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高不减、就业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无比艰难。基于此,为了更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创新就业指导,积极探索职业化,分析因职业化教育不足导致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将职业化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职业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学校、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历史使命,将来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这绝大部分取决于学校的育人计划和学生的自身修炼。
为什么许多成绩优秀的应届大学生却屡屡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对专业好、技术硬的求职者还说“NO”?为什么“海归”或有外企、大企业背景的人求职要容易许多?近年来,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化”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概说“职业化”
现在的企业,不再只强调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而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化素养,业已成为众多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职业化呢?
许多书籍和资料,对“职业化”定义众说不一。
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曾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谢耘博士曾在他的《我的职场十年:修炼》一书中写到:职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按照社会产业价值创造分工,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特质,如道德、素质和技能等,还有企业基本特质,如基本管理过程等标准化的要求。就个人来讲,职业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也决定了职业化的内涵。
所以,职业化其实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具备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
具体来讲,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化行为规范则包括: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职业技能是指:职业资质、职业化通用管理能力。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若将职业化比作一棵树,则职业素养就是这棵树的树根,没有了根或是有所缺失,这棵树要么死掉,要么不能成材。
二、职业化教育不足,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做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6年来,指导过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过多场不同形式的招聘洽谈活动,推荐过许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但细回味和总结起来,皆因职业化教育不足,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职业道德缺失
有些毕业生为了求职,随意修改“就业推荐表”上的成绩;面试时,无任何理由迟到;签约后肆意毁约,不履行劳动和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几天不打招呼就走人;关心自己多,不顾及别人感受;说话不懂礼貌,不尊重他人;对单位忠诚度不够;没有原则,人和事不公平对待;追求完美性差,图安逸享受;团结协作能力差;不勇于承担责任,出现错误,不敢承认,混水摸鱼,蒙混过关。
但是,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正是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中评出的9条职业人最应该遵行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2.主动性差
不能很好的遵守规章制度;思想不积极主动,就业好像是给别人就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心理(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找他),主动交流沟通能力差,主动虚心学习能力欠缺。
3.专业技能差
没能掌握本专业就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理论不足,动手不行直接导致学生就业难。
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化教育,让他们在进入企业前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改变他们的就业思维,提升他们的职场就业技能。学校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将职业化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明确指出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要视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是全员、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分配式的大学生就业已不复存在,要想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壮大,就要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揣摩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業准入制度。从学生一入学起,学校就根据专业特点,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化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就像栽树一样,要给根部足够的肥料和水分,为将来成材奠定基础。一般来讲,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了努力和奋斗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大学愿望之后,过度散漫,对未来何去何从一切茫然。学校要充分利用大学一年级的这段时间,引导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对职业充分认识后,帮助学生进行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其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忠诚度、敬业精神、执行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观念等。
2.大学二年级进行职业化技能教育
这段时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职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该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了解,根据本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需要考取从业资格证书还是执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和等级是什么。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都要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墨守成规,而要创新性的工作,做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除此之外,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困此更应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大学三年级进行职业化行为规范教育
大学三年级课程较少,马上面临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个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可能还利用寒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对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因此在该阶段坚定学生的职业思想、培养职业化语言、尤其是特定行业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大三的学生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有的忙于准备专升本考试;二是有的忙于储备创业的知识;三是有的忙于找工作,急着就业;四是有的忙于准备各种类别的公务员考试;五是有的则忙于准备应征入伍、“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学校要结合以上五种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指导专接本的学生如何应对考试;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包括创业项目选择、公司开办流程、国家优惠政策等,并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举办讲座,介绍创业经验;为毕业后有意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指导;为有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提供考试应对技巧和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培训;广泛宣传做好应征入伍、“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动员工作,指导学生申请入伍和“三支一扶”等流程,让学生少走弯路。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积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让学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更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章国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审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
[2]刘云兵,侯存敏.我的职业我做主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5,2.
