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风景游径系统建设研究及其对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的启示

来源 :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确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迈入新格局,而国民户外游憩体验需求的日益提升对自然资源整合的保护形式给予新的挑战.基于美国成熟的国家游径建设经验,研究对其框架体系下风景游径的设立起源、规划要素、服务功能、生态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中国部分道路系统现状,从原则、规划、管理、运营4个方面提出未来国内风景游径总体规划策略,即最小干预下的最大化户外游憩体验选择、统一建设标准下的分段规划、分层协作的“合作”统筹管理及自然平衡的有限开发.将其串联国内现有核心自然风景资源区域,提供规划整合自然资源渠道,以此促进风景游径系统的引入及本土化可持续建设发展,构建满足于全国范围内的风景游径大型线性空间的户外发展需求.
其他文献
中国园林“文心”的呈现方式大体有三种:(1)借鉴诗文创作中意在笔先、精心结构等手法来造园筑圃.意在笔先之“意”,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作品主题,一是指创作构思,前者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抑或对理想的表现;后者是说造园者要胸有丘壑,能从大处着眼因地造景,从小处着手精心设计,用作诗文的起承转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方法来精心营构园林.(2)通过述古与编新、着迹与妙套、应景与应情等基本原则,直接为园名景名点题.述古就是用典,要跟园林的具体景致和游园情形结合起来,在切中造园旨趣和景象意境的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科学问题,从生物共生、社会共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文明时期和谐共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含义:生命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共生,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睦共处,民居建筑及各类游憩、管理、保护设施建筑从选址到形态风格均应尊重地方历史、传承风景文化、保护乡土生态.国家公园生态服务流与生态产品价值流必须惠及地方居民、驱动区域发展,区域城镇与社区需要积极支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良性可持续机制.按照帕森斯AGIL模型理论,能力提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