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很多人都知道,这副被称颂一时的绝对写的是郑板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是和郑板桥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
李葂自幼颖异,闻名乡里,年少时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就拔得头筹。当时的巡按见他文思迅捷,有意考考他,没想到,他居然立成七律30首。一时间,李葂名动皖南。
等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去安徽歙(shè)县(今属安徽黄山)做县丞时,听闻李葂的才情,特意前去结识,并把他举荐给了自己的上司卢见曾。
六安(今安徽六安)的知州府内,李葂、高凤翰和卢见曾饮酒联诗,兴之所至,李葂拔剑而舞,飘逸的身形和俊雅的容貌令高凤翰和卢见曾称羡不已。因李葂和卢见曾年纪相仿,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卢见曾每次因公去安庆的时候,总会约上李葂和高凤翰相聚,他们常常吟诗、饮酒,直至通宵。
如此惬意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之后,卢见曾被调任到更远的地方去做官,李葂也开始了仗剑天涯的生活。凭着“却从书剑觅封侯”的豪情,他先是去了铜陵,经过芜湖,又到了当涂,一路写诗、鬻画来赚取云游的费用。他曾写过“入市卖钱书画贱,沿门投刺姓名轻”的诗句,透露了其中的艰难。
即便如此,他也甘之如饴。“带月出村店,凌晨望眼悬”是他路上的常态。就这样,他一路奔波,来到了南京。
玄武湖的清波濯去了他的征尘,秦淮河的脂粉妩媚了他的诗行,被称为“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城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倾世的美丽容颜牵绊住了李葂的脚步。他在这里逗留了很长时间,也结识了袁枚、吴敬梓等一众友人。平时,他们一起在园林中谈诗论画、唱和酬答,兴致高的时候就游燕子矶、访栖霞寺,所到之处,必吟诗记之。
不过,无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出于内心的追求,游走天涯似乎已成为李葂的习惯。所以,他又背起行囊,开始羁旅生涯。吴敬梓依依不舍地为他送别:“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杨柳千条。”
带着友人的惦念,李葂游历了镇江、苏州和杭州。途中,他得知卢见曾在扬州出任两淮盐运使的消息,想念老友的他立刻调整了行程,赶往扬州。
故友重逢,喜悦自不必言说。此时的李葂45岁,开始有些厌倦了漂泊的日子,卢见曾又殷勤挽留,于是,李葂决定留在扬州常住。
虽然他依然以鬻画为业,日子过得却很惬意。卢见曾常常邀约他一起吟诗纵酒,参加各类雅集,他也因此认识了郑板桥等扬州八怪的众人,志趣相投的他们很快成为好友。
可惜,好景总是不能长久。一些盐商因为不满卢见曾对盐政积弊的整顿,一起诬告他结党贪污,致使他丢官入狱,被关押在与盐运司一墙之隔的董子祠。高凤翰也受到了牵连。但李葂并没有怕被连累的顾忌,他决定留在扬州,陪伴卢见曾。
作为诗人,李葂把探望和开解老友也做成了一件风雅事。春天,他扛了桐树和竹子种在董子祠,精心培育,并写诗说:“翠掩祠门雨后开,客从看竹爱新栽。主人今是江都相,不问休教竞入来。”可以看出,在李葂心里,卢见曾依然是扬州(古称江都)的主人,而非阶下囚,李葂始终坚信卢见曾的人品如竹般高洁。
四年过去,董子祠的桐竹已经枝繁叶茂,老友间的暧心情谊也历久弥坚,但是久久悬着的判决还是下达了:卢见曾被流放到了塞外。李葂与高凤翰等人只能把祈望平安的心意写入诗画相赠。
为了能方便得到好友的消息,李葂没有离开扬州。他时时都在打听卢见曾的消息,但是塞外闭塞,音信不通,一直到两年之后,他才得知卢见曾平安无虞的消息,焦急的心总算安定了下来。扬州城的风月依旧,没有了好友相伴,李葂消沉了一些。好在几年下来,
链接
总有关于卢见曾的好消息传来——他不但洗清罪名、重回官场,还在步步升迁。李葂自然也为之欣喜。
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花甲之年的李葂迎来了皇帝的点赞。乾隆南巡,李葂有幸在江宁龙潭接驾。江南春三月,正是柳含烟、杏吐蕊的好季节,以诗名于世的李葂向乾隆献了诗赋,获赠宫缎两匹、荷包一对。回来后,他兴奋地写了两首诗。不过,到这个年纪,他已没有了入仕的心,所以记录完自己的心情,他又回到了诗画相伴的日子。
