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为什么会摔不死等6则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个大问号
  
  蚂蚁为什么会摔不死
  
  众所周知,人从楼上摔下来不死也会重伤,可是蚂蚁从高处落下却安然无恙。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原来,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越小的物体其表面积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相平衡,从而不致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是说微小的物体可以在空气中以很小的速度下落,所以蚂蚁落地时速度很小,不致于被摔死。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种方法使蚂蚁摔死:把蚂蚁放在一根真空的长玻璃管中。当蚂蚁在这种管子中下落时,因为没有空气阻力,如果管子足够长,蚂蚁就有可能摔死。
  
  一些动物为什么在水面墙面如走平地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动物的躯体都很小。蜘蛛攀岩走壁靠的是附着力,而水黾在水面上行走靠的则是表面张力和流体阻力。这些支撑力只与昆虫——水面或蜘蛛——墙的接触面积有关;它们的反作用力或地心吸力则只与这些动物的质量有关。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大型动物更多地受地心吸力和惯性的控制;小型动物则更多地受附着力和流体张力等表面力的控制。
  但是,攀岩走壁和水上行走这两种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当苍蝇在竖着的玻璃板上行走时,它的跗垫和玻璃板之间的附着力足以防止它下滑或掉下来。但是,一旦苍蝇的体积增加10倍,其体积与重量比就会增加大约1000倍,而它与玻璃板的接触表面积却只增加约100倍。在这种情况下,苍蝇就会掉下来,因为尽管附着力增加了,但是地心吸力增加的幅度更大,附着力已无法与地心吸力抗衡;况且,此时苍蝇的翅膀已显得太小了,根本飞不起来。
  水黾的腿上有一层蜡质的疏水表面,既具有疏水功能,又不会被水沾湿。所以,除非地心吸力(水黾的重量)超过水面张力的垂直反作用力,否则水黾就不会淹死。此外,由于水黾的腿部在水面上产生了压力,所以它可以在这种摩擦力近乎为零的环境中悠哉游哉。为什么竹子长得特别快
  有一位小朋友,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早晨,他将自己的帽子戴在一根刚出上不久的竹子顶上。当下午放学回家时,他跑到竹林里一看,竹子将帽子顶得高高的,他即使踮起脚也拿不着了。
  植物中,竹子的生长速度堪称冠军,有些竹的空心茎每天可长40厘米,完全成长后的高度可达35~40米。竹之所以长得这么快,是因为它的许多部分都在同时生长。
  一般植物都是依靠顶端分生组织中的细胞分裂、变大而生长的。但竹子却不一样,它的分生组织不仅顶端有,而且每一节都有。我们挖取一只竹笋来看,将它一劈为二,可以发现里面的竹节都连得很紧,好像一只压缩的弹簧。当它钻出肥沃的土壤,遇到温暖、湿润的天气时,每一节的分生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细胞,相邻竹节间的距离就会逐渐拉长。如果每根竹笋有60节的话,那么它的生长速度就是其他植物的60倍。随着竹子的不断长大,竹节外面包裹的鞘就会脱落,竹就停止生长了。
  
  为什么荷叶遇雨结水珠?
  
  因为荷叶的叶面上有许多的密密麻麻的纤细茸毛,它们每根都很细而又含有蜡质。蜡的分子是中性的,它既不带正电,也不带负电。水滴落到蜡面的荷叶上时,水分子之间的凝聚力要比在不带电荷的蜡面上的附着力强。所以,水落到蜡面上不是滚掉,就是聚集成水珠,而不会湿润整个蜡面。
  
  为什么受伤的水果会变黑
  
  这是由于受伤水果的表皮以及内部充当“保护墙”的薄膜破裂,使氧气进入水果内部造成的。氧气会与水果中的一些化合物发生反应(通常是嵌入到这些化合物中),把这些化合物氧化。而有很多化合物在被氧化后呈现棕黑色,这样水果的受伤部位也就变黑了。防止水果变黑可以使用柠檬酸。因为柠檬酸非常容易被氧化,因此可以用它来清除氧气,防止水果变黑。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把苹果片放在柠檬汁中浸一下后,苹果片能够在很长时间内不变黑的原因。
  
