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的幸福和为了幸福的儿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价值:语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
  主持人语
  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天都要备课、上课,当我们每天埋头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具体工作中时,我们是否清晰: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在教?我们又究竟需要教些什么?也许,忙碌的工作让我们无暇去思索这似乎在实践之外又渗透在实践之中的命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命题太大,还有更多的老师会认为,自己缺少可供把握的理论支持和路径支撑……
  彼得·圣洁说:“若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愿景,每天忙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把彼得·圣洁的观点引入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对于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若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学科育人价值立场的认识引领,那么每天忙碌的日常教学很容易成为没有附着价值生命的零碎的事。
  任何一门学科,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与他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密切相关。而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教学的终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目的,就是为语文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而教。语文教学价值观的更新,直接呼唤着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层面的系列变革。本期专题,我们提供了对语文教学价值的追寻视角和理论思考,通过聚焦目前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缺失的现状,积极探索育人价值挖掘的路径和课堂中的转化策略。
  
  什么是儿童的幸福?怎样才能使儿童感到幸福?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非自然发生的愿望,超过自身体力和良心允许而不能实现的要求,则会造成痛苦。因此,“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么遥远。”
  由此可见,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当我们来谈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时,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够无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只有真正地了解儿童,发展顺应儿童的教育,我们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认识缺失
  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在与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交流和对话中习得的。儿童更高的语言能力是由习得和获得两个方面共同伴随完成的。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将通过语文课程来系统地接受母语教育,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自身语言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表现为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可是原先有趣的、生动的语言学习为什么到了小学就慢慢结束了呢?为什么原先那充满好奇与新鲜的眼神慢慢地失去了光彩了呢?很多语文老师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埋头于教学,到临了却没有多少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呢?因此,我们必须得反思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否则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将逐步丧失。
  1.对儿童语言学习潜能的认识缺失。
  很多语言学家指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语言的人”,“他们在语言方面是天生的学习者,有巨大的语言学习的潜能”。这话的确不假,一旦儿童掌握了某种词汇,就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生的本能、情性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一个过程。
  可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是从进入小学后才开始的,于是他们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可怕的假设:儿童的语言学习为零起点,儿童的语言学习依赖于成人的教导。所以也就不必奇怪,课堂上老师将儿童置于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之外,而一再重复着孩子们已经知道或者已经懂得的枯燥的语言知识,于是儿童逐步产生一种观念:学校里的语言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2.对儿童语言学习规律与本质的认识缺失。
  在学校,儿童越来越觉得语言学习是多么的困难。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困难呢?当我提到下面几种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小学语文老师心中的一些观念时,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一是自下而上的学习观。很多老师认为,孩子学习语文是按照这样的路径进行的:从生字、词语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文章。拿阅读教学来说,我们总是要抛开课文,先来学习课文里的生字新词,然后才能进入到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可能比较普遍的一种文章观就是认为文章是自下而上的。认为文章就是这样自下而上的,从字词到句子到章,最后成篇”。他认为,文章首先是有高高在上的意义。我们无论要表达什么都会有一个写作的冲动,比如要表达的意愿、意志、情感等等,这些是文章存在的前提,有了它才可能有下面的段落、句子和字词。
  二是人工化的技能训练。请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工化”,也就是说脱离了真实的语言情境的;一个是“技能训练”,纯粹把语言看做是工具,通过简单机械的反复操练,以求儿童获得语言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观念无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把儿童仅仅看做是训练的对象,这无异于将人(包括儿童)看成是一般的动物。如果当我们的学校课程充斥着这样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时,学校也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的地方,儿童就会在失败中挣扎。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学习语言变得更加容易呢?那就得为儿童提供完整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语言情境,让儿童明白语言学习是为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充分让每个儿童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3.对儿童语言学习资源的认识缺失。
  前文所述,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一个过程。怎样激活呢?当然要用最契合孩子的方式。而只有在儿童文学这里,孩子们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语言,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语言方面的本能。
  自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至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一直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还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这种“分家”的严重后果至今还难以消除: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位置;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已经远离了语文教学,造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母语学习和精神成长。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不足,文体局限,其中民间文学、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和动物文学尤为缺乏;二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教材的数量不够,进入教材的作品要么是经过改写的,要么是编辑创作的;三是进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文本的教育功能。
  如今还有很多老师固守着一本教科书,而把很多优秀的儿童语言学习资源拒之门外,这真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
