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声音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egongju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北方苦寒,日短夜长,并不适合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一位女工作人员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做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主动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起来。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
  然而,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其他文献
李白诗歌中出现的新词新语对研究汉语词汇史、李白诗歌研究、字典辞书修订等都有一定价值。本文对李白诗歌中出现的新词、新语和新义进行研讨,针对新词新语的时间断代、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2种安装多位点血管瘘手术方法对山羊机体免疫应激的影响。选取8只体重相近、年龄约1岁的健康麻城黑山羊公羊,按体重相近的原则分成2组,分别采用腹腔镜法与传统
李炳英先生是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第一任中文系主任。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先生为四川教育界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李炳英先生是一位国学学者,曾长期致力于《庄子》《孟子》
南京大学法学院金俭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住宅法研究”(批准号为99CFX004)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最终成果为著作《中国住宅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该成果主要内容是:
软陶源起于欧洲,这种低温聚合粘土的历史不算短,但在中国出现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还具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软陶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