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众多支柱产业相比,文化演出占GDP的比重也许无足轻重,最多起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然而文化演出不仅事关产业勃兴,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密切相关,因此文化演出之疼,才格外让人揪心——
3月12日,离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重庆上演还有不到1个月时间。正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舸却一脸阴霾:“门票只卖出去了十分之一。”与成都、武汉等地演出商毫不犹豫一口气拿下8个场次相比,江舸只谨慎定下了6场《音乐之声》,但自从接下这个项目,他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光是引进权就投下了300万元,我们找的投资才50万元,每天都在往外拿钱。如果项目亏了,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公司也没了。”
■ 融资的烦恼
江舸是重庆涉外演出行当里的“老江湖”,在2005年到2006年间,重庆涉外演出场次的80%来自正点,法国爱乐乐团、维也纳弦乐独奏家乐团、英国TNT剧院话剧《哈姆雷特》等一系列国外高雅艺术演出,都是由他一手策划引进。
早在2006年,已在文化市场中摸爬滚打近10年的江舸脑海中始终琢磨着一件事: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振兴重庆的演出市场?
2004年,《音乐之声》在上海大剧院连续上演35场,其中20场都有加座,共有5万人次观看,创造了上千万元票房。江舸从中嗅到了商机:百老汇!就是它!江舸知道,百老汇久负盛名的音乐剧离重庆老百姓很远、很神秘。神秘,意味着机会,意味着魅力。“我要让更多重庆市民不去美国纽约,不去北京、上海,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百老汇的魅力。”
历经1年多时间、前后6次的艰难谈判,版权方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最终决定将“《音乐之声》2008中国巡演”增加一个重庆站。百老汇希望在重庆大力推广音乐剧产业,共同把重庆打造成百老汇戏剧的一个“御用”城市。所谓“御用”城市,即通过密切合作,为亚洲市场量身定做精彩的百老汇演出,把更多百老汇优秀英文剧目翻译成中文引进。此外,还要把公司制作的原创中文剧目从重庆带到百老汇、带向国际市场。也正因如此,百老汇才不惜打破巡演必须演满8场的惯例,同意重庆降到6场。
“一拿到项目,脑子里最先冒出的就是能否拉到赞助。在重庆,如果没有赞助,95%的演出都要亏。因为仅靠票房,市场风险太大。”江舸随即冷静了下来,演出市场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短时间内动辄投入上百万元,大部分费用都要在演出开始前支付,如票房不能如期回收,赞助单位没有落实,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
在获得某地产公司50万元资金支持后,江舸陷入了僵局。票房十分不理想!“重庆的演出市场都是慢热型的,观众一般不会有提前买票的情况。”虽然此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这种清冷的情形,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江舸试着找银行贷款,但这对重庆民营演出公司来说,只能是梦想,因为这些公司往往注册资本少,缺乏抵押物,哪怕有很好的项目也难贷到款。
“《音乐之声》登陆重庆,这无疑是一个标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正努力探索在文化领域和世界融合。能引进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化项目,是重庆融入世界的极佳机会,对重庆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一个贡献。”江舸想到了政府的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但结果令他失望。“重庆市文改办每年有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但只能用于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对像《音乐之声》这些‘引进来’的商业演出,没有办法进行支持。”
对此,重庆市文改办调研组组长何浩也很无奈:“需要投钱的文化项目太多,我们只能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如动漫等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中去,即使这样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商业演出更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