  二、儿童精神培育的失当
  儿童的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立言”来“立人”,他认为:“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
  然而,在我们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的思想是闭塞的,孩子们的情感是虚伪的,孩子们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我们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
  1.我们的语文教材究竟想说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凭借就是教科书。因此教科书的选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不仅要成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童进行精神培育的载体。可是我们的老师拿到手后,如果曲解或者误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无法实现或窄化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了儿童的精神成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的语文老师理应怀着对童年负责的态度,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开启美好未来的精神之窗。
  2.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想干什么。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集体性的“失语”现象。例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孩子们惯用的词语一般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是孩子们真实的心声,还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不管是什么,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教学是为了“蒙蔽”,还是为了“启蒙”?现代价值判断中的“责任”、“担当”、“权利”、“义务”等词汇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在谈到当今的语文教育时说:“最大的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是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的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其实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曾经提出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化,即“长者本位”向“幼者本位”的转化。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每堂课都作为一次精神的探险”(钱理群语),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设计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精神的“理想国”。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曾经无数次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上课,听他上课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荡涤,仿佛在畅享一场思想的盛宴。最近,我有幸听了孙校长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可谓受益匪浅。    朴实——返璞归真也精彩    诚如孙校长所说,他力图呈现一堂“家常课”。的确,整堂课没有多少华美的课件来帮衬。没有所谓的煽情音乐来辅助,只有老师和学生的交融,朴实得像一堂“家常课”。但是,这又是一堂不寻常的家常课,有的时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质。下面以《赠汪伦》一诗为例谈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谈诗歌内容,有三处地方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忽”字,就是
自走上教育岗位。十几年来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做了这么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我觉得这个全世界最小的“主任”、“儿童团团长”是一个极其烦琐、叫人头痛的“官”。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著的《如何当好班主任》一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班主任工作也可以“经营”得如此美丽、迷人。徜徉书海,犹如漫步在温馨的家园,听到的是鸟语虫鸣,看到的是花开草绿,感受到的是和煦的微风、暖融融的晨光,即使是淘气、固执、顽
黄芳老师,与我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一职业、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她的成长自然“逃”不过我的眼睛。她的“真”情,让我看到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教学研究的深爱。从她的身上,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是一个认真的人,有着一股干劲  她的认真,早有耳闻。当她还在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工作时,就听她校长说,比他下班还晚的是黄芳老师。我经常对别人说,我不佩服自己,也不佩服像我这样的男教师,却佩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女士根据童年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经典。在我的眼里,它更是一部教育的巨著,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教育的巨著,一部没有教育名言的教育经典,一部让人温暖快乐的教育诗篇。  最传神的儿童心理学。  “再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黑柳彻子用最简单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勾勒出童年,真实的童年,没有雕琢过的童年。小豆豆身上散发着属于童年
单元统整备课,就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的关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统整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这种备课形式不但实现了人力的整合,也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一、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统整人力资源  单元统整备课以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师作为核心备课成员,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年级个别的教师作为参与人员,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也
大浦的故事  安东    江苏,泰州,西城河水潺潺地流淌,千年不息。西城河北岸,静静地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世外桃源”般的校园在一群群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的大、那么的美。正对着学校大门的不远处就是那座大屋顶风格的青砖灰瓦老校舍,现在的校史楼。其对面东西则分别是两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楼道朴素典雅,教室里通透明亮。在许多大浦学子的记忆里,每当春夏之交的徐风细雨轻轻敲打着窗棂,银
一 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    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以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针对乡村教育实际,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新乡村教育”的使命:以让农村孩子享受最佳教育,获得最佳发
2013年杏坛杯赛课,翟素琴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自主学习的导航图式”,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自主学习语文的平台。下面着重从两方面对这节课作一个评价。  一、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分类,本文属于一篇叙事性作品。过草地时红军断粮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军团长彭德怀为挽救担负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13年,“百年附小,儿童先行”,学校以儿童教育为天职,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着力研究乐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一是课程研究,实施学科课程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三大板块的探究,整合与优化国家课程,开发与创新校本课程,尝试兴趣跑课课程,“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在锡师附小已不再是梦想;二是课堂研究,“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等多元化的课堂研究方式将研究“儿童的学习”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