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基层就业工作者,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失业职工,引导择业、帮助就业、鼓励创业、完善从业是其服务的主要内容。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失业人员历尽艰辛后,已经品尝到自主创业成功的喜悦。当然,更多人还在创业初始阶段的艰难摸索过程中,有的甚至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创业者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创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工作中,立足当地实际,多方努力,着力做优创业服务,促进辖区自主创业。
一、营造创业文化,勇当创业“引路人”
创业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更多就业,产生倍增效应,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但是,目前的社会创业氛围不浓,群众对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思想认识。失业人员创业大多是为了生存,是被逼无奈的自救选择。青年创业时,主观上存在风险畏惧,客观上缺乏科学指导。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其中,自主创业人数不足1%。然而人,在国外,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创业率高达20%~30%。
因此,要充分利用宣传和舆论的强大引导作用,在辖区内构建崇尚创业的“强势文化”,使更多的人具有倾向创业的思维和行动。例如,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创业典型事例展览及政策咨询活动。
1.大力推广先进的创业文化
例如,温州创业文化、浙江“小草经济”等,倡导全民创业,逐步形成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
2.努力弘扬积极的创业精神
爱护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破除畏难情绪,保护好、引导好创业新苗。
3.倾力培植优秀的创业典型
通过广泛宣传地区自主创业闯新路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更多的民众敢于创业、学会创业、善于创业。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引导,在辖区内形成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以创业谋求崛起的创业文化。
二、落实政策措施,甘当创业“扶持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国在鼓励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基于当地实际情况,也制定了促进创业的相关措施。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工作平台,要发挥紧密联系失业群体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带到每家每户;要组织劳动保障平台人员到人流密集的市民广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地,采用宣传栏、黑板报、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再就业优惠证》、《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在街道、社区保障平台开辟专门的创业服务窗口,推行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信息咨询、贷款办理、创业实习、创业孵化、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八位一体”的服务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
三、提供免费培训,勤当创业“指导师”
创业技能缺失是目前劳动者成功创业的瓶颈。要跨越制约,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要担当好“指导师”的任务。细化培训方案,优化培训课程,精选授课老师,认真分析失业人员情况,细分需求,开展SYB、GYB创业培训。一方面,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能力,开展初始创业人员后续跟踪培训。通过培训老师倾心传授创业理论,讲解操作方法,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员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写创业计划,进行SWOT分析,用理论武装头脑。
四、拓展服务内涵,充当创业“陪练员”
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创业者碰到问题怎么办?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可以利用辖区优势,整合资源,在促进创业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营造“比学赶帮超”创业平台、“创业者协会”、“创业沙龙”等,通过经常性的座谈、参观、学习、交流等形式,实现创业者之间的“经验共享,困难互帮,以老带新,共同成长”。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还可以借助上级劳动部门和创业专家的力量,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公益性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宣传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以论坛、专家在线答疑、聚会等形式,进行创业心得互动交流。这种信息的互动、经验的传递,不仅能给新创业者实质的帮助,也是创业文化的一种传播。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只要齐心协力,优化创业环境,营造氛围,就必然能推进“创业促就业”模式的发展、壮大,涌现出更多的创业典型,最终实现就业的倍增规模效应,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城桥街道办事处)
一、营造创业文化,勇当创业“引路人”
创业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更多就业,产生倍增效应,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但是,目前的社会创业氛围不浓,群众对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思想认识。失业人员创业大多是为了生存,是被逼无奈的自救选择。青年创业时,主观上存在风险畏惧,客观上缺乏科学指导。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其中,自主创业人数不足1%。然而人,在国外,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创业率高达20%~30%。
因此,要充分利用宣传和舆论的强大引导作用,在辖区内构建崇尚创业的“强势文化”,使更多的人具有倾向创业的思维和行动。例如,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创业典型事例展览及政策咨询活动。
1.大力推广先进的创业文化
例如,温州创业文化、浙江“小草经济”等,倡导全民创业,逐步形成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
2.努力弘扬积极的创业精神
爱护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破除畏难情绪,保护好、引导好创业新苗。
3.倾力培植优秀的创业典型
通过广泛宣传地区自主创业闯新路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更多的民众敢于创业、学会创业、善于创业。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引导,在辖区内形成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以创业谋求崛起的创业文化。
二、落实政策措施,甘当创业“扶持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国在鼓励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基于当地实际情况,也制定了促进创业的相关措施。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工作平台,要发挥紧密联系失业群体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带到每家每户;要组织劳动保障平台人员到人流密集的市民广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地,采用宣传栏、黑板报、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再就业优惠证》、《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在街道、社区保障平台开辟专门的创业服务窗口,推行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信息咨询、贷款办理、创业实习、创业孵化、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八位一体”的服务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
三、提供免费培训,勤当创业“指导师”
创业技能缺失是目前劳动者成功创业的瓶颈。要跨越制约,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要担当好“指导师”的任务。细化培训方案,优化培训课程,精选授课老师,认真分析失业人员情况,细分需求,开展SYB、GYB创业培训。一方面,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能力,开展初始创业人员后续跟踪培训。通过培训老师倾心传授创业理论,讲解操作方法,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员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写创业计划,进行SWOT分析,用理论武装头脑。
四、拓展服务内涵,充当创业“陪练员”
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创业者碰到问题怎么办?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可以利用辖区优势,整合资源,在促进创业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营造“比学赶帮超”创业平台、“创业者协会”、“创业沙龙”等,通过经常性的座谈、参观、学习、交流等形式,实现创业者之间的“经验共享,困难互帮,以老带新,共同成长”。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还可以借助上级劳动部门和创业专家的力量,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公益性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宣传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以论坛、专家在线答疑、聚会等形式,进行创业心得互动交流。这种信息的互动、经验的传递,不仅能给新创业者实质的帮助,也是创业文化的一种传播。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只要齐心协力,优化创业环境,营造氛围,就必然能推进“创业促就业”模式的发展、壮大,涌现出更多的创业典型,最终实现就业的倍增规模效应,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城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