但江舸却不这样认为:“应该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它提供的产品不等同于完全的商品,不能一刀切,把一切都推给市场,在文化演出市场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调节。此外,企业对文化的赞助至今没有优惠政策,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争取到企业赞助。”他很羡慕上海的同行,“比如在音乐剧《狮子王》的引进中,演出商就以项目品牌为依托,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文化扶持项目资助1000万元担保,获得了银行4000万元贷款。这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音乐剧运作商业模式。”
■ 既要监管 更要服务
江舸的同行沈杰,至今还为2005年亏掉的200万元郁闷不已。当时他投入300万元欲在沙坪公园举办圣诞狂欢夜,张靓颖、陈好、任达华的演出合同都签了,各部门报批手续都齐了,广告也做了,结果因有关部门担心“安全问题”,硬是让演出流产了。“违反合约”的苦果只有公司自己吞下,200万元前期投入瞬间化为泡影。
“采取正常的安全措施我们理解,但管理部门是不是就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一关了之当然是最省事的办法,但这不利于演出市场的发展。”沈杰说,此后每次操作项目时,他都心有余悸。
“很多部门对民营企业重管理轻服务,往往是手续繁琐,耗费很多精力。”江舸说,“其实就是观念问题。现在很多部门或一些领导,还把演出市场看作‘唱唱歌跳跳舞’的宣传活动来看待,没有当作一个产业来培育、扶持。”
重庆市文广局市场处处长温相勇坦承,他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思想观念确实不够开放,将规范演出市场作为主要甚至全部的工作内容。
江舸和他的同事曾经分析过《音乐之声》在上海创造上千万元票房的原因。除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外,政府对演出市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上海的演出项目不扎堆,在《音乐之声》上演时,上海没有其他演出,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4家电视台连续3个月为《音乐之声》做广告,平均每家电视台240次,每次30秒,其他媒体同样是大力宣传。后来,《猫》在上海演出时,在媒体的热炒下,“你猫了吗?”竟成为一些上海市民的见面语。“这是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或是民间组织都解决不了的。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做得下去。这种支持不一定是资金层面的,有时就是一种意识上的支持,就是一种姿态。”江舸说。
在采访间隙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向江舸索要“赠票”,虽然心里极度厌烦,但江舸也只能强忍着一一应承下来。按照以往的经验,赠票都是位置较好、价格较高的,一般会占到票房的15%-30%。“赠票就是赠钱啊,一场演出的利润往往就这样赠没了。更麻烦的是,这些赠票,有很多被卖到了‘黄牛党’手中,严重干扰了演出门票销售。”而他在不久前的新闻中看到,上海市长韩正亲自带领60位机关人员,去剧场买票看戏。
江舸还有一个身份是重庆市政协委员,如今,他也看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意识正在转变,政府职能也正在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他建议:“重庆作为一座很有戏缘的城市,文化演出市场的前景应该是看好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向世界开放的胸怀,站在全国一流水平的坐标上,来把握和审视演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月12日,离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重庆上演还有不到1个月时间。正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舸却一脸阴霾:“门票只卖出去了十分之一。”与成都、武汉等地演出商毫不犹豫一口气拿下8个场次相比,江舸只谨慎定下了6场《音乐之声》,但自从接下这个项目,他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光是引进权就投下了300万元,我们找的投资才50万元,每天都在往外拿钱。如果项目亏了,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公司也没了。”
■ 融资的烦恼
江舸是重庆涉外演出行当里的“老江湖”,在2005年到2006年间,重庆涉外演出场次的80%来自正点,法国爱乐乐团、维也纳弦乐独奏家乐团、英国TNT剧院话剧《哈姆雷特》等一系列国外高雅艺术演出,都是由他一手策划引进。
早在2006年,已在文化市场中摸爬滚打近10年的江舸脑海中始终琢磨着一件事: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振兴重庆的演出市场?
