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0 —羟丁酸检测的意义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血清β羟丁酸(β-HB)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对40例正常人、30例DKA患者和40例无酮症糖尿病人血清中的β-H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尿酮体进行检测。结果: DKA组血β-HB3.3±1.69 m mol/ L,FBG24.32±10.16mmol/ L,HbAlc10.01±3.69%,无酮症糖尿病组血β-HB0.20±0.15mmol/L,FBG9.36±4.21mmol/L,HbAlc7.01±1.56%;正常對照组β-HB0.104±0.052mmol/L,FBG4.98±0.52mmol/L,HbAlc4.34±0.50%DKA组血β-HB、FBG、HbAlc与无酮症糖尿病组及正常组差异显著,无酮症糖尿病组血β-HB、FBG、HbAlc与正常组差异亦显著。在DKA组中尿酮体阳性率为85.6%;无酮症糖尿病组尿酮体均为阴性。但仍有10例血β-羟丁酸髙于正常。结论:检测血β-HB有助于DKA的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其敏感性高于尿酮体检测。
  关键词:β-羟丁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87-01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是酮体的主要成份。占酮体的78%,在肝脏内合成,经肝外组织利用。由于β-羟丁酸在酮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可以代表酮体的含量。在健康人,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以等克分子的浓度存在,二者基本构成血清中所有酮体,丙酮是次要成分。在严重糖尿病β-羟丁酸/乙酰乙酸的比率可增至6:1,这是因为此时机体有大量CO2存在,促进了β -羟丁酸的生成[1]。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浓度升高之前,血液中酮体的浓度会有明显的升髙。因此,测定酮体的浓度对于糖尿病的早期预警很有意义[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研究对象均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其中糖尿病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尿酮体是否阳性分为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无酮症组,糖尿病无酮症患者40例(无酮症组〉,男21例,女19 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9.2±11.6)岁。糖尿病酮症患者30例(酮症组),男性18 例,女性12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0土 10.6)。正常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2ml,所有标本均来自我院健康查体血清。
  1.2 方法及仪器: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时查尿酮体,于入院第2天早晨空腹抽血查β-羟丁酸,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β-HB测定所用仪器为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景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β-羟丁酸试剂盒采用酶终点法测定;釆用法国Sebia公司全自动电泳分析仪检测HbAlc;用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葡萄糖氧化酶法测空腹血糖。采用分析仪及配套试纸,半定量测定尿酮体。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采用双侧P值<0.05为统计学显著意义。
  2 结果(见附表)
  2.1 FBG: 糖尿病酮症组 (24.32±10.16mmol/L)明显高于无酮症糖尿病组(9.36±4.21mmol/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HbAlc:糖尿病酮症组(10.01±3.69%)髙于无酮症糖尿病组(7.01±1.56%),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2.3 β-HB:糖尿病酮症组(3.3±1.69mmol/L)明显高于无酮症糖尿病组(0.20±0.15mmol/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结论
  酮体包括丙酮、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其中β—羟丁酸占78%,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基本环节是胰岛素的缺乏,首先是不能产生足够的草酰乙酸把乙酰CoA带入三羟酸循环;其次是血糖不能被很好的利用,而引起脂肪分解增加以供能结果大量脂肪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经β-氧化后生成大量乙酰CoA,乙酰CoA在肝脏合成酮体,酮体量的增加超过了周围组织的氧化能力而引起高酮血症[3]
  目前,国内诊断糖尿病酮症仍然依赖于尿酮体定性和结合血清CO2测定,综合判断是否有酮症酸中毒,只有间接的方法,尚未见有测定血清中酮体含量的方法。β-羟基丁酸是酮体的主要成份,约占总量的78%[4],β-羟基丁酸的测定可定量的反映血清中酮体的含量,对判断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病情与葡萄糖的利用密切相关,与脂类的代谢密切相关。目前用于糖尿病病情监测的指标主要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二者是血中糖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不能充分说明体内脂类代谢情况和病情发展趋势,体内酮体的含量可反映脂肪的代谢的状况,血清中β-羟丁酸的测定可作为脂肪毒性作用的观察指标[5]
  传统的β-羟丁酸检测方法为硝普盐法,此反应是半定量的,不能检测标本中酮体的确切含量,还易受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6],且硝普盐法不能检测β-羟丁酸,只能与乙酰乙酸反应。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的改变要早于乙酰乙酸,随着治疗的进行,β-羟丁酸不断氧化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升高,导致传统的硝普盐检测法测定的酮体升高,易误导为酮症酸中毒加重,但血中β-羟丁酸水平开始下降,因此检测β-羟丁酸可反映体内酮体的情况和酸中毒的真实情况。另外,硝普盐法还受多种药物影响,如含巯基的药物可产生假阳性结果,而大量维生素C可使标本产生假阴性,尿酮体的检测还要受肾功能的影响。在糖尿病酮症骏中毒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β-羟丁酸的变化,可准确了解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约有半数患者酮症酸中毒消除后硝普盐反应仍阳性[9],本文无酮症糖尿病组中β-羟丁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β-羟丁酸的测定较酮体定性试验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与无酮症糖尿病组相比,β-羟丁酸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程度与病情密切相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测定结果表明: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的改变要早于尿酮体,因此,英国糖尿病协会认为,现有的尿酮体检测对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或监测治疗不可靠,血β-羟丁酸的测定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及疗效观察起重要作用。
  总之,糖尿病病人早期测定β-羟丁酸含量可及早发现酮症,及时纠正酮症,对预防酸中毒具有非常重要意义,β-羟丁酸含量高低是反映酮症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指导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4 小结
  由于检测方法和使用试剂的不同,可能此论文做出的结果跟其它报道的类似的论文结果不完全一致,由于还有许多对β-羟丁酸的研究和检测方法还不够全面和完善,望今后对β-羟丁酸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对β-羟丁酸HBV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 加全面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2004,87
  [2] 马念章,李光,廖静敏,等.人体内酮体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化学评述与进展,2005,33:1019-1022.
  [3] 于永光,邹德学,于洪敏,等.1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液β-羟丁酸/乙酰乙酸-变化规律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0,⑷:243.
  [4] 缪辉南,陈石根译.酸法分析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85-188.
  [5] 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纪要(一).中国糖尿病杂,1999,7(1): 63.
  [6] 俞茂华,李静文,朱禧星,等.酶促反应荧光法测定糖尿病病人血浆酮体及初步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1988,11 (12): 706-708.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仿射变换,仿射性质、仿射量,仿射对应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分析、探讨高等几何的群论观点对于初等几何的指导作用,在较高层面上认识几何空间的基本特性、研究方法、内在
清代郑板桥的"爱子之道"和家教思想表现在爱子而不娇溺,教子首在"做个好人",从小抓紧爱心教育,顺应儿童"天机"自由发展以及重视家教与师教结合诸方面,对现代家庭教育可引发有
大学作为学术性机构,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区别于其它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确立教师在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大学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当前必须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
针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本模式以“补缺假设”和“互动协同理论”为理论依据,革新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重视语言技能而
一、各种进攻基础配合的运用现状1.各种基础配合中掩护最多,其次是突分和掩护加突分。2.掩护是在不同区域内同时进行的,既有远球掩护,也有近球掩护;既有给持球队员的掩护,也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前些年由于资金的不足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滞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老化,再加上部分群众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对学习新技术、使用
为了解佳木斯市的微塑料赋存与组成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佳木斯市典型区域土壤中的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确定微塑料污染
海上浮式风机为蕴藏丰富的深海风能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浮式基础存在的大幅度纵荡、纵摇和艏摇运动可以改变风轮与流场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风力机的气动特性。基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