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爸爸”游戏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为了释放自己。
  下班回家时,正好是晚餐时间。我刚在餐桌前坐定,两岁半的跳跳就从阿姨旁边溜了下来,一下蹭到我身上:“我要爸爸喂!”
  我当然很乐意效劳:抱一抱,喂一喂,亲昵一下,正好弥补一天没见的想念。

突然要打爸爸


  意外的是,她一把拿起筷子,先在我身上敲了两下,随即朝我的鼻子打过来。
  我本能地躲开。她没有达到目的,“啊啊啊”地乱嚷嚷起来,大意是:你怎么可以不让我打到!同时继续扬起筷子要打我。
  奶奶看不过眼:“跳跳,不能打爸爸。到奶奶这儿来,你看我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她一边说一边来拉跳跳。跳跳当然不从,继续哇哇大叫。
  “跳跳,你打爸爸,爸爸会疼的。”我虽然没有因此而生气,但也觉得不能纵容她打人。可是,她非但不接受我心平气和的管教,反而越来越烦躁起来,一副委屈得要爆发的样子。

不是暴力倾向,而是一种情绪释放


  我观察到跳跳委屈的样子,突然想起早晨的情景:
  早上七点半,我火急火燎地拖着大儿子出门。跳跳站在门口,认真地对我说:“我跟你一起去送哥哥上学。”
  “我也想带着你一起去,可是我还要去上班……”
  “那我跟你一起去上班。”
  “跳跳,别捣乱!回去好好吃你的早饭!”膀大腰圆的哥哥已经不耐烦了。
  阿姨过来帮忙,一边拉跳跳,一边转移她的注意力:“棒棒奶酪还在等你呢。”
  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现实,跳跳也没坚持,转身跟阿姨走开了。不过,她还是很委屈地嘟囔着:“我想跟你一起去。”
  我知道了。她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被满足,自己想参与的事情被拒绝,产生了挫败感,所以不自觉地想利用其他一些方式释放自己,实现平衡。
  就是说,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找回强大的自我。

