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以生为本,创建情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思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和发展的理念。因此,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重点。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重视,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针对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初中语文方面,提出了三种课堂教学方法。
一、以生为本,创建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使学生吸收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效率并不高,还容易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从而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创建情境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
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体性,我首先让几位学生进行情境还原,将文章的情节演绎出来,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世界。然后再让学生就刚才还原的情节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六位小伙伴在玩弹子游戏后,相约一起爬悬崖,“我”由于身体不好,一直在犹豫中。
生1(扮演内德):我们很久都不爬悬崖了,今天就去吧。
生2(扮演“我”):但我的身体不好,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冒险。
生3(扮演杰利):别当胆小鬼了,赶紧来爬吧。
……
其他孩子都爬上了崖顶,但“我”由于害怕还待在石架上。天变黑了,悬崖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正当“我”害怕的时候,一束光照亮了石架。
生4(扮演“我”的父亲):快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生2(扮演“我”):我不下去,我害怕,我会摔死的。
……
在几位学生表演完后,我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说说自己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5:文章的主人公因为别人的怂恿就沉不住气去爬了悬崖,结果导致自己下不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生活中做决定时,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理性思考,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丧失理智。
生6:文章的主人公一步又一步,终于从悬崖上走了下来。这件事启发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学会将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抛掉害怕而专注于困难本身,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
在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进行情境还原,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文章,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建文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将文章内容当作一个故事,而是将它作为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对其包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所教授内容选择是否创建情境,当文章不适合情境扮演时,也可选择通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还原文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以生为本,师生互动
互动作为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在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利器,也是传授与接收的交流手段。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汲取知识。
在教授《我的信念》一课时,由于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我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具体不懂或难懂的点在哪里,因此我在带领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通过他们的答案,推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师:文章中出现过“梦想家”一词,请大家根据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说说“梦想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生1:作者认为梦想家是指不顾物质利益,受到某一领域的吸引而专注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从而有所收获、有所贡献的人。此外,梦想家热爱生活,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有梦也切实际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喜欢?
生2:我喜欢“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觉得自己是被上天遗忘的种子,永远不可能茁壮成长。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认真地生活,而不需要克服任何困难就能达到目标的事例是个别案例,所以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它,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作瑪丽·居里,有谁了解这位作者呢?
生3:居里夫人是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虽然她的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我们应该学习她永不放弃的精神。
……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提问学生,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掌握程度,这使我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分清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师生互动不仅是一种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印象的主要方法。
三、以生为本,鼓励思考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养成思考、质疑的好习惯,不对“参考答案”唯命是从,而是深入理解文章,总结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在教授《论语十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除了学习文言文的表述方法,还能懂得《论语》中蕴含的儒家道理,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先对各句话进行解释,从而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课本下方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1: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及时复习,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快乐。
生2: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到知识后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
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养成学习并经常复习的习惯,再与朋友进行交流,能够将学习这件事变为一件能够互相交流的快乐之事。
……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对一句话进行自己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以小窥大,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思考这项活动贯穿人类发展始终,它不仅可以提高做事效率,还能带来创新和创造。因此,在鼓励创新的今天,鼓励思考应当成为教师的主要教育理念之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金轩.以生为本,优化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8(2):138.
[2] 吴晓雷.以生为本,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7(27):76-77.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和发展的理念。因此,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重点。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重视,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针对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初中语文方面,提出了三种课堂教学方法。
一、以生为本,创建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使学生吸收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效率并不高,还容易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从而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创建情境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
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体性,我首先让几位学生进行情境还原,将文章的情节演绎出来,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世界。然后再让学生就刚才还原的情节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六位小伙伴在玩弹子游戏后,相约一起爬悬崖,“我”由于身体不好,一直在犹豫中。
生1(扮演内德):我们很久都不爬悬崖了,今天就去吧。
生2(扮演“我”):但我的身体不好,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冒险。
生3(扮演杰利):别当胆小鬼了,赶紧来爬吧。
……
其他孩子都爬上了崖顶,但“我”由于害怕还待在石架上。天变黑了,悬崖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正当“我”害怕的时候,一束光照亮了石架。
生4(扮演“我”的父亲):快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生2(扮演“我”):我不下去,我害怕,我会摔死的。
……
在几位学生表演完后,我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说说自己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5:文章的主人公因为别人的怂恿就沉不住气去爬了悬崖,结果导致自己下不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生活中做决定时,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理性思考,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丧失理智。
生6:文章的主人公一步又一步,终于从悬崖上走了下来。这件事启发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学会将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抛掉害怕而专注于困难本身,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
在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进行情境还原,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文章,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建文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将文章内容当作一个故事,而是将它作为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对其包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所教授内容选择是否创建情境,当文章不适合情境扮演时,也可选择通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还原文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以生为本,师生互动
互动作为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在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利器,也是传授与接收的交流手段。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汲取知识。
在教授《我的信念》一课时,由于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我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具体不懂或难懂的点在哪里,因此我在带领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通过他们的答案,推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师:文章中出现过“梦想家”一词,请大家根据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说说“梦想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生1:作者认为梦想家是指不顾物质利益,受到某一领域的吸引而专注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从而有所收获、有所贡献的人。此外,梦想家热爱生活,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有梦也切实际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喜欢?
生2:我喜欢“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觉得自己是被上天遗忘的种子,永远不可能茁壮成长。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认真地生活,而不需要克服任何困难就能达到目标的事例是个别案例,所以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它,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作瑪丽·居里,有谁了解这位作者呢?
生3:居里夫人是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虽然她的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我们应该学习她永不放弃的精神。
……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提问学生,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掌握程度,这使我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分清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师生互动不仅是一种课堂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印象的主要方法。
三、以生为本,鼓励思考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养成思考、质疑的好习惯,不对“参考答案”唯命是从,而是深入理解文章,总结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在教授《论语十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除了学习文言文的表述方法,还能懂得《论语》中蕴含的儒家道理,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先对各句话进行解释,从而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课本下方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1: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及时复习,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快乐。
生2: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到知识后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
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养成学习并经常复习的习惯,再与朋友进行交流,能够将学习这件事变为一件能够互相交流的快乐之事。
……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对一句话进行自己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以小窥大,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思考这项活动贯穿人类发展始终,它不仅可以提高做事效率,还能带来创新和创造。因此,在鼓励创新的今天,鼓励思考应当成为教师的主要教育理念之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金轩.以生为本,优化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8(2):138.
[2] 吴晓雷.以生为本,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7(27):76-77.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