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它把规律性的、理念性的东西全部摒弃,而代以图片、材料、信息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老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东西。这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对城市学生来说,他们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电视、周边的环境等可能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而对农村中学来说,特别是农村住宿式的中学来说,不要说网络,就是电视,学生也极少看到,那么,让他们利用课本上所给的信息得出较正确的、较深刻的规律性东西,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农村的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农村教师来说,就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学期,特别是初一的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成功的引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尤其显得重要。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对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如果老师能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曾这样设计课的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在中国南海,中国的海上勘察队挖出了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但它能够燃烧,且几乎不留残渣,被科学家称为“可燃冰”,这时,先中断一下录像,让学生猜测:这种冰晶可能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能替代我们日常中的哪些物质?在讨论这些问题后,接着提出:如果煤、石油等燃料物质用完了,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调、内燃机工厂等等怎么办?从而引出新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节课,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大多数住校生无机会接触电视、网络这一实际设计导入,不仅介绍了中国海底新发现的矿藏,而且为学习新能源做了铺垫,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2、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兴趣
现行的新课程初中地理教材,是在诸多地理教育研究者和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总结前人经验并经过多年实践而编辑的,可以说,它兼顾了“教”与“学”两方面,很符合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要求,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但说好,是指整体,并不是指它的各个章节都刚好与素质教育、与各地的教师、学生思维相吻合,完美得无一丝瑕斑。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开掘,而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并不是章章节节都做得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改变章节位置,来增强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教材第1册:前两章主要学习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科学性强,相应的也就少了一份趣味性。这里面,特别是第二章中“用经纬网定方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于掌握、应用。这时,若按教材的课程设置讲了,学生在开学之初被激发起的兴趣就会被一点点泯灭掉,这对整个学期的授课都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略作一个课程调整,来避免这种情况,增加学生兴趣。整体上看,该部分内容与后面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可先将“经纬网定方向”暂时略讲,不过分强调,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时,再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略微调整一下课程结构,既可避免了教师口干唇燥费尽心机的解释,又避免了学生焦头烂额仍找不到方向的尴尬。枯燥的重复使学生在新学期伊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略微的课程结构调整可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一节课,都要精心创设课堂意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如:初二地理中学习青藏地区流传着一首民歌:“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走进新郎的帐户。”教学时,可先放一遍民歌,再利用分析该民歌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了三十三天大,才进入新郎的帐房?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交通及依其自然条件和民俗,该发展哪一种交通方式,最后再回到课本,看中国政府的交通设计是否与学生的设计相吻合,并引导学生找出异同,回答出为什么。这种利用民俗、民歌的形式创设课堂意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加强了地理同其它各科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抽象,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生向城市中流动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甚至有的学生说:“城里才是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的不好”……
这种以地理知识来生活实际,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树立“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有价值的,既增加了其兴趣,又让其对学习地理产生了主观学习的愿望,产生一种主动力。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从表面上看,是难度降低了,老师似乎更易把握,其实则不然,因为新课程的知识面宽了,包容的知识量反而增加了,这就对地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以发展学生为本,怎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分析资料,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地理观点……这都是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或备课中考虑并实施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地理教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给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从不同的侧面来培养初中生所应具备的地理科学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它把规律性的、理念性的东西全部摒弃,而代以图片、材料、信息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老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东西。这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对城市学生来说,他们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电视、周边的环境等可能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而对农村中学来说,特别是农村住宿式的中学来说,不要说网络,就是电视,学生也极少看到,那么,让他们利用课本上所给的信息得出较正确的、较深刻的规律性东西,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农村的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农村教师来说,就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学期,特别是初一的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成功的引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尤其显得重要。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对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如果老师能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曾这样设计课的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在中国南海,中国的海上勘察队挖出了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但它能够燃烧,且几乎不留残渣,被科学家称为“可燃冰”,这时,先中断一下录像,让学生猜测:这种冰晶可能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能替代我们日常中的哪些物质?在讨论这些问题后,接着提出:如果煤、石油等燃料物质用完了,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调、内燃机工厂等等怎么办?从而引出新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节课,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大多数住校生无机会接触电视、网络这一实际设计导入,不仅介绍了中国海底新发现的矿藏,而且为学习新能源做了铺垫,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2、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兴趣
现行的新课程初中地理教材,是在诸多地理教育研究者和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总结前人经验并经过多年实践而编辑的,可以说,它兼顾了“教”与“学”两方面,很符合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要求,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但说好,是指整体,并不是指它的各个章节都刚好与素质教育、与各地的教师、学生思维相吻合,完美得无一丝瑕斑。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开掘,而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并不是章章节节都做得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改变章节位置,来增强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教材第1册:前两章主要学习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科学性强,相应的也就少了一份趣味性。这里面,特别是第二章中“用经纬网定方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于掌握、应用。这时,若按教材的课程设置讲了,学生在开学之初被激发起的兴趣就会被一点点泯灭掉,这对整个学期的授课都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略作一个课程调整,来避免这种情况,增加学生兴趣。整体上看,该部分内容与后面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可先将“经纬网定方向”暂时略讲,不过分强调,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时,再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略微调整一下课程结构,既可避免了教师口干唇燥费尽心机的解释,又避免了学生焦头烂额仍找不到方向的尴尬。枯燥的重复使学生在新学期伊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略微的课程结构调整可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一节课,都要精心创设课堂意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如:初二地理中学习青藏地区流传着一首民歌:“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走进新郎的帐户。”教学时,可先放一遍民歌,再利用分析该民歌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了三十三天大,才进入新郎的帐房?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交通及依其自然条件和民俗,该发展哪一种交通方式,最后再回到课本,看中国政府的交通设计是否与学生的设计相吻合,并引导学生找出异同,回答出为什么。这种利用民俗、民歌的形式创设课堂意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加强了地理同其它各科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抽象,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生向城市中流动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甚至有的学生说:“城里才是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的不好”……
这种以地理知识来生活实际,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树立“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有价值的,既增加了其兴趣,又让其对学习地理产生了主观学习的愿望,产生一种主动力。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从表面上看,是难度降低了,老师似乎更易把握,其实则不然,因为新课程的知识面宽了,包容的知识量反而增加了,这就对地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以发展学生为本,怎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分析资料,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地理观点……这都是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或备课中考虑并实施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地理教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给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从不同的侧面来培养初中生所应具备的地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