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还是义务——中国式“血荒”的伦理辨析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无偿献血"行为究竟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认知,仁慈本身是否为一种义务等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善行,也有人把它视为一种仁慈之举,还有人把它定义为一种"道德义务"。事实上,这些分歧本身也关系到对于伦理思想史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围绕着行善、仁慈与义务等行为产生的一系列重要的争论。对这些争论的厘清有利于我们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
其他文献
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哲学的首要目标.它可分为两大要素,即国家物质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体制中,这两大要素的实现各自需要不同的伦理精神:物质力量的实现所要
适切的信念,动物性的知识,比起不适切但成功达到目标的真信念还要来得好。适切地注意到的适切信念,反省性的知识,比起只是适切的信念或者动物性的知识还要来得好,尤其是当这
作为基督教哲学古典、现代哲学的代表,士林哲学与新士林哲学一以贯之于对形而上学的建立与回护.士林哲学形上学分为“知识论”、“本体论”、“因论”三部分,由“万物之有”
“循环宇宙”是由无数个循环周期构成的宇宙。这种意义上的宇宙,可名之为“总宇宙”;而“一个循环周期”意义上的宇宙,可名之为“个宇宙”。“个宇宙”有始有终,是有限宇宙。
经济自由是经济伦理的重要范畴。在科学、理性的自由观视阈下,经济自由应该是人的理智与深层心理相统一的真正的经济意志自由,是在经济行为主体各自认同公共自由并坚守规律、
关于汉代祠庙,从其祭祀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有些是郊祀天地的,有些是祭祀先祖的,有些是祭祀功臣良吏的,还有为祈雨止雨而建立的.文章试从升仙角度分析汉代祠庙建立的祭祀功能.
结合图书内容数字化的工作实践,并以我社“沪版图书内容数字化”项目(二期)建设为例,对内容编辑加工和内容上传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并对图书内容数字化提出几点思考,探讨图书
文章针对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过度推崇实证研究将导致的三个方面的弊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以形式合理性代替实质合理性;以科学思维排斥人文思维
在西方政治伦理学术史上,有许多学派认为权利与美德是不相容的。有些社群主义者认为权利主张会导致分散的、原子化的个人,而陷入自私自利,国家越倾向于保护个人权利,人们就越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