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过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从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的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臍橙等水果,并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坏消息还是传来了。村民黄会元被巨石砸中,滚落山下,悲痛万分的毛相林一度动摇了修路的决心……此时,黄会元的父亲站出来说:“为了子孙后代,我儿子死得光荣!继续修!”顿时,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擦掉眼泪,继续走向工地……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的心还是好的嘛,只是脾气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的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的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的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摘自《人民日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
其他文献
同事老严发了条朋友圈:老婆不在家,午饭番茄排骨汤,将番茄和排骨扔锅里慢炖,自己返回电脑前看电影,忽闻到煳味儿,忙跑去厨房一看,菜都烧焦了。老严末尾发了一串表情,又是伤心,又是大哭。  隔着手机屏都能感觉到老严的郁闷,午饭从番茄排骨汤降到胡萝卜条儿,冰火两重天呀。实在是太有喜感了,此时不点赞,更待何时。  不到一分钟,老严收到了几十个赞和十几条“热情洋溢”的评论。  本来恼火不已的一顿饭,若自顾生闷
从电影院出来,我的眼泪还没干,便和大罗说起了观后感:“电影拍得太感人了,尽孝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赚再多的钱,父母不在了,也无法弥补孝的缺憾呀。”  大罗的泪点比我还低,听我感慨完,她又掉了几滴余泪。得,她准是想起她过世的老爸了。我刚想安慰她,她一抹眼泪,说:“陪我去趟商场。”  我俩到了商场,大罗领着我直奔某品牌服装区,说:“年前和老妈逛商场,看中了一件大衣,老妈也说好看,就是太贵了,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形成的是“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学生有了问题、班主任对付不了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个性独特的学生常被认为有心理问题,推给心理教师,或建议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这些做法已经造成“德育工作的心理学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医疗化”、“心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医患化”等不良后果,导致学生“问题认同”,心甘情愿认为自己有问题,“问题”反而成了逃避责
毛南族花竹帽編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花竹帽蕴含着美丽动人的古代爱情故事:女子爱上一位勤劳慧心的青年,青年亦愿与女子永结同心,遂亲手精心编织一顶精美别致的花竹帽赠给女子作定情之物。它既是荣誉和美好幸福的象征,更是勤劳和爱情的激励,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毛南族花竹帽
设计部组长的位置空出来以后,资历最长的张朋势在必得。那天,一个同事在部门会议上诉苦:“这个甲方太难缠了,今天叫我給他修图,明天改字体……”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张朋抢过话头:“我这个客户还挺好的,我们换一下好了。”  对接工作后,张朋才知道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除了之前修图、改字体等举手之劳的小要求,他们这次竟然要求张朋多设计10个页面。因为担心甲方投诉影响客户满意度,张朋苦苦加班一周才完成。  本以为这
在日常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与教育并称,如通常所说的“文化教育事业”。尽管这种表述不太严格,但还是透露出一些有益的信息,即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要传播已有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创造新文化。  然而,仅仅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仅仅满足于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教育的文化性质是什么?教育所要传承的是什么文化,所要创新的又是
新闻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杭州一位年薪200万元的女高管,竟然被丈夫家暴了10多年。女高管的丈夫练散打,夫妻一有冲突,就拳脚相向。碍于面子和孩子,女高管一直隐忍,用长衣长裤和围巾遮挡乌青和伤痕。  人们的惯常印象中,忍气吞声的女子,多半在家里处于经济“弱势”的地位,仰人鼻息。而这位女高管完全可以养自己、养孩子、养家,有什么必要屡忍家暴?  婚姻的幸與不幸,往往与你挣多少钱没太大关系。  刚读完杨步伟
课改之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及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发展中的“道”与“术”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了出来。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一些教师不怎么喜欢读书,特别是拒绝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总怀疑这些东西不解决任何问题;教师们在听专家学者的报告时,更希望专家学者能讲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教法,即对“术”的迷恋,而不愿接受宏观的教育观念及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指导,即对“道”的排斥。殊不知随着课改的深入,
兰,香草也;水中可居曰州。  芳草与河流。一座安静的西北老城。  仿佛自金城关西进一步,就能看到塞北的大漠烽烟。  沙砾砌成他的身体,有黄河河底的,有沙漠戈壁的。年复一年,薄薄的沙土,在千年中堆了百尺之高。他高大、伟岸,却又在朔风中沧桑、枯朽。少盛世,也少战乱。他只静默地端坐于河水一方。所以许多人都说,他是一座安静的西北老城。一  都说不远游的人不懂得思乡。  想起要写西北的故事,也是因为羁旅在外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尤其是作为当时考试文体的八股文,“其法日密,其体日变,其弊亦遂日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弋取功名的工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敲门砖,一旦得第,就可以视之为敝履。这也就难怪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面对汗牛充栋、难以计数的八股文章,除了仅仅收录方苞奉乾隆皇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