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困境及策略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52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供需矛盾、就业压力、政府支持三个方面分析高中教育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困境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251-01
  一、当前高职教育的困境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四类人才:一类是学术型人才,如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工作者;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人员;第三类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第四类人才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也就是技术工人。虽然社会对第一、二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但却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地位和待遇。在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的结构模型是金字塔型。作为地基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了稀缺人才。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进入生产的势头很猛,工艺复杂,技术提升。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投入,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二、高职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大量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职高专院校的技术型毕业生不能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计划性,对市场需求调查力度不够,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的浪费,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二是人才培养不到位,这也是当前高职培训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各大院校过度关注学科教育,忽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水平上和普通大学的学生差别不大,在个人素质上甚至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所以在就业市场上高职高专类大学生竞争力较差。三是技术型人才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学生拒绝从事技术类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的专科类院校,被人们认为是次等教育,无奈的选择,所以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都会换专业,选择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非技术类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虽然国家的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的职责,但在具体的履行中却出现了偏差,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资金补贴不足,专业设置缺乏宏观调控,而学校本身已是捉襟见肘,无力改善办学条件,缺乏技术设备面临着现前市场的优胜劣汰,处境尴尬。
  三、高職教育困境之策略研究
  (一)提高技术型人才社会地位
  技术型人才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人们将技术工人看成是苦劳力,而忽视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国家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技术工人的扶植力度: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二使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类工作,开展技术能手大赛等。三是禁止过度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总之国家要多为技术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缓解当前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
  (二)国家出台强有力政策刺激地方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植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招生困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简陋,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无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导致就业压力大。所以单凭学校自身谋求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植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必要时为校企合作提供纽带。国家也可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避免政府的不作为。
  (三)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走商业化发展路线
  对于高职院校本身也不能坐吃山空,必须自谋出路与市场接轨。对于技术类院校从事商业活动不仅扩大收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更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同时让用人单位以较少的收入获得同样的服务,减少了他们的压力。更为本校学生的就业铺路,扩大了宣传。例如,本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工作部门,变成企业化学校。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社会提供制图、编程等服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社会提供翻译或开设培训班等服务。各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置部门,详细规划资金的走向,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忽视对学生们的基础教育。总之,这是一条难走之路,需要谨慎的态度、周密的计划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不是口号,不是论述,而是实打实的行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政府和学校是其中的两大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王震.关于校企合作教育评价问题的论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3]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
  [4]方明亮.关于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1.
  [5]王雪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04.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大的国家解体了。这一事件对苏联本身、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共产主义事业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也一直存在多种声音,本文试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关键词]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 经济差距  [中图分类号]D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04-02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功与过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是“中国梦”走向强国道路的基础和核心。教育事业关乎祖国的强盛和国运,因此教育事业是历届政府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以学为用教學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以学为用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19-01  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初中英语的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我们在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风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学风状况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制度建设和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二本高校 学风建设工作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着民族的兴旺与发达。但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和自身修养,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41-02  当代大学
[摘要]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这不仅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缺陷,而且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以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在目的论视角下对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儿童文学 汤姆·索亚历险记 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高职院校中的专门用途英语是现代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引起了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中的思考和探究。笔者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以及其课程设计和教学与交际的理论介绍,以汽车服务与营销英语的课程为例,浅析专门用途英语课堂设计中交际性的体现。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计 教学与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宋词从类别上又被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开创自苏轼,后者则始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存词43首,在数量上虽然比同时期许多大家学者相去甚远,但是在熠熠生辉的两宋词坛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其词耐人寻味,而在这
[摘要]在中共第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建设繁荣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方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国梦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建设一个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拥有国家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凝聚力。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以网球运动为例,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以及不参加体育运动人群的心理压力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而网球运动以其时尚、阳光、流行等运动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对改善大学生心情、降低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社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方式,对社会群体的社交行为影响显著,相关研究也有很大跟进发展。以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社会环境如网络社交软件发展与普及度、周围人网络社交普及度等因素对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影响机理与程度;2.网络社交偏好水平与现实人际交往水平的“跷跷板”效应,及前者为后者带来的利与不利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进而提出一些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