让人入迷,一要很美,二要看景的人要有一双慧眼。同学们,王冕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双慧眼呢?
  生:因为他读过很多书。
  师:所以今天遇到如此美景,他心里一下子就——
  生:豁然开朗。
  师:好!老师再问一遍,这段写景的话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生:不是的。
  师:那么你们刚才怎么没划呢?我们学语文既要注意“话里有话”,还要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齐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反思:唤醒那片沉睡的风景
  一篇文章是个和谐的整体。罗丹在雕巴尔扎克的塑像时,朋友赞美塑像的手雕得最好,他反而把手去掉了,因为他认为过于突出部分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景的这段话也是为表现人的。这一部分不是游离于整体之外而存在的。其实,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场景让人终生难忘,常常让人顿悟。文中的这一场景也是如此。
  学生找出描写王冕性格特点的叙述、对话很容易,但写景这段话对表现王冕这个人有什么作用呢?这一点学生往往看不出来。从课堂上看也的确如此,很少有孩子画出这一精彩的语段。我在巡视时只发现一个孩子画了这一语段。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也只是无心画出而已,并没有认识到这段话的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这一场景让王冕“豁然开朗”。这说明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是能够理解这一段话的意义的。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更新的领地,唤醒那一片片沉睡的风景。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古老而又亮丽的风景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朗读,与文本不断碰撞,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读的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
文本解读,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性地处理,就单篇的文章而言,主要表现在剪裁处理:可以是补白,使文本的意蕴丰满、充实、拓展;可以是推敲,对文本的遗憾进行弥补、加工、锻造;可以是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也可以是另辟蹊径,进行必要的增删与重组……对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是教师的智慧所在,匠心所运。精彩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教者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  我们不妨以《生命的林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综观现今的词语教学,有几种现象必须要引发我们的注意。本文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词语教学的理解。  一、意由境生,将理性化作感性  苏教版第十册《早》: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师:细读这句话,你一定能找到这里的关键词。  生1:我觉得是“韵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源都应该来自学生。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等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的教学节奏就是一种高层次活动,是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则之后,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波澜起伏  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当于文艺演出中的节目安排。
虚伪编造——为作文而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移花接木——套用同题范文,对精彩句段进行“乾坤大挪移”是当今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数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没什么值得写的。其次,学生热衷于将别人作文里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可一旦要写一篇没有范文的作文,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作文该怎么写。上述这些问
中国传统私塾板脸式的课堂氛围与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交织,形成了当前积重难返的“中国式小学语文课堂”。空洞繁琐的分析,枯燥乏味的讲解,繁难偏怪的测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思考被抹杀,求知欲望和感悟灵性被泯灭。这种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广大师生挥之不去梦魇。笔者认为:破解“中国式语文教学”,挽救语文教学必须先从挽救语文课堂开始。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当务之要是要先投放“情”和“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够撬动地球。”我也力图给学生——我的“阿基米德”们一个支点,让学生“撬动”课本。低年级儿童毕竟受其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情意、方法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何在学生前方的适当位置作有效的引领呢?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运用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组教材,变式呈示,为学生打开一个“攻城略地”的突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  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没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