作者简介:江春然(1980—),女,学士,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曾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职业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学校、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历史使命,将来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这绝大部分取决于学校的育人计划和学生的自身修炼。
为什么许多成绩优秀的应届大学生却屡屡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对专业好、技术硬的求职者还说“NO”?为什么“海归”或有外企、大企业背景的人求职要容易许多?近年来,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化”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概说“职业化”
现在的企业,不再只强调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而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化素养,业已成为众多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职业化呢?
许多书籍和资料,对“职业化”定义众说不一。
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曾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谢耘博士曾在他的《我的职场十年:修炼》一书中写到:职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按照社会产业价值创造分工,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特质,如道德、素质和技能等,还有企业基本特质,如基本管理过程等标准化的要求。就个人来讲,职业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也决定了职业化的内涵。
所以,职业化其实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具备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
具体来讲,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化行为规范则包括: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职业技能是指:职业资质、职业化通用管理能力。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若将职业化比作一棵树,则职业素养就是这棵树的树根,没有了根或是有所缺失,这棵树要么死掉,要么不能成材。
二、职业化教育不足,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做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6年来,指导过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过多场不同形式的招聘洽谈活动,推荐过许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但细回味和总结起来,皆因职业化教育不足,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职业道德缺失
有些毕业生为了求职,随意修改“就业推荐表”上的成绩;面试时,无任何理由迟到;签约后肆意毁约,不履行劳动和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几天不打招呼就走人;关心自己多,不顾及别人感受;说话不懂礼貌,不尊重他人;对单位忠诚度不够;没有原则,人和事不公平对待;追求完美性差,图安逸享受;团结协作能力差;不勇于承担责任,出现错误,不敢承认,混水摸鱼,蒙混过关。
但是,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正是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中评出的9条职业人最应该遵行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2.主动性差
不能很好的遵守规章制度;思想不积极主动,就业好像是给别人就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心理(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找他),主动交流沟通能力差,主动虚心学习能力欠缺。
3.专业技能差
没能掌握本专业就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理论不足,动手不行直接导致学生就业难。
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化教育,让他们在进入企业前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改变他们的就业思维,提升他们的职场就业技能。学校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将职业化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明确指出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要视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是全员、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分配式的大学生就业已不复存在,要想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壮大,就要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揣摩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業准入制度。从学生一入学起,学校就根据专业特点,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化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就像栽树一样,要给根部足够的肥料和水分,为将来成材奠定基础。一般来讲,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了努力和奋斗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大学愿望之后,过度散漫,对未来何去何从一切茫然。学校要充分利用大学一年级的这段时间,引导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对职业充分认识后,帮助学生进行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其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忠诚度、敬业精神、执行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观念等。
2.大学二年级进行职业化技能教育
这段时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职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该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了解,根据本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需要考取从业资格证书还是执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和等级是什么。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都要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墨守成规,而要创新性的工作,做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除此之外,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困此更应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大学三年级进行职业化行为规范教育
大学三年级课程较少,马上面临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个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可能还利用寒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对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因此在该阶段坚定学生的职业思想、培养职业化语言、尤其是特定行业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大三的学生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有的忙于准备专升本考试;二是有的忙于储备创业的知识;三是有的忙于找工作,急着就业;四是有的忙于准备各种类别的公务员考试;五是有的则忙于准备应征入伍、“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学校要结合以上五种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指导专接本的学生如何应对考试;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包括创业项目选择、公司开办流程、国家优惠政策等,并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举办讲座,介绍创业经验;为毕业后有意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指导;为有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提供考试应对技巧和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培训;广泛宣传做好应征入伍、“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动员工作,指导学生申请入伍和“三支一扶”等流程,让学生少走弯路。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积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让学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更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章国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审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
[2]刘云兵,侯存敏.我的职业我做主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5,2.
作者简介:江春然(1980—),女,学士,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曾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