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结合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在陈述生物学教学语言一般要求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导入艺术、语言的引导艺术和语言的结课艺术三个方面就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生物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探讨。
  【关键词】生物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在当前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仍未弱化的背景下,要使中学生物教学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又依赖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下面结合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仅就教师职业素养中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置于新课程改革视角下作一探讨。
  一、生物学教学语言的一般要求
  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是语言的科学性,即讲科学的生物学术语,说正确的生物学语言。其次是语言的艺术性,即注重语言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洁明了,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②语言要生动丰富,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能运用形象直观的比喻化难为易。③语言要表情达意,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④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二、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生物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师生角色的改变,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新课标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语言都是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一)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导入艺术
  导入技能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它用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或进行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过渡。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情景,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1.情景联想的导入艺术。新课之前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可运用情景联想来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联想,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问题探究的导入艺术。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熟知的广告等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笔者利用电视广告中的一则关于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来设计引言,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背到尾。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是酵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结构?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在观察酵母菌显微结构图的同时,总结出其形态、结构特点。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引导艺术
  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随兴趣转移等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具有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等优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趣味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在学习中实现“我会学”,这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财富。
  1.任务导学型课堂的引导艺术。渴望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发人深思的问题任务,给学生留下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时,笔者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提出问题任务:“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学习“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建构知识。
  2.师生互动型课堂的引导艺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例如,在学习“遗传”这节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到点上,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趁热打铁,由浅入深,通过师生互动,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积极参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型课堂的引导艺术。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例如,学习《动物的行为》这章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笔者先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再在课上进行交流。在交流时,每组利用3~5分钟时间,各自介绍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动物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合作学习,共享学习的成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类比教学的引导艺术。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中的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能达到化难为易,简明易懂的效果。
  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引导艺术。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养成,责任感使命感的增强,科学态度的形成要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寓教育于日常教学中,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例如,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迹等,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结合本土资源进行生物综合活动能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科学、建设家乡的决心。
  (三)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结课艺术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始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要以简洁、干练的语言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2.设置悬念。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之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妙设作业。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如果教师把作业设计成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起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且这样的“收尾”练习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每个谜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总之,生物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更具组织性、引导性、建设性和机智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来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教学情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前,面对世界科技日益发展的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笔者认为,要把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本文就教师能力的角色转变谈谈一己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大胆变革吃了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材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传输教材。而在单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着眼点不再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与对
本文分析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CALL)的特点及其优势,尝试性提出了适合于现代英语教与学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以及创建这种模式所应具备的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大众对海内外会计与审计责任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诉求,但经常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视同一律。本文即是着眼于国内外会计责任
东北玉米机械化收割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玉米收割方式,玉米秸秆还田,是解决玉米秸秆焚烧,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秸秆集条覆盖还田、秸秆覆盖免
马铃薯现代化生产模式,是集中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土地规模经营、应用大垄栽培技术核心一整套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综合,是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是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值得更加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自我国进入到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同时
音乐是一门审美艺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我们,如何看待一节好课时常困扰着我们。在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人生道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看待一节好课观点如下:  一、教学内容要适当,目
本文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主化学习三个方面论述了成人学员学习如何工学兼顾,事半功倍的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