演变为“打爸爸”的游戏


  如此说来,当务之急我要做的不是制止她打爸爸,而是要鼓励她。
  “哦,我知道了,你是想玩‘打爸爸’的游戏,对吧?”我温和地问她。
  跳跳肯定地点点头。
  于是,我拿起手边的圆形橡皮杯垫,一共六个。“那就用这个吧。不过,要轻一点哦。”
  听说可以继续打爸爸,跳跳立马来劲。她先拿起一个杯垫,轻轻在我左脸上敲了一下。为配合她,我故意表情扭曲地大叫:“哎呀,救命呀!”她被逗乐了,大笑起来。然后她又在我右脸上轻轻敲了一下,我继续夸张地表演:一边翻白眼儿,一边奄奄一息。跳跳见后“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跳跳拿起第二个杯垫时,我的表情更加惊慌和恐惧:“不行不行,不要再打啦!”她大笑着敲下来,还是先左后右。不过这次由于太兴奋,力度明显加大了。
  注意!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声音上的技巧:我先是一阵“哎哟”,之后转为正常语气和音调(像是角色转换,变成旁观者),小声说道:“跳跳要轻一点,太重的话,爸爸真的会疼哦。”
  不出我所料,她完全听从了“旁观者”的劝说——第三个杯垫敲下来后,我明显觉得力度轻了很多,就像第一次敲那样轻。
  六个武器都使用完毕,打爸爸也打够了,跳跳很满足地叹了口气——她每次玩尽兴后都会这样叹气。我想,游戏该结束了。
  果然,当我说“游戏结束”时,她已经往自己的位子走去,准备继续吃饭了。
  编后:这是一位懂心理和教育的爸爸。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通过游戏的方式,不知不觉转换孩子的行为,既没有纵容孩子养成打人的坏习惯,又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还避免了一场即将引发的亲子冲突。真可谓一箭三雕。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向这位爸爸学习,努力读懂孩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纠错”的层面,否则,只会让孩子错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其他文献
我家两个女儿。每周二是和小女儿一对一的“Sula和妈妈日”。  这一个周二,伦敦下起了鹅毛大雪。    Sula小姐对着落地窗外倾盆而降的雪花沉思许久,忽然回头说:“妈妈,我要去游泳。”  我触电般地打了个激灵。看着她不像是在开玩笑,我尝试小心翼翼地催眠她说:“你其实是想说你要在家玩拼图对吧?玩磁力片和看绘本?”  “我要去游泳。”她像得到了神的启示一般坚定,站起来迅速爬上楼,从衣柜里拽出了游泳衣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胜过送给他万贯家财,因为他有了安身立命之本。  夏天,女儿拉拉特别喜欢去宁波日湖的黄金沙滩。一次游戏中,女儿主要负责运沙,我的任务是协助用沙子垒城墙。在沙滩上,孩子拿着一个小水桶来回搬沙,忙得不亦乐乎。不知什么时候,小水桶破了,运回的沙子越来越少。孩子奶奶发现了,连忙跑过来准备告诉孩子问
我发了一个六六在她舅舅的倒立机上体验的小视频,马上有朋友表示了担心。  首先说一下,我会让六六这样尝试,有几个必备因素:  1.她当时情绪平静,体力充沛;  2.我们仔细地教了她技巧以及用力方法;  3.我们有人在旁边保护;  4.我们衡量过这个游戏是否在她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朋友的担心我完全能理解,因为对存在危险的物品,我曾经也如临大敌——  六爸是个凡事喜欢动手的直男,家里备着各式各样的工
教育一定要遵循规律,任何违反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使孩子承受超越自身年龄段的成长压力,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养育孩子就好比植树,只有根据小苗的成长规律给它及时地培土、浇水、整枝、施肥,幼苗才能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应达成共识: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坚决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教学方式游戏化
丹尼尔3岁了,我们开始着手联系附近的幼儿园。询问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收费情况以及是否提供午餐等一些问题,然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预约好,带上丹尼尔去实地考察。    一共看了三所幼儿园。第一家是东欧移民开办的家庭式幼儿园,负责人很热情,价格最便宜,但是条件较差:没有空调,玩具比较旧,要自己带午餐。老夫妻俩的英语也不是很好,我们担心孩子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发音会受影响,以后英语说得不标准。第二
每天早餐我都要给我们家的两位小朋友补充点蛋白质,有时候是鸡蛋,有时候是夹三明治的鸡肉或者火腿。女儿佳佳是个“肉食动物”,总能吃好几片肉:儿子健健通常对肉不感兴趣,更喜欢吃主食。  一天早上,我们一起吃早餐。我拿出一盒火鸡肉片,给了佳佳好几片,想着健健不爱吃肉,我也没有问他,就把肉放回了冰箱。回到餐桌上时,突然发现健健眼眶红红的,强忍着泪水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给我肉肉?”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在边的健
水果的确可能对我们的牙齿构成一定的健康威胁,包括让人感觉“上火”,但解决的方法很简单——  夏季正是水果盛产的季节,西瓜、香蕉、梨、葡萄、桂圆、荔枝、芒果等琳琅满目。但不少人对给孩子吃水果这件事顾虑重重,有些家长有这样的顾虑,“西瓜、梨这种凉性水果可以给孩子吃吗?会不会伤胃?”也有人认为最好不要让孩子吃桂圆、荔枝等水果,原因是会“上火”。  其实,这是你吃水果的打开方式不正确。水果不“上火”,需要
拎着耳朵将孩子提离地面、用胶带把孩子的嘴粘住……浙江温岭“幼师虐童照”事件过去很久了,家长们依然义愤填膺,担惊受怕,对自家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也暗生猜疑。许多幼儿园也相当委屈,家园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幼儿园到底在发生些怎样的事?情况真有那么糟糕吗?本期我们尝试拨开迷雾,带领读者走近真实的家园矛盾和幼师工作。
1.妈妈不知道怎么了,总喜欢给客人看我小时候的照片,而且总是从照相簿的第一页开始。  2.第一页上的照片,我都是光屁股的。躺着是光屁股的,坐着是光屁股的,还有一张是站着光屁股的,我好没面子哦!客人都哈哈大笑,爸爸也哈哈大笑。可爸爸为什么哈哈大笑?  3.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又想让他们看我的光屁股照片啦。我就说:“我去拿相册!”我知道它放在哪儿。  4.照相簿拿来了,妈妈说:“好像不是这本。”这
专家小档案   刘晶波,黑龙江黑河人。  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博士学位。  2000年7~10月在日本神户大学与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从事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2001年3月~2002年7月在美国Purdue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科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10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从事合作研究。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