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人口增长率放缓,同时,“用工荒”、“返乡潮”等经济现象问题突显出来,就其原因,這是否代表我国进入“刘易斯拐点”的位置,学术界各执己见,本文认为“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中国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
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Lewis)在195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他认为在劳动者生存所需的工资水平上,工业部门可以在相对不变的工资水平下获得大量雇佣工人,工业的扩张和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短缺的限制,直到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工资也按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① 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工资上涨的转折点,通常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不代表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中国的“民工荒”现象并不能证明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复杂,不是简单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就能够解释。总结出的依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民工荒”的实质而言,有关学者认为“民工荒”的实质是年轻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的短缺。“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数量下降,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也逐年减少。中国人口波动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才是产生“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高年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逐渐萎缩,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上升,从事体力劳动人口减少等现象都不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减少的表现,而是年轻的体力劳动者整体规模的萎缩。
第二,从农民工自身“偏好”出发,农民工“返乡潮”也来自于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城乡居民由于户口的不同,导致农民工在城市所享受的医疗保障、教育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远远低于城市户口的居民。伴随经济发展,物价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逐年增高,生活的成本太高。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也同时拉高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价格。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一定会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劳动力转移,意味着农村一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即使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也能够令人满意,也不一定向城市转移,因为现在农民工选择城市工作考虑的因素变多。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继续转移,不仅仅受到赋闲时间、工资水平等因素影响,还受到家庭分工、城乡生活状态、发展机会、社会认同差异、城市劳动力存量及就业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第三,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改变带来的影响。首先,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大部分企业所需的劳动者进入教育系统内,导致未来的就业取向发生改变而造成的。其次,我国大部分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人单位需要只是年轻的、素质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者。
中国“民工荒”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中国“民工荒”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具有特殊性。
(1)“民工荒”出现的区域性
从宏观层面讲,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东部的发展模式和速度等各方面都较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经调查发现,我国的“民工荒”现象主要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城市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对农民工的需求逐年减少,对技术性人才和综合素质人才(脑力劳动)的需求扩大。而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同时,随之带来的也是“返乡潮”,大量从中西部农业人口逐渐返回家乡。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性现象。
“民工荒”只是局部现象,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上出了问题,而是劳资博弈的结果,是农民工出于现实诸种原因被迫的时间(暂时不出来打工)或地域(换个地方)性选择,“民工荒”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它出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第一,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过于偏低,工作条件恶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基本上集中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就业,而处于这些产业的企业基本上只能靠最大程度地压缩工人的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来赚取利润。第二,沿海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改变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他们只能用脚来对市场做出选择。第三,存在的只是结构性短缺。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主要是18至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这场引起各方关注的“民工荒”预告了对劳动力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利用走向终结,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民工荒”存在于个别行业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的行业开始转变生产要素的增值能力,不再是简单依靠劳动要素取得比较优势的地位,转而引进技术,优化投资结构等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对民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工荒”是结构性的短缺,综合素质人才的短缺。但这只存在与个别行业,也是暂时的现象。因为,经济中存在诸多因素和潜在力量使“民工荒”尽快结束;中国政府政策应作出一系列调整,以建立良性循环和互信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劳资关系;经过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劳工之间的调试和努力,中国经济可能会较好地度过“民工荒”冲击阶段,回到正常的二元经济转换轨道。所以说,此时的“民工荒”并不代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不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中国长期以来的工资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物价上涨的速度不成比例,尤其物价上涨的速度几乎持续都是超过了工资上涨的幅度,在中国,实际工资收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上升,甚至可以说工资上涨农民工长期低工资后的正常恢复性回升,是对其的补偿。
①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处版社,1989.
[1] G·拉尼斯等: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 谭继文:刘易斯拐点是良机[J].经理人,2011.
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Lewis)在195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他认为在劳动者生存所需的工资水平上,工业部门可以在相对不变的工资水平下获得大量雇佣工人,工业的扩张和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短缺的限制,直到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工资也按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① 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工资上涨的转折点,通常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不代表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中国的“民工荒”现象并不能证明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判断。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复杂,不是简单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就能够解释。总结出的依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民工荒”的实质而言,有关学者认为“民工荒”的实质是年轻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的短缺。“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数量下降,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也逐年减少。中国人口波动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才是产生“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高年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逐渐萎缩,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上升,从事体力劳动人口减少等现象都不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减少的表现,而是年轻的体力劳动者整体规模的萎缩。
第二,从农民工自身“偏好”出发,农民工“返乡潮”也来自于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城乡居民由于户口的不同,导致农民工在城市所享受的医疗保障、教育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远远低于城市户口的居民。伴随经济发展,物价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逐年增高,生活的成本太高。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也同时拉高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价格。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一定会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劳动力转移,意味着农村一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即使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也能够令人满意,也不一定向城市转移,因为现在农民工选择城市工作考虑的因素变多。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继续转移,不仅仅受到赋闲时间、工资水平等因素影响,还受到家庭分工、城乡生活状态、发展机会、社会认同差异、城市劳动力存量及就业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第三,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改变带来的影响。首先,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大部分企业所需的劳动者进入教育系统内,导致未来的就业取向发生改变而造成的。其次,我国大部分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人单位需要只是年轻的、素质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者。
中国“民工荒”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中国“民工荒”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具有特殊性。
(1)“民工荒”出现的区域性
从宏观层面讲,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东部的发展模式和速度等各方面都较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经调查发现,我国的“民工荒”现象主要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城市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对农民工的需求逐年减少,对技术性人才和综合素质人才(脑力劳动)的需求扩大。而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同时,随之带来的也是“返乡潮”,大量从中西部农业人口逐渐返回家乡。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性现象。
“民工荒”只是局部现象,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上出了问题,而是劳资博弈的结果,是农民工出于现实诸种原因被迫的时间(暂时不出来打工)或地域(换个地方)性选择,“民工荒”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它出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第一,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过于偏低,工作条件恶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基本上集中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就业,而处于这些产业的企业基本上只能靠最大程度地压缩工人的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来赚取利润。第二,沿海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改变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他们只能用脚来对市场做出选择。第三,存在的只是结构性短缺。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主要是18至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这场引起各方关注的“民工荒”预告了对劳动力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利用走向终结,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民工荒”存在于个别行业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的行业开始转变生产要素的增值能力,不再是简单依靠劳动要素取得比较优势的地位,转而引进技术,优化投资结构等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对民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工荒”是结构性的短缺,综合素质人才的短缺。但这只存在与个别行业,也是暂时的现象。因为,经济中存在诸多因素和潜在力量使“民工荒”尽快结束;中国政府政策应作出一系列调整,以建立良性循环和互信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劳资关系;经过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劳工之间的调试和努力,中国经济可能会较好地度过“民工荒”冲击阶段,回到正常的二元经济转换轨道。所以说,此时的“民工荒”并不代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不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中国长期以来的工资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物价上涨的速度不成比例,尤其物价上涨的速度几乎持续都是超过了工资上涨的幅度,在中国,实际工资收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上升,甚至可以说工资上涨农民工长期低工资后的正常恢复性回升,是对其的补偿。
①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处版社,1989.
[1] G·拉尼斯等: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 谭继文:刘易斯拐点是良机[J].经理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