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在于“自我接纳”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城区的一所名校。她曾经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成绩这么优秀,在这所名校里一定能够独当一面。然而,当她在学校“教研风采月”活动中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她自己的那节便借故不上了。她觉得自己的水平,在这所学校只能排在倒数的位置。而更糟糕的是,从此后,她更加消沉,完全丧失了信心……
  无独有偶。C老师自参加工作后,一直按就读研究生时导师的要求,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只要了解到有大型的学术活动,哪怕学校不派她参加,她也会请假去参与(回校后主动挤时间把耽误的课程补上)。因为她长期开展专著、期刊的阅读,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主动申请上教研课,深入反思和总结,连续三届的区级课堂教学大赛均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在一次省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二名)。她的教学艺术、个人综合素养都得到了评委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省里一所名校准备免试录用她,她经过一番了解,觉得这所名校里群英荟萃,自己的水平远远比不上,还需要锤炼,于是婉言谢绝了……
  笔者和这两位老师有过不少接触,也向她们的同事做过很多了解——她们身处乡村,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努力地搞研究,积极主动参加教研活动和反思总结,不但课上得好,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她俩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师德师能都值得很多教师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在于对自我的不接纳、不认可。从某种程度来说,她俩是放弃了一个更高平台的成长的机会。
  对自我的不接纳,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放弃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搞好学习,是因为父母总是在他们面前提及“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索性放弃。有些老师也是如此,别的老师都那么优秀了,我在努力时,他们也在努力,我怎么能赶上他们呢?自然,所选择的也是放弃。
  教育最大的幸运是,有许多已经很优秀的教师还在努力,但不幸的是,也有许多教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自己产生不接纳的心理,放弃了成长。这是对自己和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杜绝。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元素。而教师真正得以成长,“自我接纳”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
  一、自我接纳在于不被“距离感”所困扰
  因为有距离,我们看不到,或是看不明白,自然也不可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优秀的对象也因此被过度地美化,从而觉得自己远不如他们而放弃自己的成长。像C老师便是如此。她和名校之间也因为距离的存在而对名校过度的美化,才错失了成长的机会。还有一种距离是,已经看到了,但也仅仅是看到,甚至只是看到表面,因为其与实际的情况存在距离而不知,所以产生了放弃的念头。A老师就是这种典型的代表。在“教研风采月”中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和平常做一般的常规课之间是存在距离的,A老师就是被这距离模糊了双眼,以至于自己逃避了这次的献课,后面的消沉也是如此。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产生美是因为有神秘感。因为这神秘感,才让人们对此望而却步。常听不少校长说,“你看那些学校的老师,他们的专业素养都很高”“我原来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专业能力很强”……校长这样说,往往不会激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斗志,反而让老师们心生自责而丧失自信。
  每一个教师要善于认识自己,通过一定的渠道对校长口中的那些老师做一些了解,不是与他们一争高下,而是了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或许在直接接触他们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也没有校长所说的那么“神奇”。了解到这些后,才能看清自己目前在学校所处的位置,把握自己的成长方向,以及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自己该怎么做,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消除距离感,实质是消除神秘感,不被“距离感”所困扰,也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成长自信。
  A老师的消沉被校长看在眼里,经过多次交流,校长找到了原因,之后,由教导处牵头组织的听推门课活动,邀请了A老师一同参与。听完全校语文老师的课,加上每节课之后的交流和自己对每一节课的评价,终于发现,不是自己不如他们,是各有长处,各有风格。之后,在校长的鼓励下,她坚守着自己的那条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出类拔萃的教师。后被学校选派参加省级群文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三名)。
  二、教师要努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对于99%的教师来说,都是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教育职场的,都是希望自己能大干一场,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教育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教育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所面对的环境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很多时候,现实的一切也许会把人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如某些教師与这个老师或那个老师进行对比时,发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看到了自己境况的窘迫,也因此会给自己提出略显苛刻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时间段成为人们眼中的优秀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而一旦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时,就更加自责,责怪自己不够聪明,认为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这样会给自己巨大的压力,极大地消耗自身的能量,以至于使自己的行为失控。
  当下,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可以说,与这种觉得自己不完美而产生自责有很大的关系。更可怕的是,因此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放弃了成长。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自责不会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让其更好,才是对教育真正的尽责。《墨子》有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从心底里认可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对自己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明确自己的现状,知晓自己当下处于哪个位置,自己该怎么破冰。面对前有“虎”的狙击,后有“狼”的追赶时,不是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望,而是另辟蹊径,从而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看到其他教师能攀登教育的“珠穆朗玛峰”自己却不能时,不是责怪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是想到“我还可以爬别的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实际上是能接纳自己能力有限的现实,也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突破口,直面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环境,然后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树起自己的标杆。
