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高质量就必火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课“文物精品与文化精品”

  在中国大学生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网课平台上,一些课程颇为火爆,其学习者可达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它们火爆的原因:一是相关领域受到人们关注;二是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且安排得当;三是主讲老师极富个人魅力,课讲得生动、活泼。
  计算机编程是热门的学习领域,在大数据时代,Python编程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Python。“Python网络爬虫与信息提取”“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都是在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上,单次开课报名超过3万人的课程。其中,“Python网络爬虫与信息提取”是面向具有Python编程基础学习者的进阶课程,介绍Python计算机生态中最优秀的网络数据爬取技术。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精美、细致,照顾到同学们进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用法。有同学甚至在课程下评论:“虽然是网络课程,但每次我在编程时想不起来了,都会回这里翻看老师的PPT。”
  在这诸多计算机编程课中,“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常年占据热门排行榜榜首。
  这门课由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嵩天教授团队研发,是首批国家精品课程,16次开课、累积学习者超过360万,是中国大学生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上选课人数最多的专业课程……课程主讲教师嵩天是一位自称60后的80后,他是中国大学生MOOC最年轻的课程负责人。他的编程课通俗易懂,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日常实例加入到课程中。比如,在课程的最后一章,嵩老师没有让学习者们做“高大上”的编程操作,而是引导大家用Python设计并绘制出自己心中的玫瑰花。“玫瑰花是我们之前所学基本操作的变体,编程技巧不重要,自己的思想才最重要,编程也可以很浪漫。”嵩天老师如是说道。同学们用数十行代码绘制出了颜色、形状不一,但都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领略到了编程带来的成就感和编程的巨大魅力。
  除了编程,关于大国重器的课程也颇受关注。学堂在线的课程“大国航母与舰载机”,至今报名人数已超过62万。笔者翻看课程互动区的帖子,发现课程参与者除了作为学校必修公选课报名该课的学子,还有诸多热情的军事迷,他们热情洋溢,积极参与着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和互动。
  课程一开始,辽宁舰挂满五星红旗,缓缓驶入大洋,课程带我们重温了我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全过程。中国的辽宁舰有多大呢?据老师所说,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某一个舰舱,如果婴儿每天在一个舰舱生活,那么等到他将所有舰舱都住过一遍,出来的时候,当时是婴儿的小孩至少已经十几岁了。除此之外,这门课还广泛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航母与舰载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这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开设的航母课程,也是一门经典的国防军事教育课程。
  同样在学堂在线,国防科技大学开设的“精确制导器术道”和清华大学的“工程伦理”等课程,累计均已有超过10万人报名。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天宫、嫦娥等举世瞩目,这每一个浪漫诗意的名字背后,都是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
  文学类网课在各个平台上开课数量惊人,其中也出现了诸多被学习者们奉为“神仙课程”的火爆金课。比如,“《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伟大的《红楼梦》”“《资治通鉴》导读”和“文物精品与文化精品”。
  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的 “《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这门课,迄今已经开课11次,仅最近一次开课,就有近5万人报名学习。
  “《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由著名音韵学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万献初主讲。他身形潇洒,身着大褂、手拿折扇,在一方黑板前用粉笔写写画画,带领所有学习者返璞归真。课程内容从阅读《说文解字》到以《说文解字》的视角观照社会和历史,系统而深入。除此之外,在讲课时,万教授的语言幽默,提供的事例活泼,每一个汉字本身都能讲出一段有趣的故事,比如:“史”就是一个人拿着“文件袋”;“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居然是室外放置的類似茶几的木头制品;陈和阵在古代应是一个字,都是指一个大的土堆旁。这样的课让人不喜欢都难。





  智慧树平台的“伟大的《红楼梦》”火爆程度也毫不逊色。这门课汇聚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王蒙、孙逊、张庆善、郑培凯、白先勇等海内外著名学者,集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一批骨干力量。
  本课程每学期都会在北京大学安排四次线下讲座,每个学期的讲座方向和内容以及邀请的专家都有所不同,从《〈红楼梦〉的人物命名与〈百家姓〉》到《从年龄角度看贾宝玉形象》再到《婢女的婚姻途径及其婚姻叙事》,从文学写作本身到社会研究再到比较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范围极广。课程同时配有网络直播,做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