2004年,《音乐之声》在上海大剧院连续上演35场,其中20场都有加座,共有5万人次观看,创造了上千万元票房。江舸从中嗅到了商机:百老汇!就是它!江舸知道,百老汇久负盛名的音乐剧离重庆老百姓很远、很神秘。神秘,意味着机会,意味着魅力。“我要让更多重庆市民不去美国纽约,不去北京、上海,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百老汇的魅力。”
历经1年多时间、前后6次的艰难谈判,版权方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最终决定将“《音乐之声》2008中国巡演”增加一个重庆站。百老汇希望在重庆大力推广音乐剧产业,共同把重庆打造成百老汇戏剧的一个“御用”城市。所谓“御用”城市,即通过密切合作,为亚洲市场量身定做精彩的百老汇演出,把更多百老汇优秀英文剧目翻译成中文引进。此外,还要把公司制作的原创中文剧目从重庆带到百老汇、带向国际市场。也正因如此,百老汇才不惜打破巡演必须演满8场的惯例,同意重庆降到6场。
“一拿到项目,脑子里最先冒出的就是能否拉到赞助。在重庆,如果没有赞助,95%的演出都要亏。因为仅靠票房,市场风险太大。”江舸随即冷静了下来,演出市场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短时间内动辄投入上百万元,大部分费用都要在演出开始前支付,如票房不能如期回收,赞助单位没有落实,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
在获得某地产公司50万元资金支持后,江舸陷入了僵局。票房十分不理想!“重庆的演出市场都是慢热型的,观众一般不会有提前买票的情况。”虽然此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这种清冷的情形,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江舸试着找银行贷款,但这对重庆民营演出公司来说,只能是梦想,因为这些公司往往注册资本少,缺乏抵押物,哪怕有很好的项目也难贷到款。
“《音乐之声》登陆重庆,这无疑是一个标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正努力探索在文化领域和世界融合。能引进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化项目,是重庆融入世界的极佳机会,对重庆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一个贡献。”江舸想到了政府的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但结果令他失望。“重庆市文改办每年有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但只能用于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对像《音乐之声》这些‘引进来’的商业演出,没有办法进行支持。”
对此,重庆市文改办调研组组长何浩也很无奈:“需要投钱的文化项目太多,我们只能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如动漫等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中去,即使这样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商业演出更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
但江舸却不这样认为:“应该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它提供的产品不等同于完全的商品,不能一刀切,把一切都推给市场,在文化演出市场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调节。此外,企业对文化的赞助至今没有优惠政策,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争取到企业赞助。”他很羡慕上海的同行,“比如在音乐剧《狮子王》的引进中,演出商就以项目品牌为依托,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文化扶持项目资助1000万元担保,获得了银行4000万元贷款。这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音乐剧运作商业模式。”
■ 既要监管 更要服务
江舸的同行沈杰,至今还为2005年亏掉的200万元郁闷不已。当时他投入300万元欲在沙坪公园举办圣诞狂欢夜,张靓颖、陈好、任达华的演出合同都签了,各部门报批手续都齐了,广告也做了,结果因有关部门担心“安全问题”,硬是让演出流产了。“违反合约”的苦果只有公司自己吞下,200万元前期投入瞬间化为泡影。
“采取正常的安全措施我们理解,但管理部门是不是就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一关了之当然是最省事的办法,但这不利于演出市场的发展。”沈杰说,此后每次操作项目时,他都心有余悸。
“很多部门对民营企业重管理轻服务,往往是手续繁琐,耗费很多精力。”江舸说,“其实就是观念问题。现在很多部门或一些领导,还把演出市场看作‘唱唱歌跳跳舞’的宣传活动来看待,没有当作一个产业来培育、扶持。”
重庆市文广局市场处处长温相勇坦承,他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思想观念确实不够开放,将规范演出市场作为主要甚至全部的工作内容。
江舸和他的同事曾经分析过《音乐之声》在上海创造上千万元票房的原因。除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外,政府对演出市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上海的演出项目不扎堆,在《音乐之声》上演时,上海没有其他演出,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4家电视台连续3个月为《音乐之声》做广告,平均每家电视台240次,每次30秒,其他媒体同样是大力宣传。后来,《猫》在上海演出时,在媒体的热炒下,“你猫了吗?”竟成为一些上海市民的见面语。“这是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或是民间组织都解决不了的。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做得下去。这种支持不一定是资金层面的,有时就是一种意识上的支持,就是一种姿态。”江舸说。
在采访间隙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向江舸索要“赠票”,虽然心里极度厌烦,但江舸也只能强忍着一一应承下来。按照以往的经验,赠票都是位置较好、价格较高的,一般会占到票房的15%-30%。“赠票就是赠钱啊,一场演出的利润往往就这样赠没了。更麻烦的是,这些赠票,有很多被卖到了‘黄牛党’手中,严重干扰了演出门票销售。”而他在不久前的新闻中看到,上海市长韩正亲自带领60位机关人员,去剧场买票看戏。
江舸还有一个身份是重庆市政协委员,如今,他也看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意识正在转变,政府职能也正在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他建议:“重庆作为一座很有戏缘的城市,文化演出市场的前景应该是看好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向世界开放的胸怀,站在全国一流水平的坐标上,来把握和审视演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