  三、教师要坦然接纳自己的失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曾经意气风发,对自己、对教育寄予厚望,也在脚踏实地干着自己的工作。但在与教育相拥的过程中,自己新的想法、新的实践却未能顺畅地实施下去,似乎一段时间以来遭遇的就是失败,也因此而失落,觉得什么都无能为力了。
  A老师,在因校长的鼓励而努力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尤其是开展群文阅读的研究时也曾不断地遭遇失败,也曾失落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校长和她一起分析、一起找原因,她才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从对自己的不满中渐渐地走了出来,才有了之后的发展。
  接纳自己的失败,不因一次或几次遭受挫折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不满,也不因此对自己做定论性的判断,而是不断练就自己的成长心态。有成长心态的老师,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能接受可能存在的经常性失败,认为失败只代表此时此事,不会决定自己以后的方向和结果,也能看到失败中的机遇,看到当前自己的不足,并相信自己能通过再出发、再前行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你必须很喜欢和自己做伴。好处是,你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费里尼)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外在的环境是可供利用的资源。只要一直把对教育的初心印刻在心底,落实到行动上,一直“喜欢和自己做伴”,努力地接纳自己所应该接纳的一切,才能使自己以自我“原创”的生命走进教育天地,在历经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之后,没有成为“赝品”而被淹没。
  (责任编辑:姜波)
其他文献
[摘 要] 利用错题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但在实际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错题利用的价值”及“学生错题利用的路径”两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集错”“说错”与“延错”的三个利用路径,真正使学生利用好错题。   [关键词] 集错;说错;延错;学生错题  一、学生错题利用的价值  1. 利于学生复习与反思的实施  笔者发现学生在复习时常常找不到复习资料,只是机械化地刷题
[摘 要]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零星地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阅读教学如果围绕着这些教学资源,逐一展开教学,就会使得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尴尬局面,而设置典型的统整板块,将同质的资源联结起来,就可以使零散的资源不断聚焦。本文提出要罗列类群词串,消除文本理解障碍;规整表达策略,统整文本训练资源;转换文体形式,内化运用信息素材。   [关键词] 罗列词串;规整表达;转换文体;统
本报北京8月27日讯,教育部今天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去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数据作了全面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上年增加0.70万所,增长1.33%;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9亿人,比上年增加674.48万人,增长2.39%;专任教师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  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新增劳
[摘 要]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误读、浅化现象,以《司马光》教学片段为例,从尊重学生多元体验与尊重文本主旨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正确解读教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尊重  课堂教学必须忠于教材,课堂学习内容必须以教材为本,不得以“用好教材”为名,轻易取舍内容,或浅化内容。然而,当前在教材解读上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性,即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有的能切中
[摘 要] 文章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挖掘人文资源、情境创设、把握历史启示的作用和课文探究延伸等方面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人文素养;渗透与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的灵魂,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在人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渗透人文素养的
对《档案管理》杂志几个细节问题的建议 一笔谈    《档案管理》杂志非常重视读者意见,然而读者来信往往把重点放在评论杂志的文章主题、栏目设置等内容方面,最近论坛中也有人提及增加收稿日期等细节问题,本人特就杂志形式上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建议一:增加论文的作者简介、收稿日期等详细情况。《档案管理》目前仅有的有关作者的信息是在文章结尾署上作者的单位,但这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当3位以上的作者合作
蔡总编: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有的观众批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快成“一家讲坛”了。对于这个问题,《百家讲坛》的编导说,只要观众喜欢,收视率不减,就行。我觉得此话有理,对于办好《档案管理》也有借鉴。(蔡:也是一种理由。)  “百家讲坛”是由一家一家汇聚而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只要有收视率,说明栏目办得就不错。(蔡:这是定位问题。《档案管理》的定位是以业务指导性为主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只要求学生接收暗示信息,是在没有苛求、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将暗示教育法应用于班级管理,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摘 要]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顺应教育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试金石。   [关键词] 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已逐渐替代应试教育。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并未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
1862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