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原动力。”而问题意识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是学生对未知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问题意识不仅仅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来揭示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初中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完全缺乏活力,并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1.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权利,学生只需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那么表面上,学生是在积极思考问题,实际上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欠缺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的问题上去研究探索,缺乏真正创新的东西。有的学生不善于提问,有的学生找不到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问问题,不假思索地乱问。
3.提问的操作,流于形式。质疑问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质疑问题,可教师对这些问题轻描淡写,仍然按自己预先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第二,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和教学价值,无端发问,为提问而提问,一味求异,寻求表面上的热闹。
二、建构“激发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途径和策略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敢问”是指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把问题提在点子上;“好问”就是喜欢提问,喜欢把自己的疑问向别人表达;“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盈于整个课堂,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让学生获得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需有效建构 “激发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途径和策略。
“学生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敢问——好问、会问——善问。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成为真正充满活力,放飞思维翅膀,培养学生能力的殿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的主要培养策略。第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上课时,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由且安全的。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与鼓励;对于有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喜悦;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应该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二,创设情境,积极引导,使学生好问、会问。努力使学生在敢问的基础上享受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从而越来越喜爱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问题,从已知到新知之间的矛盾中去寻找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技巧,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积累句式,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三,适时点拨,指导方法,使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适时点拨受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科特点、教师基本功等因素影响,我们可采用追问法、反问法等启发点拨。我们要提供问的示范,鼓励“问”的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和逆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怀疑心。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初中生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疑问,从他们的好奇、好问、求知欲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贵知疑,不疑则不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予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自主的构建得以真正实现。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初中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完全缺乏活力,并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1.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权利,学生只需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那么表面上,学生是在积极思考问题,实际上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欠缺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的问题上去研究探索,缺乏真正创新的东西。有的学生不善于提问,有的学生找不到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问问题,不假思索地乱问。
3.提问的操作,流于形式。质疑问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质疑问题,可教师对这些问题轻描淡写,仍然按自己预先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第二,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和教学价值,无端发问,为提问而提问,一味求异,寻求表面上的热闹。
二、建构“激发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途径和策略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敢问”是指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把问题提在点子上;“好问”就是喜欢提问,喜欢把自己的疑问向别人表达;“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盈于整个课堂,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让学生获得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需有效建构 “激发与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途径和策略。
“学生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敢问——好问、会问——善问。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成为真正充满活力,放飞思维翅膀,培养学生能力的殿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的主要培养策略。第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上课时,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由且安全的。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与鼓励;对于有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喜悦;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应该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二,创设情境,积极引导,使学生好问、会问。努力使学生在敢问的基础上享受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从而越来越喜爱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问题,从已知到新知之间的矛盾中去寻找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技巧,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积累句式,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三,适时点拨,指导方法,使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适时点拨受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科特点、教师基本功等因素影响,我们可采用追问法、反问法等启发点拨。我们要提供问的示范,鼓励“问”的创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和逆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怀疑心。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初中生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疑问,从他们的好奇、好问、求知欲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贵知疑,不疑则不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予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自主的构建得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