乾隆十八年,李葱收到了一个大喜讯:卢见曾又被委任为两淮盐运使,重回扬州。故友在故地重逢,李葂喜不自胜,挥毫而就两首诗:“绣旗迢递指淮扬,走马真如入故乡。”的确,扬州对于李葂和卢见曾就如第二故乡一样,这里有太多熟悉的景、牵挂的人。
此后,依旧虹桥泛舟,平山雅集,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时光。但是,岁月毕竟不饶人,高凤翰已经辞世,李葂和卢见曾也垂垂老矣,欢颜虽然如旧,心境却已然不同。
年事渐高的李葂也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此时,他最想做的就是结集出版一本诗集。他请卢见曾为他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自己也开始整理之前写过的诗。
然而,岁华老去,不可挽留。整理诗作的工作繁重又琐碎,不久,李葂就抱病在身。年迈的他历经多年羁旅,起了乡愁,想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因此,他不顾身体的病痛,踏上了返乡的扁舟。可是,最终,他也没能踏上故土,就在当年李白捉月溺亡的采石矶,李葂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去了。
消息传回扬州,伤心悲痛的卢见曾决定替好友完成他的遗愿。他花了许多精力收集李葂的诗,编撰出版了《啸村(李葂的号)近体诗》,将他们一世的友谊化入油墨,流传后世。平生作画无数、笔墨浩瀚的李葂终于在这绵长的情谊中安然长眠。
编辑/葡萄
逗留南京期间,除了袁枚的“随园”,吴敬梓的“秦淮水亭”更是李葂经常留恋的地方。两人都是落第的秀才,比常人更多了几分惺惺相惜的情谊。他们常常一只板鸭、一壶家酿,对空廊散锦,邀江月春风,把一段年华装点得光风霁月。
正是因为这一段相知的岁月使李葂走进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书中的童子试榜首季萑就是吴敬梓以李葂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季萑样貌风流俊雅,性格洒脱风趣,正是李葂的样子。
李葂自幼颖异,闻名乡里,年少时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就拔得头筹。当时的巡按见他文思迅捷,有意考考他,没想到,他居然立成七律30首。一时间,李葂名动皖南。
等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去安徽歙(shè)县(今属安徽黄山)做县丞时,听闻李葂的才情,特意前去结识,并把他举荐给了自己的上司卢见曾。
六安(今安徽六安)的知州府内,李葂、高凤翰和卢见曾饮酒联诗,兴之所至,李葂拔剑而舞,飘逸的身形和俊雅的容貌令高凤翰和卢见曾称羡不已。因李葂和卢见曾年纪相仿,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卢见曾每次因公去安庆的时候,总会约上李葂和高凤翰相聚,他们常常吟诗、饮酒,直至通宵。
如此惬意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之后,卢见曾被调任到更远的地方去做官,李葂也开始了仗剑天涯的生活。凭着“却从书剑觅封侯”的豪情,他先是去了铜陵,经过芜湖,又到了当涂,一路写诗、鬻画来赚取云游的费用。他曾写过“入市卖钱书画贱,沿门投刺姓名轻”的诗句,透露了其中的艰难。
即便如此,他也甘之如饴。“带月出村店,凌晨望眼悬”是他路上的常态。就这样,他一路奔波,来到了南京。
玄武湖的清波濯去了他的征尘,秦淮河的脂粉妩媚了他的诗行,被称为“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城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倾世的美丽容颜牵绊住了李葂的脚步。他在这里逗留了很长时间,也结识了袁枚、吴敬梓等一众友人。平时,他们一起在园林中谈诗论画、唱和酬答,兴致高的时候就游燕子矶、访栖霞寺,所到之处,必吟诗记之。
