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傅山(1607—1684)与王船山(1619—1692),都在我国十七世纪中度过各自的一生。傅山长船山十余岁,但他和船山一样,经历了这个世纪中的重大历史变迁。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地发展,而另一方面,明朝政治的腐败却日益严重。为了匡济时艰,船山在衡阳、长沙探索救国之策,傅山在太原、北京积极活动;船山组织并参加了“匡社”,傅山则与“复社”密切来往。当时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船山和傅山因受出身阶级的限制,难以接受这种改造社会的方式:他们忧国忧民的志向,在于对粃政进行一些改良。他们自清朝入主全国后,出于民族义愤,拒绝与清朝合作,而与人民接近了。他们在沉痛中进行了历史的反思,朦胧中看到历史的未来。他们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