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立足县域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宏观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县域竞争合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创造县域经济发展宽松的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均衡;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6-0041-02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县域经济在竞争中加速调整、迅猛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为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大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推进经济强县与中等发达县市、贫困县市的同台共舞、携手并进,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县域之间的基本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各有特色。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握特色产业的培植,在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上进行重点突破。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人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措施,形成了合理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进一步发展中,国家应针对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制定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国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鼓励创新创造,引导县域之间立足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主选择创新发展的路径。三是制定更加细化、范围更广,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与绩效考核等。四是简政放权,扩权强县,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制定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县域经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一中心镇一农村新社区一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其他文献
一、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教学为什么需要改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今,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初显成效的今天,要想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保持高位,想让他们在严格的中考中取得一个
期刊
网络词语年年翻新,层出不穷。在2009年还不到年中的时候,台湾政治评论家南方朔就作出了定论:“‘×很大’必属2009年的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很大”来源于“杀很大”,是台湾网络游戏《杀online》的广告语。广告中“杀很大”的意思是“游戏的武器很大,武器的杀气很大”。在这个游戏的广告中,台湾美少女郭书瑶凭借稚嫩的面孔和性感的身材,用嗲到极点的童音大声喊出“杀很大”,“杀倒”了众多网游宅男,她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