  秋天的绿叶为什么会变色
  
  所有的树叶中都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树木利用叶绿素捕获光能并且在叶子中其他物质的帮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学物质的形式存储起来。除叶绿素外,很多树叶中还含有黄色、橙色以及红色等其他一些色素。虽然这些色素不能像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能够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在春天和夏天,叶绿素在叶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丰富得多,所以叶子呈现出叶绿素的绿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这时树木开始落叶。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一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并且已有的色素,比如叶绿素,也会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也是普通语文教师向名师学习的要义。本文以周志恩老师的文本解读方法和路径为范例,论述了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文本解读的修炼途径,即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锻炼出色的品词析句能力,修炼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文本解读;学习名师;品词析句;思维能力  2020年12月,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第八次跟岗研修活动,有幸现场聆听了周志恩老师有关
摘 要 阅读教学课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阅读课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般思维能力。余党绪老师把《精神明亮的人》上成了阅读课,因而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般思维能力。如果不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地在语文学科的独特领域内作延伸,那么这种课就属于“半截子”语文课,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语文思维;精神明亮的人;“半截子”语文课  近
摘 要 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核心素养,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参与现实情境中的探究学习的外显表现来加以推断。情境化视野下的202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特点有: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有效学习命令、“目标—障碍”具有协商性,此试卷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创建真实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建构多元的實践共同体、真实性的评价也是此试卷提供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 问题情境;中考命题;教学启示  2020年南京市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文化随笔《咬文嚼字》中这样定位“咬文嚼字”: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由此可见,作为文本组成的形式部件,语言文字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对文本的阅读、赏析和品味只有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步入文本深处”,才能真正逼近作者之言所寄托的“心声”,
你们知道吗?海水深度每增加100米,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要去深达万米的洋底探险,人们乘坐的潜水器将承受1000个大气压,如果没有坚固的外壳,潜水器就像鸡蛋壳一样容易破裂。  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种潜水机器人,它长8米,高3.4米,宽3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10吨的重量。在潜水机器人的前端,是一个密闭的玻璃,潜水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里
“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运动,多久运动一次才科学呢?让下面的文章为你解答这些疑惑吧!
1    每次读李密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总是感由心生。古今中外,因孝义而感天动地的故事数不胜数,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宇哭竹生笋,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田世国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2    一句不经意的承诺,让他成为了170多个小孩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指出,文本解读有三个层次: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释义层包括文类、文本的辨识,字、词、句、语段的释义(原指、意指、喻指),语篇的释义(基本内容、主题思想、情感与观点),文本的立足点(立场)、思维角度、认知视点。解码层包括表达手法、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言语智慧、修辞技巧等。评鉴层包括审辨(读明白,能深入理解),批评(会比较,质疑,知优劣),鉴赏(会鉴赏,能从多方面进行审美反思),
一、顶针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朋友。相传,秦观一次外出游玩很久未归,苏轼就写一首诗询问情况,不久,秦观就回了一封奇怪的诗信,信纸上只有14个字,这14个字排列成一个圆圈。如:  苏轼看了,不住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顶针诗。所谓顶针,就是前一句诗的最后四个字又作第二句诗的开头四个字,依次而读,就成了这一首诗的内容。如: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作者用
暑假期间,有记者走访各大书城及图书馆,发现里面的学生读者们,大多手捧漫画书、青春小说等津津有味地翻阅着。而据工作人员介绍,购买、借阅卡通漫画、冒险、恐怖、言情类书刊的占八成左右,这反映出我们中小学生“浅阅读”现象十分普遍。  观点:虽然卡通漫画、言情、恐怖类书刊并非不可读,但它们大多读起来不用动脑筋、很轻松,仅仅带给读者感官刺激,对增长知识无益,更重要的是难以使我们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