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灌溉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96以上。如果全国灌区的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3%,每年可节约110亿立方米,相当于中线南水北调工程每年的引水量。如果全国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提高1.5%,节省的水量就可以解决当前工业和生活的缺水问题。我国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只达到40%,与发达国家70~80%的差距很大,可见,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非常重要,节水的潜力也很大。
一、农业节水灌溉事业发展浅析
建国以来,农业灌溉事业不依附于国情、水情、农情的发展。50年代初,由于旧社会的水利工程失修,洪、涝、旱灾频繁发生,给刚建立的新中国造成很大损失。我国当时采取了洪、涝、旱三害兼治的方针,以防洪除涝为主。上世纪60年代,防洪除涝卓有成效,干旱却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打井抗旱的高潮,各地区把地下水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海”,各省设立打井办公室,专门组织打井,形成打井抗旱的高潮。随之相应成立了机电排灌站,配以防渗渠道输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强灌溉。
随着灌溉事业的飞快发展,农业灌溉需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上1977~1978年全国性的大早,造成了巨大损失,水资源不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水利部队水资源利用更加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的评价工作。评价后深深认识到,我国的水资源是不足的,要求各地根据水资源的状况,有计划地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同时对农业灌溉提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实施节水灌溉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各地区,以防渗渠道输水灌溉及低压地下输水管道灌溉为主体的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推广,灌溉面积扩大,农田灌溉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我国把农业节水灌溉定位基本国策,节水灌溉呈现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态势。节水灌溉进入一个节能、节源、提高水利用率的新时代。
二、节水灌溉发展的态势分析
节水灌溉就是要用尽量少的水量投入,获得较多的作物产出。节水灌溉已从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输水灌溉过程损失的输水节约形式,发展到遵循作物生理、生态需水机制适量供水的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过程,概括地说是从远距离防渗输水。配以田间大水漫灌过渡到田间防渗输水,配以畦、沟的小水灌溉发展到喷灌、滴灌、微灌的高效灌溉逐步向高科技的生理生态供水的自动化灌溉方向发展。在节水灌溉管理上,由粗放计划型向集约经营型方向发展。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高标准的灌区必须首先做好水资源的评价与规划,摸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处理后的弃水的可利用的数量,建立水资源优化调节利用的管理体制,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的规划。其次,根据作物生态生育状况,搞好田间土壤水分的调节控制提高作物自身对水分的利用能力,以有限的水资源,灌溉较大的耕地面积,获得较多的作物产出。
三、节水灌溉的持续发展评析
节水灌溉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在于对水资源缺乏科学有效的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管理被人为地分割,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以致很多地区产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灌溉事业的发展。再则,在农业灌溉发展中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不足。因此,只有在对水资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不破坏水资源恢复能力的前提下,用尽量少的水资源,换得尽量多的作物产出,才是节水灌溉持续增长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必须做好如下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使节水灌溉事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管理上,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强化灌溉系统的集约化经营机制,强化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
在节水工程上,坚持灌溉工程项目的监理制度,严格项目管理标准,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各项效益指标的完成。
在节水技术上,综合应用各项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加强作物生理节水方面的研究、作物对水分敏感系数的研究、土壤水对作物有效指标的研究等。
在开辟水源上,把处理后的弃水和工业重复利用的弃水做为农业节水灌溉的水源,并深入研究其水质对作物生理形态和品质的影响。
总之,农业节水灌溉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水利、农业、地质、环保等多学科技术应超前发展,并积极开展宏观研究,以促进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水务局)
一、农业节水灌溉事业发展浅析
建国以来,农业灌溉事业不依附于国情、水情、农情的发展。50年代初,由于旧社会的水利工程失修,洪、涝、旱灾频繁发生,给刚建立的新中国造成很大损失。我国当时采取了洪、涝、旱三害兼治的方针,以防洪除涝为主。上世纪60年代,防洪除涝卓有成效,干旱却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打井抗旱的高潮,各地区把地下水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海”,各省设立打井办公室,专门组织打井,形成打井抗旱的高潮。随之相应成立了机电排灌站,配以防渗渠道输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强灌溉。
随着灌溉事业的飞快发展,农业灌溉需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上1977~1978年全国性的大早,造成了巨大损失,水资源不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水利部队水资源利用更加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的评价工作。评价后深深认识到,我国的水资源是不足的,要求各地根据水资源的状况,有计划地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同时对农业灌溉提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实施节水灌溉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各地区,以防渗渠道输水灌溉及低压地下输水管道灌溉为主体的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推广,灌溉面积扩大,农田灌溉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我国把农业节水灌溉定位基本国策,节水灌溉呈现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态势。节水灌溉进入一个节能、节源、提高水利用率的新时代。
二、节水灌溉发展的态势分析
节水灌溉就是要用尽量少的水量投入,获得较多的作物产出。节水灌溉已从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输水灌溉过程损失的输水节约形式,发展到遵循作物生理、生态需水机制适量供水的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过程,概括地说是从远距离防渗输水。配以田间大水漫灌过渡到田间防渗输水,配以畦、沟的小水灌溉发展到喷灌、滴灌、微灌的高效灌溉逐步向高科技的生理生态供水的自动化灌溉方向发展。在节水灌溉管理上,由粗放计划型向集约经营型方向发展。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高标准的灌区必须首先做好水资源的评价与规划,摸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处理后的弃水的可利用的数量,建立水资源优化调节利用的管理体制,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的规划。其次,根据作物生态生育状况,搞好田间土壤水分的调节控制提高作物自身对水分的利用能力,以有限的水资源,灌溉较大的耕地面积,获得较多的作物产出。
三、节水灌溉的持续发展评析
节水灌溉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在于对水资源缺乏科学有效的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管理被人为地分割,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以致很多地区产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灌溉事业的发展。再则,在农业灌溉发展中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不足。因此,只有在对水资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不破坏水资源恢复能力的前提下,用尽量少的水资源,换得尽量多的作物产出,才是节水灌溉持续增长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必须做好如下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使节水灌溉事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管理上,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强化灌溉系统的集约化经营机制,强化灌溉系统的集中管理。
在节水工程上,坚持灌溉工程项目的监理制度,严格项目管理标准,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各项效益指标的完成。
在节水技术上,综合应用各项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加强作物生理节水方面的研究、作物对水分敏感系数的研究、土壤水对作物有效指标的研究等。
在开辟水源上,把处理后的弃水和工业重复利用的弃水做为农业节水灌溉的水源,并深入研究其水质对作物生理形态和品质的影响。
总之,农业节水灌溉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水利、农业、地质、环保等多学科技术应超前发展,并积极开展宏观研究,以促进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