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异味物质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异味物质的时空动态,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干渠沿线9个样点开展了6种异味物质、藻类群落及理化因子的逐月同步调查;结果显示:二甲基异莰醇含量平均值为(7.431±9.631)ng/L,夏季略超出嗅阈值;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平均值分别为(12.371±12.800)和(11.973±20.643)ng/L,β-紫罗兰酮含量在秋季超标;二甲基三硫醚平均值为(173.014±302.047)ng/L,冬季和春季未检出;土臭素和甲硫醚含量全年全程未超出嗅阈值;6种异味物质的季节差异大于空间差异(P<0.05).RDA冗余分析表明,CODMn与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异莰醇与硝态氮显著相关(P<0.05),叶绿素a与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硝态氮、CODMn和叶绿素a是预测异味物质动态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与金藻和假鱼腥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微囊藻对β-紫罗兰酮含量具有13.8%的解释权重,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与甲藻细胞密度和藻类总细胞密度具有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异味问题总体上尚不严重,藻类是该水体异味物质的重要贡献者,为防止水质异味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夏秋季藻类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其他文献
目前,青海省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对完善青海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模式及成功经验,对比分析青海省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以礼河流域拥有大海草山、颈鹤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景区,但同时也有多起采矿活动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地质环境,因此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迫在眉睫.本文基于2019年Landsat 80LI数据,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出坡度、构造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富水性、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侵蚀程度、植被覆盖度、温度、矿业活动、人口密度、GDP共11个评价指标因子,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基于GIS平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与加权叠置分析得到以礼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结果 显示优等区面积约209.83km2,占总面积的
采用微波干燥方式,对工业氯化钾进行干燥,研究了干燥间隔时间、物料量以及干燥温度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物料质量增加,干燥效果降低;微波干燥时间间隔30s最合理;最佳的干燥温度是55℃~65℃.为今后工业氯化钾干燥工艺改进提供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