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更体现出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6-142-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出发点、着眼点,就是推进中国的发展。“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转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这个主题上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寻找、探索中国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战略。毛泽东同志对此进行过艰辛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2]。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3]这显示了毛泽东成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以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则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从此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转变。以坚持改革开放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其主题仍然是发展。江泽民同志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进一步凸显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从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时代的新回答,因而强调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4]这充分表明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已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时代的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概括凝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关于发展问题的一切重要的理论成果,吸收了世界发展观理论研究的积极因素,实现了我党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我们说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是指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的结合走向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这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其一,科学发展观丰富并凸显了这一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同全人类的时代主题高度统一起来,在更深刻的内涵上、更为广阔的范围上提出和解决发展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空间。其二,科学发展观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战略与思路,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三,科学发展观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完整地勾画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继承和运用,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突出问题的回应和解答。
  1、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汲取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以GDP为核心的发展观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指导思想。这种发展观,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作为衡量发展的首要标准。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也出现了分配不公、社会动荡、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联合国在1971—1980年的发展报告中指出: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福利设施的改善,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1980年3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并作出了明确阐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家A·K·森,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自由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建立一个自主选择、机会均等、福利均衡、安全透明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回应。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这一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恶化、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区域、不同利益群体差距加大,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失地、失业、失学的“三失”问题,诚信、信仰、信心的“三信”问题,看病、上学、住房的“三难”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中国,阻碍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可见,这一阶段,既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矛盾凸显期。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就要求从过去那种偏重于GDP增长、偏重于解决温饱、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发展观,转变到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平衡和城乡协调、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观上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崭新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普惠人民,反对脱离或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谈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环节,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因素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思想。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直接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特别是它的社会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推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野,提升到了时代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还面临着诸多需要认真研究、回答和解决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如: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等。经济市场化转型日益加剧,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自主性、流动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和社会和谐,等等。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不断拓宽和扩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应对和化解外来风险与挑战,等等。如果不能科学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党就不能胜任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思想;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坚持发展、改革、稳定相统一,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思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广泛地调动积极因素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深刻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的客观历史进程“推移”到新世纪、新阶段的条件下,作为指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的结果。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也反映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延伸。
  参考文献:
  [1]张全新等.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6.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11.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0,26.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295-271.
  [5]卢国琪.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求索,2011,(02):1.
  [6]刘明华.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9),(05):3-5.
  作者简介:
  徐梦灵,女,江苏昆山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正> 番茄在我国栽培很广,产量巨大。在它的果肉汁液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成分。它风味良好,营养丰富,除了作蔬菜食用和水
葵花芋俗称菊芋、地姜、洋生姜.酱葵花芋是苏北兴化地区独特的传统酱菜,经腌制酱制而成.通常在每年10月间,采摘葵花芋.
一、特征及用途此花属苋科,一年生草本.绿叶红茎,红鞭红球红花,高40~140厘米,冠状开张,冠围几十条鞭状花穗下垂,长的可垂地,每条可结糖葫芦状艳红绒球几十个,球径2~5厘米,如串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家庭装修已经成为入住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由此给家具漆及地板漆的发展迎来了商机.因为使用环境的特殊性,自干、光亮、耐磨和高硬度等重要性能
舞蹈艺术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的始祖。早在人类发声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手势等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了。而用身体动作来传情达意应该说最接近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