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兴趣很浓,但随着探究的进行,笔者越来越感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干脆无问题可提。大多数时候是笔者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来探究,学习的质量就大打折扣。通过这篇文章,笔者想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的。
  关键词:问题;评价;提问环境;能力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的探究总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提问能力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且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差。在物理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有意识关注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1.鼓励性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提问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要及时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用赞赏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说明该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其他的学生也想提出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在学生心中是有价值的),也不轻易否定,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轻易地否定,学生问题意识那刚刚燃起的小火花,就会被彻底浇灭。
  对于一些基础差且胆小的学生提出问题后,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要大张旗鼓地赞赏其勇气。对于个别胆小的学生不愿意发言,老师要逼他发言,做到经常提问他,让他无退路可言。对于学生提出古怪、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教室就是允许产生错误的地方,告诉学生错了没有关系,可怕的是没有问题可提。例如,笔者在讲解次声波知识时,说次声波可以预报地震。一个好钻牛角尖的学生马上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说次声波可以预报地震,汶川地震时为什么我国没有作出预报,而且还死了那么多的人,那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大大表扬了这个学生,并且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随后我补充说,地震预报至今都是世界难题,次声波预报地震技术很不成熟。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以后能解决这一问题,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那你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还开玩笑说:“我可是物理学家的老师呀!”大家都笑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也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女生也举起了手。教师要能从学生的提问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提问,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
  2.有意制造提问环境,使学生有问题可提
  在物理实验课上,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学生大多数不能自己解决,就自然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我在上《水的沸腾》实验课时,只给学生交代了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等内容,演示了一遍仪器的安装,再次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我刚宣布实验开始,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按照我的要求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井然有序。而我不只是注意他们出现的问题,而且要求他们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小灵同学举手说:“我们组测得水的沸点是98℃,我的前后左右都和我们一样98℃,而书本上明明写着是100℃!书本的沸点表我们认为有错。”许多同学纷纷响应,支持小灵的观点。这时我说:“那你们能不能想想水的沸点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我知道,沸点与气压有关,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关系,谁能告诉我。
  生2:我知道,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水的沸点是100℃,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我们测得水的沸点是98℃,是因为实验室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师:说得好,同学们问题提得好,回答得也精彩。
  生3:他们测得水的沸点是98℃,书上写的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我估计都是对的。那水中的杂质会不会影响水的沸点?
  我马上给予表扬: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
  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帮我回答:“我爸爸是驾驶员,冬天的时候他在水箱中加酒精,使水的凝固点降低,冬天水就不会结冰。所以我认为水中有杂质同样影响水的沸点。
  说得太好了!我带头鼓起掌来,真料不到我的学生竟然能回答得如此好,能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还迁移,考虑的很全面。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同学们提问积极踊跃。
  有学生问:老师快来看,水沸腾后温度还在升高,都快超过102℃了。怎么回事?
  有个小组水没有烧开也举手问,一点儿也不怕我了:老师,我们组水烧到现在也不沸腾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
  我认为这节课很成功。整节课始终学生是主角,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节物理探究课,学生玩得高兴,学得开心,而且学生记忆得也牢。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自感受,亲自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只是这节课的配角,是指导者,组织者,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怎么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有效问题,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
  3.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逼他们提出问题
  我班在校体育运动会上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大大的奖状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经常上课都有学生不时的回头看。在一堂物理课上,我抓住学生的这一思维兴奋点,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同学们提出这次运动会上关于物理的问题,不得和前面的同学重复,如果提出一道好的物理题大家给他鼓掌,提不出问题学生要给大家唱首歌。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踊跃发言。
  生1:同学们的喝彩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答:空气。大家鼓掌。
  生2:运动员跑步时做什么运动?答:变速运动。大家鼓掌。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生脑袋里的问题越来越少,难度也渐渐增大了。我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感到他们总有提不完的问题,我的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对于不愿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我开始点名,逼他们提问。我喊:张小毛。张小毛眼睛都不敢看我,满脸通红,站起来想了半天答:铅球是什么物质造的?答:铅造的。大家都给张小毛鼓掌。张小毛是个胆小而且物理成绩也很差的学生,能提出物理问题,并且自己也给出了答案,我很高兴,带头给他鼓掌。忽然,有个调皮学生站起来问张小毛:“张小毛,你是怎么知道铅球是铅造的呢?”张小毛答:“铅球肯定是铅造的。”那个同学追问:“按你说的话,那篮球一定是竹子编的,水中倒影那一定是倒立的影子。”大家哄堂大笑。张小毛急了:“那我可以测量它的密度,不就知道了吗?”我又带头鼓起掌来,学生也跟我鼓起掌来,给张小毛加油。我问那调皮的学生:怎么测量铅球的密度?他答:用天平和量筒。大家又哄堂大笑。这时张小毛勇敢的站起来说:不对,天平的量程不够,量筒,铅球也放不进去。你再想想怎么办?这时,张小毛忽然反应过来,大声喊起来:“唱歌,唱歌!”调皮学生脸涨得通红,只好唱歌。我这时叫大家在歌声中想一想怎么办。
  大家的问题又一个接着一个多起来了。
  ……
  我在这节课上,始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逼大家提问并且给予解答,同学们的物理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连张小毛也在别人的逼迫下会反问别人了,并且一举获得成功。人动脑筋都有惰性,只有在他兴奋时给予压力,人的潜能才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就是在教书育人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充分发挥,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4.找问题代替批评,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
  顽皮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也因为经常好玩,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老师应该适时引导,使学生们在“玩中学”,既不抹杀孩子们的天性,也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有次我正在上课,两个学生气喘息息地跑来,一问才知道他们打弹球忘记时间才迟到的。我的处罚很简单:就是两人把打弹球过程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提出来并作答,越多越好,不准相同。下午,两个同学写好交给了我。我一看,还行,这样的批评比找其谈话或喊家长要强多了。
  学生甲写到:1.烈日炎炎,我们为什么在树阴下打弹球?
  2.一阵风吹来,我们为什么感到很凉快?
  3﹒弹球撞击为什么会发声?
  4.弹球的撞击声是靠什么物质传入人耳的?
  5.树阴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6.树阴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
  学生乙写到:1.打出去的弹球为什么能继续向前滚?
  2.抛出去的弹球为什么总是向下落?
  3.弹球是什么材料制造的?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4.弹球为什么能把太阳光汇聚于一点?
  5.透过弹球看课本上的字,你发现什么?
  6.弹球的比热容是多少?
  ……
  孩子们顽皮贪玩的本性是难于改变的,我这简单的处罚,既可以告诉他们贪玩是不对的,又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孩子们深深地知道“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但是物理问题高于生活,不动脑筋是学不好物理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而物理问题处处都来源于生活,平时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多留心一些,多仔细观察,你就多学会一些物理知识。这不正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玩中学”,这样学习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孩子们学起来也轻轻松松,何乐不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