  正如“《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课程下的评论所说,“幸甚得平台各路名师教诲,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无数不同年龄、不同学业背景的人相聚于此,通过“网络一线牵”,系统了解和吸收海量信息、知识。
  责任编辑:贾倩颖
其他文献
"现在的机器人有多智能呢?""机器人已经可以识别万物了吗?""机器人的识别是怎么做到的呢?"随着我逐渐走入人工智能的世界,这一层层面纱被慢慢揭开。考入研究生后,我加入了创新基地,首次参加的机器人竞赛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比赛。参赛队员需要对三种水果的数量与种类进行识别,识别正确即可得分,分数高者获胜。整个过程,被我们戏称为"让机器人认出水果"。
期刊
越过高考、度过假期,2021级的学弟学妹们不久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家会迎接许多转变、收获新的体验,如独自前往异乡、入住集体宿舍等等。在我看来,从高中到大学,一个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定式”到“定制”生活的轉变。从“定式”到“定制”  高中生活很像学校的校服,整齐划一,有着同样的款式配色。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都为了高考奋力拼搏、力争佳绩。而大学就不同了。尽管大家的主线任务都是学习功课、修满学
期刊
至今难忘去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比赛现场,当我们北京工业大学“照明卫士”团队的最终得分翻过“金奖”评分线那一刻,我作为团队负责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这个研究隧道照明技术的团队终于从“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密集的死亡之组杀出了重围,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在该项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看清隧道里的光  经常开车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开车驶入隧道或从较长的隧道驶出时,尤其是大晴
期刊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河边梦想家”团队的作品《故地新颜脱贫奇迹——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的“蜕变”》荣获全国一等奖。  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庄的蜕变,一场历时六年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验。  一群肩负强农兴农使命的中农大师生,用坚守与创新绘就了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带领全国
期刊
6年前,农大教授李小云带领团队来到河边村,看到村庄贫穷落后的景象,进行多年扶贫研究的他决定在此开展扶贫实验,改变村庄的面貌。初遇河边·见证  6年时间过去了,河边村整体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民们低收入、高支出、高负债的窘困状况也发生了改变,依托小云助贫中心设计的扶贫方案,传统的瑶族村落拥有了更多现代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前往河边
期刊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开放新一轮选课系统。一篇名为《又是一年选课时》的石墨文档,在高校风靡一时。该文档汇总各式课程信息和评价,经过上百人的随时增补,截至2021年5月16日,总计超过10万字,导出word文档255页。  自发汇总老师信息、制作和传播选课指南,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老师好吗?任务多吗?给分严吗?此类选课指南,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或私聊,在学生间隐秘且广泛地传播,一年年流传下来,
期刊
2018年8月,中國农业大学中级摄影班的同学在侯玉峰老师的带领下,远赴河边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在此期间同学们亲近乡土,用照片定格了发展中的村庄,后又两次前往河边村补充拍摄,并于2019年10月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举办“觅境河边”摄影展,用照片讲述扶贫故事,向更多的师生揭开了河边村的神秘面纱。
期刊
全球日益增加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通过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工艺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化学用品,既有利于解决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原料。通过发展电化学转化技术将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气体O_2和N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产值的化学用品H_2O_2和NH_3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方法。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产生H_2O
河边村是位于西双版纳雨林腹地的瑶族村寨,自2015年以来在政府、高校、公益组织和村庄多方努力下,这个深度贫困村走向了整体脱贫。与之相伴的是农大师生长期以来对河边脱贫历程的影像记录。在2020年1月,我所在的摄影团队在侯玉峰老师带队下从北京出发,一路颠簸深入滇南,用镜头记录扶贫成果,追溯脱贫故事。  好的器材能幫我们记录美,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帮我们发现美,而发现美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村民的生产生活,
期刊
《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的作者戴维·斯特利(DavidJ.Staley)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美国公立常青藤之一)的博士,现任该校历史系副教授,曾出版《历史与未来:用历史性思维想象未来》(HistoryandFuture:UsingHistoricalThinkingtoImaginetheFuture)、《头脑、心智与互联网:深度历史与未来》(Brain,Mindand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