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生殖健康相关因素与人工流产风险关联的研究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生殖健康相关因素与人工流产发生风险的关联,为改善流动育龄妇女人工流产保健服务及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全国五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对543例有过1次及以上人工流产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和1796例未经历人工流产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人口学特征、避孕方法选择、保健服务利用及人工流产状况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避孕相关因素与其人工流产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30岁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发生人工流产风险是≥40岁者的2.08倍(95%CI:1.26~3.42);选择短效避孕方法者的人工流产风险是选择长效方法者的2.56倍(95%CI:1.84~3.56),需要付费才能获得避孕药具的人工流产风险是免费获得者的1.72倍(95%CI:1.32 ~ 2.24),从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街道居委会获得避孕工具者的人工流产风险分别是从乡镇或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获得避孕工具者的2.69倍(95%CI:1.71 ~ 4.22)、2.49倍(95%CI:1.68 ~ 3.68)和1.81倍(95%CI:1.20~2.72),不了解紧急避孕措施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发生人工流产风险是知晓者的1.41倍(95%CI:1.12~1.78),避孕知识来源于同事/亲友中的流动育龄妇女人工流产风险是来源于计生服务人员的1.85倍(95%CI:1.28 ~ 2.67).结论 年龄、短效避孕方法、付费获得避孕药具、不知晓紧急避孕措施可能是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发生人工流产的危险因素,据此针对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可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其人工流产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中先天性心脏病(CHD)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界定的危险因素范围内,对流动和常住人口中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ENTER法)回归分析,并比较两人群调整后的危险因素种类和OR值.结果 入选流动人口病例855例,对照617例;常住人口病例1673例,对照1912例.流动人口特有的危险因素是孕母孕早期被动吸烟,特有的保护因素是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环境问题[1].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环境问题,到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传染性疾病如登革热、疟疾、鼠疫等有重要影响[2-4].
目的 对中文版阿尔茨海默病(AD)生命质量量表(QOL-AD)进行项目功能分析,以确定QOL-AD是否适用于中国大陆AD患者.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200例AD患者;生命质量测量采用中文版QOL-AD;利用Multilog 7.03软件进行项目功能分析,得出QOL-AD各条目的区分度a,难度系数b,并确定项目特征曲线(ICC).结果 除了第1条和第7条项目的区分度<0.6外,其余均>0.6;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