不过,无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出于内心的追求,游走天涯似乎已成为李葂的习惯。所以,他又背起行囊,开始羁旅生涯。吴敬梓依依不舍地为他送别:“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杨柳千条。”
带着友人的惦念,李葂游历了镇江、苏州和杭州。途中,他得知卢见曾在扬州出任两淮盐运使的消息,想念老友的他立刻调整了行程,赶往扬州。
故友重逢,喜悦自不必言说。此时的李葂45岁,开始有些厌倦了漂泊的日子,卢见曾又殷勤挽留,于是,李葂决定留在扬州常住。
虽然他依然以鬻画为业,日子过得却很惬意。卢见曾常常邀约他一起吟诗纵酒,参加各类雅集,他也因此认识了郑板桥等扬州八怪的众人,志趣相投的他们很快成为好友。
可惜,好景总是不能长久。一些盐商因为不满卢见曾对盐政积弊的整顿,一起诬告他结党贪污,致使他丢官入狱,被关押在与盐运司一墙之隔的董子祠。高凤翰也受到了牵连。但李葂并没有怕被连累的顾忌,他决定留在扬州,陪伴卢见曾。
作为诗人,李葂把探望和开解老友也做成了一件风雅事。春天,他扛了桐树和竹子种在董子祠,精心培育,并写诗说:“翠掩祠门雨后开,客从看竹爱新栽。主人今是江都相,不问休教竞入来。”可以看出,在李葂心里,卢见曾依然是扬州(古称江都)的主人,而非阶下囚,李葂始终坚信卢见曾的人品如竹般高洁。
四年过去,董子祠的桐竹已经枝繁叶茂,老友间的暧心情谊也历久弥坚,但是久久悬着的判决还是下达了:卢见曾被流放到了塞外。李葂与高凤翰等人只能把祈望平安的心意写入诗画相赠。
为了能方便得到好友的消息,李葂没有离开扬州。他时时都在打听卢见曾的消息,但是塞外闭塞,音信不通,一直到两年之后,他才得知卢见曾平安无虞的消息,焦急的心总算安定了下来。扬州城的风月依旧,没有了好友相伴,李葂消沉了一些。好在几年下来,
链接
总有关于卢见曾的好消息传来——他不但洗清罪名、重回官场,还在步步升迁。李葂自然也为之欣喜。
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花甲之年的李葂迎来了皇帝的点赞。乾隆南巡,李葂有幸在江宁龙潭接驾。江南春三月,正是柳含烟、杏吐蕊的好季节,以诗名于世的李葂向乾隆献了诗赋,获赠宫缎两匹、荷包一对。回来后,他兴奋地写了两首诗。不过,到这个年纪,他已没有了入仕的心,所以记录完自己的心情,他又回到了诗画相伴的日子。
乾隆十八年,李葱收到了一个大喜讯:卢见曾又被委任为两淮盐运使,重回扬州。故友在故地重逢,李葂喜不自胜,挥毫而就两首诗:“绣旗迢递指淮扬,走马真如入故乡。”的确,扬州对于李葂和卢见曾就如第二故乡一样,这里有太多熟悉的景、牵挂的人。
此后,依旧虹桥泛舟,平山雅集,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时光。但是,岁月毕竟不饶人,高凤翰已经辞世,李葂和卢见曾也垂垂老矣,欢颜虽然如旧,心境却已然不同。
年事渐高的李葂也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此时,他最想做的就是结集出版一本诗集。他请卢见曾为他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自己也开始整理之前写过的诗。
然而,岁华老去,不可挽留。整理诗作的工作繁重又琐碎,不久,李葂就抱病在身。年迈的他历经多年羁旅,起了乡愁,想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因此,他不顾身体的病痛,踏上了返乡的扁舟。可是,最终,他也没能踏上故土,就在当年李白捉月溺亡的采石矶,李葂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去了。
消息传回扬州,伤心悲痛的卢见曾决定替好友完成他的遗愿。他花了许多精力收集李葂的诗,编撰出版了《啸村(李葂的号)近体诗》,将他们一世的友谊化入油墨,流传后世。平生作画无数、笔墨浩瀚的李葂终于在这绵长的情谊中安然长眠。
编辑/葡萄
逗留南京期间,除了袁枚的“随园”,吴敬梓的“秦淮水亭”更是李葂经常留恋的地方。两人都是落第的秀才,比常人更多了几分惺惺相惜的情谊。他们常常一只板鸭、一壶家酿,对空廊散锦,邀江月春风,把一段年华装点得光风霁月。
正是因为这一段相知的岁月使李葂走进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书中的童子试榜首季萑就是吴敬梓以李葂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季萑样貌风流俊雅,性格洒脱风趣,正是李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