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解题误区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人阅读古文,首先要落到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这一点上,这才可能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翻译古文,虽不能与翻译外文相比,但同样是一种“再创性的劳动”。它不但能全面检测自己掌握古汉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程度,而且也对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一种锻炼。
  翻译水平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提高的,复习时,除了重读重译课内重要文段外,还应当找一些课外古文语段,读读译译写写。这样,阅读水平和速度必将同步增长,高考时面对陌生材料,也不会视为畏途了。下面我们提炼出一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同学们会碰到的一些难点和误区:
  误区一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1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西阳杂俎·叶限》)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拿把刀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解析  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点拨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 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二  误译文言虚词
  例2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解析  “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同学们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三  语言不合规范
  例3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元史·贺仁杰传》)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点拨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 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四  不辨感情色彩
  例4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解析  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点拨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误区五  误译语法关系
  1. 单句
  例5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有的同学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点拨  同学们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 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 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 复句
  例6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解析  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有的同学误认为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点拨  同学们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最后,跟同学们归纳一下翻译题解题的步骤:
  1. 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 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 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 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环境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们更是情感的培养者,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将情感教学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主要思想是教师要用正确的数学观来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数学文化去感染学生、用数学美陶冶学生、还要用数学史的知识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充满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内在情感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情感教学;数学文化;数学美;数学史
在“真实的学习”引领下,各学科的老师依然做着自己学科领域最擅长的事,但是思维却已延展到了其他学科。老师们拆掉心墙,共同搭起了学科间的桥。在中关村第三小学30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