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供需矛盾、就业压力、政府支持三个方面分析高中教育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困境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251-01
一、当前高职教育的困境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四类人才:一类是学术型人才,如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工作者;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人员;第三类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第四类人才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也就是技术工人。虽然社会对第一、二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但却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地位和待遇。在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的结构模型是金字塔型。作为地基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了稀缺人才。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进入生产的势头很猛,工艺复杂,技术提升。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投入,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二、高职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大量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职高专院校的技术型毕业生不能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计划性,对市场需求调查力度不够,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的浪费,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二是人才培养不到位,这也是当前高职培训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各大院校过度关注学科教育,忽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水平上和普通大学的学生差别不大,在个人素质上甚至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所以在就业市场上高职高专类大学生竞争力较差。三是技术型人才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学生拒绝从事技术类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的专科类院校,被人们认为是次等教育,无奈的选择,所以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都会换专业,选择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非技术类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虽然国家的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的职责,但在具体的履行中却出现了偏差,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资金补贴不足,专业设置缺乏宏观调控,而学校本身已是捉襟见肘,无力改善办学条件,缺乏技术设备面临着现前市场的优胜劣汰,处境尴尬。
三、高職教育困境之策略研究
(一)提高技术型人才社会地位
技术型人才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人们将技术工人看成是苦劳力,而忽视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国家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技术工人的扶植力度: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二使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类工作,开展技术能手大赛等。三是禁止过度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总之国家要多为技术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缓解当前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
(二)国家出台强有力政策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植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招生困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简陋,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无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导致就业压力大。所以单凭学校自身谋求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植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必要时为校企合作提供纽带。国家也可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避免政府的不作为。
(三)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走商业化发展路线
对于高职院校本身也不能坐吃山空,必须自谋出路与市场接轨。对于技术类院校从事商业活动不仅扩大收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更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同时让用人单位以较少的收入获得同样的服务,减少了他们的压力。更为本校学生的就业铺路,扩大了宣传。例如,本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工作部门,变成企业化学校。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社会提供制图、编程等服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社会提供翻译或开设培训班等服务。各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置部门,详细规划资金的走向,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忽视对学生们的基础教育。总之,这是一条难走之路,需要谨慎的态度、周密的计划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不是口号,不是论述,而是实打实的行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政府和学校是其中的两大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王震.关于校企合作教育评价问题的论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
[4]方明亮.关于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1.
[5]王雪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04.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困境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251-01
一、当前高职教育的困境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四类人才:一类是学术型人才,如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工作者;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人员;第三类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第四类人才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也就是技术工人。虽然社会对第一、二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但却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地位和待遇。在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的结构模型是金字塔型。作为地基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了稀缺人才。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进入生产的势头很猛,工艺复杂,技术提升。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投入,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二、高职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大量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职高专院校的技术型毕业生不能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计划性,对市场需求调查力度不够,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的浪费,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二是人才培养不到位,这也是当前高职培训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各大院校过度关注学科教育,忽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水平上和普通大学的学生差别不大,在个人素质上甚至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所以在就业市场上高职高专类大学生竞争力较差。三是技术型人才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学生拒绝从事技术类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的专科类院校,被人们认为是次等教育,无奈的选择,所以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都会换专业,选择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非技术类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虽然国家的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的职责,但在具体的履行中却出现了偏差,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资金补贴不足,专业设置缺乏宏观调控,而学校本身已是捉襟见肘,无力改善办学条件,缺乏技术设备面临着现前市场的优胜劣汰,处境尴尬。
三、高職教育困境之策略研究
(一)提高技术型人才社会地位
技术型人才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人们将技术工人看成是苦劳力,而忽视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国家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技术工人的扶植力度: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二使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类工作,开展技术能手大赛等。三是禁止过度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总之国家要多为技术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缓解当前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
(二)国家出台强有力政策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植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招生困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简陋,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无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导致就业压力大。所以单凭学校自身谋求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植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必要时为校企合作提供纽带。国家也可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避免政府的不作为。
(三)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走商业化发展路线
对于高职院校本身也不能坐吃山空,必须自谋出路与市场接轨。对于技术类院校从事商业活动不仅扩大收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更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同时让用人单位以较少的收入获得同样的服务,减少了他们的压力。更为本校学生的就业铺路,扩大了宣传。例如,本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工作部门,变成企业化学校。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社会提供制图、编程等服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社会提供翻译或开设培训班等服务。各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置部门,详细规划资金的走向,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忽视对学生们的基础教育。总之,这是一条难走之路,需要谨慎的态度、周密的计划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不是口号,不是论述,而是实打实的行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政府和学校是其中的两大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王震.关于校企合作教育评价问题的论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
[4]方明亮.关于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1.
[5]王雪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04.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