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灵魂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本无节日,因为需要,就制造了它。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内涵,重要节日如冬至、春节、清明等等,无不跟祭祀紧密关联,或者说,祭祀盛典是中国节日由来的母体。
  祭祀,在古代是头等大事。祭天是为表达“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的虔诚,具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后来渐渐凝聚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冬至节举行祭天仪式,每年冬至这天,皇帝要率领大臣到南郊祭天。北京的天坛即为专业的祭天场所。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不仅官方重视,普通民众也乐得参与,俨然有“冬至大如年”的气象。
  祭祖,是封建贵族的家族大事,宰相这个官名的来历即出于祭祀。祭祀需杀牲,贵族的大管家负责宰杀牛羊,他就被称为宰,后来化家为国,国王、皇帝的大管家就沿袭了宰相这个名称。
  祭祀祖先鬼神,既有官方的坚持,也有民间的跟随,皇家立太庙,民众建祠堂,以示不忘根本。祭祖活动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就有了造节的需求,清明等节日则应运而生。
  中国大多传统节日的染色体都是祭祀,这就注定了仪式具有肃穆庄严的特征,有利于养出敬畏之心,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
  但,同一个节日,不同时代会过出不同的味道来。人类天性中活泼好动的娱悦之心是压抑不住的,古人慢慢给肃穆配置了娱乐元素,比如,上元节变成了狂欢节,清明节先行祭祖,然后踏青游春,严肃与活泼兼具。
  除了祭祀之外,过日子也需要节日来调解气氛。日子如江水日夜流淌,过着过着,滋味就淡了,需要设定一些节日来改善一下节奏。节日,就是日子这条龙上的点睛之笔,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造节的意愿永不枯竭。
  今天,真正从骨子里热爱节日的,非商家莫属,初衷是为了经济效益。他们力图把一切节日都涂上商业色彩。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商业概念如美丽的羽毛附着在上述节日的皮肤上迎风招展。传统节日之外,商家还引进洋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无不商业气息浓郁。引进不够,就动手制造,生生把“双十一光棍节”变成购物节,而且很成功。随后又有了“双十二”,相信以后还会有别的。“有节过节,小节大过,没节造节”被商家奉为圭臬。
  节日使日子变幻着色彩,但是,因年代久远,那些富有内涵的传统节日越过越失了滋味,畏天、敬祖、寻根等基因消失殆尽,有些失魂落魄。商业色彩过于浓厚,导致传统节日的质地被覆盖,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呼吸不畅,不由令人生出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感慨。
  造节不难,造出有文化内涵、有灵魂、能传承的节日并不容易。
其他文献